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拾遗(十)
【二一】条理无分始终
或问:“孟子‘始条理者,智之事;终条理者,圣之事’。知行分明是两事。”
直曰:“要晓得始终条理,只是一个条理而始终之耳。”
曰:“既是一个条理,缘何三子却圣而不智?”
直曰:“也是三子所知分限只到此地位。”
先生尝以此问诸友。
黄正之曰:“先生以致知各随分限之说,提省诸生。此意最切。”
先生曰:“如今说三子,正是此意。”
【解读】
此条比较难懂,先来参阅《孟子·万章章句下》。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
译文内容:
孟子说:“伯夷是圣人之中清高的人;伊尹是圣人之中负责的人;柳下惠是圣人之中的随和的人;孔子则是圣人之中识时务的人。孔子,可以叫他为集大成者。‘集大成’的意思,(譬如奏乐)先敲镈钟,最后用特馨收束(有始有终的)一样。先敲镈钟,是节奏条理的开始,用特馨收束,是节奏条理的终结。条理的开始在于智,条理的终结在于圣。智好比技巧,圣好比气力。犹如在百步之外射箭,射到,是你的力量;射中,却不是你的力量。”
缘何三子却圣而不智?出自朱子的《孟子集注》:此复以射之巧、力,发明智、圣二字之义。见孔子巧、力俱全,而圣、智兼备。三子则力有余而巧不足,是以一节虽至于圣,而知不足以乎时中也。
接着来参阅《传习录》下卷第286条中的钱德洪录之(巧力、圣智),看看先生是如何来解答的。
问:“孟子‘巧力圣智’之说,朱子云:‘三子力有余而巧不足。’何如?”
先生曰:“三子固有力,亦有巧。巧力实非两事,巧亦只在用力处,力而不巧,亦是徒力。三子譬如射,一能步箭,一能马箭,一能远箭。他射得到俱谓之力,中处俱可谓之巧。但步不能马,马不能远,各有所长,便是才力分限有不同处。孔子则三者皆长。然孔子之和只到得柳下惠而极,清只到得伯夷而极,任只到得伊尹而极,何曾加得些子?若谓‘三子力有余而巧不足’,则其力反过孔子了。巧力只是发明圣知之义,若识得圣知本体是何物,便自了然。”
前三者的“圣”不及孔子,正如孟子所说“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也就是说,达到前三者“圣”的境界之后,有“智”才能成就孔子那样集大成的人,“智”应该在“圣”后.但是孟子说“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他把“智”放在了“圣”之前,是不是颠倒了?
关于致知各随分限之说,参阅《传习录》下卷第225条中的黄直录之(各随天分致良知),说的明明白白。
先生曰:“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如此方是精一功夫。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浸坏他了。”
条理无终始,只是一个条理。每个人的天资禀赋不同,须依着自己的分限去致良知。对比伯夷(圣之清者)、伊尹(圣之任者)、柳下惠(圣之和者)等人,孔子可谓集其大成的人。圣人教人都是随才成就,依着他的天性发挥。
天理良知同根同源,始终如一,无始无终,然分限所及因人而异,化显有别,历世应事,随物而格、随才成就,率性自然。
天理之心,干干净净,一无所有,此心此理,人人知得,无人我之别,知之不难。人欲之心,私欲各藏,千差万别,人人难知,难知则难致,此处不患人不知患己不知。人人明明懂得背后说人的不是不对,但总是背后忍不住指摘人的不是,所谓“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真真是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明心)
伯夷之清,“国有道则仕,国无道则隐”,自在清风幽谷,溪流潺潺,洁身自好者也;伊尹之任,无论境遇顺逆,悲天悯人,心系万民,以天下为己任者也;柳下惠,出淤泥而不染,不被物役,高风亮节者也;孔子,随感而应,与时俱进者也,四子之相皆于一心,“良知”之发用者也。岂非孟子“四端”之论乎?岂非阳明子“狂狷”之论乎?
所谓智圣,无非一心。条理者,途径也,始于智而终于圣,亦即始于心而终于心,殊途同归者也,“君子和而不同”之质也。
【二二】人皆可为圣贤
先生曰:“‘易则易知’。只是此天理之心,则你也是此心。你便知得人人是此心,人人便知得。如何不易知?若是私欲之心,则一个人是一个心。人如何知得?”
【解读】
易则易知一语出自《周易•系辞上》: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朱子在《周易本义•系辞上传》释:人之所为,如乾之易,则其心明白,而人易知。
此圣人之学所以至易至简,易知易从,学易能而才易成者,正以大端惟在复心体之同然,而知识技能非所与论也。
要理解此条,具体详见《传习录》中卷第142条答顾东桥书中的拔本塞源论。
人皆可为圣贤,只要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秉着大公无私的心去行事,仅此而已。
天共此理,人共此心。但能明了,万事无争。
诗曰:
明月昭昭照大千,平湖静水共团圆。
此情此景难相认,此理此心说无言。(以诚)
净心斋笔录
2022年10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