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掉进中产阶级父母的消费陷阱中

今天,我们结合《反溺爱》书中的一个概念,讲一讲消费的原则和技巧。

一、什么是快乐产出比?

这个概念在书里被翻译为“快乐产出比”。英文叫做“fun ratio”,就是趣味率。也就是说,花在孩子想要的物品上的每一块钱,能带来几个小时的快乐。这是一个很有建设性的观点。经济学上有个概念叫效用(utility),其实跟“fun ratio”的本质很相似,不过对于孩子来讲,“fun ratio”就是他们最能感同身受的概念了。结合我们前面讲过的许多建议,我们可以让有数学能力的孩子自己思考每次买到的东西,带给自己的“fun ratio”是否合理。

另外,我们之前不是还讲过“清点存货”和“每周复盘”之类的方法吗?现在,我们就可以让孩子每次复盘的时候,把“fun ratio”考虑在内,这样,孩子就可以更加客观地判断自己的消费行为了。以前我们还讲过,真正讲道理的父母,是“authoritative parents”,这才是有权威性的家长,为什么呢?因为他客观;而不讲道理,以自己的喜好为标准的父母,就变成了“authoritarian parents”,专治的家长。所以,两者之间的差别,就是客观和主观的差别。

那么,“fun ratio”这个概念,其实就是我们的消费原则的核心,也就是说,消费是个行为,是个手段,目的是获得效用。因此,几乎没有什么消费可以脱离对效用的追求。穿衣吃饭,追求好看、好吃、有营养;学习,追求有所回报;即便是咱们所说的读闲书,我们不是也追求一个“闲”字吗?追求一个乐趣,追求一个闲适;还有去医院看病,也没有人会愿意白花钱,总还是想看好病的。这就叫“追求效用”。

而既然是效用,就不会局限于效果,还要观察“效率”。别的家长花一块钱给孩子买东西能够获得的快乐,我却需要花10块,那就有些不聪明了。可是大部分的家长,都输在了这个“效率”上。那你知道为什么大家的“fun ratio”难以提高吗?这就要再结合着讲一下另外一个重要的概念了:中产阶级消费陷阱。

大家对这个概念并不陌生。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中产阶级父母就有这个陷阱,而富豪没有,穷人也没有呢?其实这个问题从财商的角度回答最合适。

首先,咱们得搞清楚,什么才是中产阶级。中产阶级和底层的差别在于,前者靠技能制造财富,后者通常是靠体力。而前者收入不错,生活体面,后者收入微薄,勉强糊口。

中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区别在哪里呢?就在于前者往往没有可靠的资产增值与被动收入来源,他们仍然要不停地劳动。如果中产阶级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技能,比如他受伤生病,比如他名誉扫地,就会失去收入来源,可能会落入底层。

所以,要想变得安心,总要有资产,有一定的被动收入。但是,普通人要想获得被动收入,要么就创业、买房产或者股票,来获得收益。而你发现这些做法的前提都是要先有本金——也就是咱们说的“人生的第一桶金”,或者,有些命途多舛的人,需要第二桶、第三桶甚至第十桶金,因为他连续创业都失败了。

现在我们就能看清什么才是真正的“中产消费陷阱”了,那就是,中产阶级发现,自己怎么都存不下本金来,为了维持自己印象中体面的生活,中产阶级“被动”地花光了每个月的收入,或者,即便没花光,也所剩无几。大量的中产阶级父母思维里都是“怎么花钱”“怎么消费”“怎么让自己孩子的生活得更精致”,好像自己和孩子的生活品质提高了,未来的日子就自然会变得更美好。

但是,实际情况可能正好相反。资产阶级会通过广告营销等各种手段,让你误以为只要你跟他们拥有同样的物品,你和你的孩子就能成为上层人士。比如,资产阶级买了一辆奔驰S级轿车,花了200万,但他可能拥有6000万,然后每年资产增值10%也就是600万,这辆车只花了他四个月的收入,还可能是公司报账。但是你却要咬紧牙关,买个奔驰E级轿车,用一年的积蓄做首付,然后还得背上3-5年的贷款。对于资产阶级而言,买一辆车几乎不影响他的资产增值,他甚至是出于低调买的S级,而中产阶级,却为了一辆E级丢掉了本金。想一想,这是不是就是一个非常非常低的“fun ratio”。

我们再往下面看,对于处于低收入人群的家长而言,自己一天的伙食费都要精打细算,比如一天20元,决不能超,给孩子买东西自然也不可能超过他的预算。但是中产阶级的家长可能中午随便跟人吃个饭,也要一两百,不过在自己的收入里来看,也不算什么压力,带孩子出去吃大餐,更是追求品质。那如果低收入者攒一个星期的钱去吃顿贵的,就能成为中产阶级了吗?也不能。

关键在于,低收入的家长比中产阶级家长更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们更理性地面对了现实。因此你看,低收入家长选择理性,资产阶级家长可以随性,只有同样辛苦的中产阶级家长,常常任性。

