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理想

                          2022-06-25

                         2-1--2-24/24篇


2-1                        如今的理想

鲁迅篇目:《随感录。三十九》

精典语录:“有‘中国人说到理想,便含着轻薄的意味,觉得理想即是妄想,理想家即是妄人’一段话,令我发生了追忆,不免又要说几句空谈。”

“据我的经验,这理想价值的跌落,只是近五年以来的事。”

“现在的社会,分不清理想与妄想的区别。”

“既使无名肿毒,倘若生在中国人身上,也便”‘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

(原刊1919年1月15日《新青年》第6卷第1号,后收入《热风》)

晚成斋微评:如今,不尚理想—尤其是青年人似乎已有好多年的时间了。其因倒并非是“经验”而是鲜活的“现实”所致。因为实现理想委实不易。即使成真也太遥远。太多的人们等不及,更多的人们压根儿就不想等。要盼的是:明早醒来已暴富。浮躁之心那能安得下“理想”!

                                                  2008年6月18日


2-2                  没有爱的悲哀

鲁迅篇目:《随感录。四十》

精典语录:“做一世牺牲,是万分可怕的事;但血液究竟干净,声音究竟醒而且真。”

“我们还要叫出没有爱的悲哀,叫出无所可爱的悲哀。”

“旧账如何钩销?我说“完全解放了我们的孩子。””

 (原刊1919年1月15日《新青年》第6卷第1号,后收入《热风》)

晚成斋微评:没有爱的确悲哀。所以需要叫。倘若无所可爱,那是更大的悲哀!但这一般不会有。你有爱,总会发现有值得可爱之处。再说,叫既便有用,但一定有限。故而仅仅叫那怕是呐喊也是远远不够的。至于“完全解放了我们的孩子”,在今天看来,目标似乎还长着呢!

                                                   2008年6月18日

 2-3                         闲话改革

鲁迅篇目:《随感录。四十一》

精典语录:“ 所以现在的中国,社会上毫无改革,学术上没有发明,美术上也没有创作;至于多人继续的研究,前仆后继的探险,那更不必提了。”

 (原刊1919年1月15日《新青年》第6卷第1号,后收入《热风》)

晚成斋微评:今天较之先生时的中国要幸运得多了。发明之多、创作之繁荣、研究之盛况可谓是空前。当然,其中难免鱼龙混杂,甚至假的也绝非稀罕。至于改革那更是前无古人了。

非改革一味守旧,社会无以发展是可怕的;但倘若以改革的名义搞折腾,其可怕恐甚于守旧。须知:反复并不等同螺旋式上升。

                                                   2008年6月19日

 2-4                  土人名号还得忍受

鲁迅篇目:《随感录。四十二》

精典语录:“听朋友说,杭州英国教会里的一个医生,在一本医书上做一篇序,称中国人为土人;”

“试看中国的社会里,吃人,劫掠,残杀,人身卖买,生殖器崇拜,灵学,一夫多妻,凡有所谓国粹,没一件不写蛮人的文化(?)—原文如此-作者注)恰合。”  

“此后凡与土人交涉的“西哲”,倘能人手一编,便助成了我们的“东学西渐”,很使土人高兴;  ”  

 (原刊1919年1月15日《新青年》第6卷第1号,后收入《热风》)

晚成斋微评:先生指斥为蛮人文化—即土人文化—的特征,至今远未绝迹,有的甚至还过之无不及,比如:劫掠、一夫多妻……倘能“东学西渐” 确能令人高兴!毕竟进入国际主流社会了。但若把它与全民学ABC一比,又觉得实在没什么份量了,那仅有的一丁儿高兴劲,也丢刭爪洼国去了。

看来,土人的名号,眼前还不得不忍受着!

                            2008年6月19日     2011年5月8日改


2-5                盼,出一个引路的先觉

鲁迅篇目:《随感录。四十三》

精典语录:“美术家固然须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   

“皮毛改新,心思仍旧,结果便是如此。”     

(原刊1919年1月15日《新青年》第6卷第1号,后收入《热风》)

晚成斋微评:时至今日,不少美术大家的作品,拍卖价已是天价了,可作者的思想与人格似乎仍处在 “水平线以下的思想的平均分数”上。什么时候出一个能引路的先觉呢?     

