商鞅,他的结局很戏剧化

商鞅,原名公孙鞅,也叫卫鞅,是卫国国君的后裔,名门望族中的翘楚者。

商鞅

卫鞅,我喜欢他的这个名字,一个原因是他悲哀的结局,若不是去了秦,呆在卫国,或许可以平安荣耀一生;第二卫国是春秋战国时代生存时间最长的,直到秦二世才彻底灭亡,且卫国多贤才!

年轻时的卫鞅就才华横溢,眼见卓识,他的老师公孙座是魏国的宰相,非常赏识他,且推举他作为魏国的改革者,谁知魏国国君不同意,有意思的是,公孙座一面建议国君杀了卫鞅,防止被别的国家所用,一面告诉卫鞅,你赶紧跑吧!公孙座真是刀切豆腐两面光,忠义两全啊!

【为什么叫国君不叫魏王,那时各国没有王,都是周的附属国,且他们的国君是沿用周朝的爵位来称呼的,公侯伯子男】

公侯伯子男

卫鞅说魏王没有识人的眼力自然也就没有必要杀了他!卫鞅的才识所带来的强大自信成就自己,是否也为自己埋下了黯然失色的结局?

舌战群儒

战国时代是纷乱的时代,各国之间竞争激烈为了抢夺更多的土地和资源,除了武力上的竞争,同时还在寻求变革的方法,希望以此能够调动更多的资源和力量,百家争鸣粉墨登场!

首开变法先风的是齐国的管仲【若不是齐国内乱,天下不一定是谁的】,卫国的李悝,韩国的申不害,燕国后期之秀招募张仪 乐毅一跃成为强国,魏国有才无德的吴起,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等等战国时代是个群星璀璨的时代,也是时势造英雄的机遇!

卫鞅离卫投秦,实施了第一次变法,主要的奖励耕织,抑制工商业【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击游民【秦人好勇斗狠,民间私斗成风】实行连坐法,连坐后期很多王朝都在沿用;废除世卿世禄制,以军功分等级,没有军功的贵族,取消特权。【这条是最重要的改革,是制度上的变法,为未来封建帝国体制打下了基础;这项改革是极具挑战和风险的,损害了旧势力的既得利益,卫鞅和秦君是在以死相搏;在秦孝公和商鞅的偏执下激起了国家的尚武精神,为后来的强大的秦军积蓄了力量】

强大的秦军

卫鞅的第二次变法,这次更为彻底;一、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打土豪分田地 是不是很熟悉,现在的社会下一个经济增长点,自己慢慢体会】二、设郡县,分秦四十一县,设县令、丞,管全县政事,且由国君任免【秦国形成了一整套的行政制度,且高度集权,能迅速且有效的调动资源,实现高效率运转,后面的王朝都在延续这种行政制度包括现在】三、赋税制度,按人口征税,一家若有两个儿子必须分家【我想起了毛主席提的口号人多力量大,可为至理名言,不管那个时代,那个国家,老百姓永远是创造价值、促进生产,输出劳动力,服务国家机器】

卫鞅变法是一次彻底的、颠覆的组织再造,它几乎涵盖了整个国家体系,从国家到法律到精神,从武力到民力到法力,这一系列的制度无不让人惊叹,我们的古人在2300多年前就有如此智慧!其中有些先进的管理制度和方法我们至今都在运用。

在春秋战国历史背景下,封建分封走向帝国集权的路上,各国的改革先锋都在披荆斩棘的奋勇争先,法家先驱管仲、法制《法经》李悝、富国强兵吴起、胡服骑射赵雍、纵横捭阖苏秦等等,为什么走向帝国集权,统一天下的是秦国?

卫鞅的变法讲策略的,徙木立信、斩杀太子车夫都是为了变法的小手段,由军功封候到以军功为勇这种自上而下的引导和鼓励的策略,在整个变法过程中尤为重要。历史上的变革多是自上而下的,齐国的招贤纳士、吴起的养兵笃武,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都是自上而下,这样的革命迅猛且有效!诸侯国也多是如此,但都不彻底,也不可能彻底!【近代苏联自上而下的革命不也是失败的吗,何况在封建奴隶社会的尾巴上】

徙木立信

卫鞅的变法更多的是讲数据,其中户籍制度和土体管理卓有成效,每一户有多少人,有多少田,纳多少税,县里清楚,郡上知晓,国家明白,这样国家才能更有效的调动人力物力财力,废封建,置郡县,分秦四十一县既是国家政治制度,更多的是自下而上的行政管理制度。

卫鞅的变法的成功在于自上而下的政治形态和自下而上的行政制度,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互补共存才使得秦国国力强盛,奠定了秦国一统天下的基础。

卫鞅的变法是成功的,但改革就像历史的齿轮,过了这个齿就是下一个,这齿一样也不一样。卫鞅在变法过程中得罪了太子,太子即位后,卫鞅逃跑过程中因未出示身份证明被捕车裂…

车裂

卫鞅是个幸福的人,他完成了他的宿命,曾在历史的长河中耀眼夺目!

我们能从这一段历史受到什么启迪?自我提升必须要有高度,才能自上而下由内而外的改变;做事情讲究策略,寻找机会,时刻准备;要想改革创新,人才和财政必须必须拥有绝对的主导权,不然要么一事无成要么被反扑陨灭。

许倬云

读他写的历史,犹如唠家常般亲切透彻,我常年放在身边的一本书【从历史看人物】得意时看失落时看,每次体会都不一样!

感谢许倬云老师

你可能感兴趣的:(商鞅,他的结局很戏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