而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成长,思路沿袭,就可能陈陈相因,始终在消费陷阱里爬不出来。所以,爸妈要及早明白我们讲的这个道理,记住“fun ratio”,也就是快乐产出比,就会在一次次冲动消费前,听到内心的警报声。孩子通过观察,发现爸爸妈妈购物的时候不是只考虑“fun”,而是要考虑“fun ratio”,他们自然也就会多去思考,花一笔钱值不值得了。

那综合“fun ratio”和中产阶级消费陷阱的提醒,是不是我们就不应该选贵的东西而总是要选性价比高的东西呢?这个想法也不全对。因为商品本身并无贵贱,对自己真正有用的东西,贵也是便宜,对自己无用的东西,一分钱也是多余。

比如,为什么有些小孩子喜欢不停地买玩具?而买到以后,没玩几次就丢到一边了呢?因为那些玩具,只是孩子心中的“想要”,并非需要,这些玩具的真正价值只体现在孩子“得到”它的那个瞬间,孩子更在乎的是“得到”他们,而不是长时间“使用”他们,当然,这点也是可以和孩子经常探讨的,比如家长可以问孩子:“你最快乐的时候是得到这个新玩具,还是每次和他玩耍的时候呢?”这个问题孩子会很有感触的,然后,我们就可以再跟孩子说:“爸爸妈妈更愿意为你买一些每次使用都很愉快的东西。”

再比如,给孩子的学习投资,即便贵,也是值得的,因为投资学习,是“fun ratio”最高的选择,尤其是令孩子真心感兴趣的学习,真的是最值得投资的了。因为孩子学到的东西,通常可以服务他的一生。这也就是为什么优质的教育往往昂贵了。所以,找老师学技能,或者上课学知识,千万不要过分看重性价比。虽然贵的也可能有水货,但是便宜的,很难有干货。

好,关于消费原则的问题,我们说到这儿,时刻记住“快乐产出比”,以及最好的投资是学习。

二、为什么要孩子勤俭节约?

那么,到底为什么我们总是要让孩子记得节制消费,或者像我们的长辈对我们的教诲那样,要“勤俭节约”呢?如果家里条件足够好,为什么还要把日子过得那么“紧吧”呢?

一方面,我们在前面说过节制消费的重要理由,是为了让孩子更专注在自己的本业,不要分心,另一方面,今天再跟大家说说另一个应该保持勤俭节约习惯的重要理由:防止“棘轮效应”带来的危害。

经济学家认为,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于因为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这也正符合了司马光的名言:“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那孩子花钱大手惯了,就可能形成“何不食肉糜”的错误观念。

晋惠帝高高在上,尚且因为“何不食肉糜”这样不接地气的想法而被贻笑千古,今天的孩子,如果不知道生活的本质是平凡,是奋斗,就可能被社会孤立。我们总说被惯坏的孩子没朋友,其实就是因为,被惯坏的人,他的世界观不符合主流。因为毕竟任何时代,普通人都是世界的大多数,不了解主流群体的生活状态,就很难跟他们打成一片。

所以,即便是亿万富翁,也都会让孩子接触“世界的真相”,任何有建树的政治家,一定都是非常了解百姓的实际生活的,这就是为什么走到一线,那么重要。所以,无论是做志愿者,还是去做科学考察,说到底都是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舒适区。那么从财商的角度来讲,父母也好,孩子也好,无论富有与否,都不能丧失吃苦的能力。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组数据。中国新闻网对大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受访者中,男生占51.7%,女生占48.3%。学校在一线城市的占26.1%,二线城市的占57.6%,三四线城市的占15.7%。学历方面,专科生占14.1%,本科生占78.1%,研究生占7.8%。

这个数据,基本可以体现出中国当下真正的主流价值观。

87.9%受访大学生确认当下依然需要勤俭节约。77.3%的人月消费额度在1000元~2000元,其中44.2%的人月消费额度为1000元~1500元,33.1%的人为1500元~2000元。11.2%的人月消费额度为2000元~3000元;9.3%的人月消费额度在1000元以下;2.3%的人月消费额度超过3000元。受访大学生认为,勤俭节约的内涵是不与人攀比、不随意浪费和不奢侈铺张。

之所以要跟大家分享这组数据,是因为,我们自身常常会过分相信自己的眼睛所观察到的,但是井底之蛙,也是靠自己的眼睛,才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小的。所以,“眼见为实”,不一定那么真实。

家长的确常常会感到压力,感觉身边很多父母都不惜代价地为孩子提供优渥的物质保障。但是,让孩子在无节制消费的蜜罐里泡大,确实仅仅是少数人的做法,而且,着实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学习吃苦,学习节制消费,很有必要。不然,当他们有一天成为大学生的时候,那87.9%的同学可能不是羡慕他的花钱如流水,而是远离他们的铺张浪费了。

以上就是今天的所有内容,咱们下次再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别掉进中产阶级父母的消费陷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