                                                  2008年6月19日

2-6                           偶像

鲁迅篇目:《随感录。四十六》

精典语录:“不论中外,诚然都有偶像……。旧像愈摧破,人类便愈进步;”

“我辈既使才力不及,不能创作,也该当学习……与其崇拜孔丘关羽,还不如崇拜达尔文易卜生;”

 (原刊1919年2月15日《新青年》第6卷第2号,后收入《热风》)

晚成斋微评:古今中外都有偶像,尤以今之为甚。依我看对偶像稍有敬畏未尝不可。但如崇拜以至走火入魔而过头,那为害之烈,还不如没有偶像。此等教训人们该耳熟能详。

至于“与其崇拜孔丘关羽,还不如崇拜达尔文易卜生;”的话,我委实不敢苟同。后者虽然可尊之为偶像,但其对国人乃至世界的文化影响力,又岂是能与前者—尢其是孔丘-所比肩。先生的说法似有偏激之嫌!                                            2008年6月17日


2-7                                   但愿“撑得住”

鲁迅篇目:《随感录四十七》

精典语录:“我想,幸而中国人中,有这一类本领学问的人还不多。倘若谁也弄这玄虚:……那可真要支撑不住了。”

(原刊1919年2月15日《新青年》第6卷第2号,后收入《热风》)

晚成斋微评:把简单的事情尽可能复杂化,且让大多数人不知所云,那是“学问”。前些日子,电视里播了一个“待业博士生”的故事。说该生毕业七年至今待业,不肯就业工作。我想,幸而这样的博士生和上面所说的“学问”还不算太多。否则, “那可真要支撑不住了。” !

                                                   2008年6月20日

2-8                        新是旧非?

鲁迅篇目:《随感录四十八》

精典语录:“闻所未闻的外国人到了:交手几回,渐知道 ‘子曰诗云’ 似乎无用,于是乎要维新。”

“便是学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要新本领旧思想的新人物,……”

 (原刊1919年2月15日《新青年》第6卷第2号,后收入《热风》)

晚成斋微评:“子曰诗云”固然挡不住坚船利炮,但也不至于完全无用。一部论语影响了中国,也必然慢慢地影响世界!

依我看,旧的并非一无是处,否则谈何传承;反之,新的也决非全是好处,否则何来诸多过眼云烟!

                                                   2008年6月20日


2-9                        进化的道路

鲁迅篇目:《随感录。四十九》

精典语录:“从壮到老,便有点古怪;从老到死,却更奇想天开,要占尽了少年的道路,吸尽了少年的空气。”

“万一当真成了神仙,那便永远请他主持,不必再有后进,……可惜他又究竞不成,终于个个死去……”

“老的让开道,催促着,奖励着,让他们走去。”     

(原刊1919年2月15日《新青年》第6卷第2号,后收入《热风》)

晚成斋微评:“占着茅坑不拉屎” ,社会上总有这种现象。倘若说“老的让开道”, “人类的祖先都这样做了”,现在更该是顺理成章的事,那未免又太过天真。

“老的让开道”,应该。因为,老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但号称掌握了人类最先进科学的今人,做起来尚且不易,更惶论古人了。我想,祖先恐怕也少有这样的“觉悟”。

我以为:到时,“老的让开道”,这是应循的规矩;

到时,老的不肯让开道,这是制度的缺失;

到时,明的让了道,暗里仍当“主持”,那是对制度的讽刺嘲笑!甚至是对制度的挑战。

如果有一天,老的欢欢喜喜地让开道,那既是老的胸襟情怀,更是比祖先走了“进化的道路”!

                        2008年6月20日    2012年5月9日改


2-10                     国人勿打妄语

鲁迅篇目:《什么话?》

精典语录“林传甲撰《中华民国都城宜正名京华议》,其言曰:……中华民国首都,宜名之曰‘京华’,取杜少陵‘每依北斗望京华’之义。”

 (原刊1919年2月15日《新青年》第6卷第2号)

晚成斋微评:“什么活?”所引之话,我倒觉得并非全是“一派胡言。”至少, 《中华民国都城宜正名京华议》似乎无甚大错。况且若正名了又未必不是件好事。只要国人勿打妄语,尽可说话。

2008年6月20日


2-11                       醒醒吧中国人

鲁迅篇目:《拳术与拳匪》

精典语录:“中国一听得本国书籍,间有译了外国文的,便以为定然宝贝,实是大误。” 

“总之中国拳术,……现在所以反对的,便在……(二) 鼓吹的人,多带着‘鬼道’精神,极有危险的预兆。”        

(原刊1919年2月15日《新青年》第6卷第2号)

晚成斋微评:倡导拳术本无过错,只要合“度”。不要弄得“至尊天上”扼杀了其它便可。倒是一味崇洋迷外甚是可怜和可悲。此风延续久远,至今仍长盛不衰,实是大误!

耍拳不要仗拳术成拳匪,想来应无大碍。要紧的是那些“极有危险的预兆”的“大误”,国人该醒醒!

                      2008年6月20日     2011-05-10改

2-12                       新艺术真艺术

鲁迅篇目:《随感录。五十三》

精典语录:“我对于美术家的内讧又格外失望。……但很望中国有新兴美术出现。”

《泼克》美术家满口说新艺术真艺术,……但我看……都是攻击新文艺新思想的。”

(原刊1919年3月15日《新青年》第6卷第3号,后收入《热风》)

晚成斋微评:新也罢,旧也罢,是艺术总有生命力!但世上盛名豪称多!人们易上那些自我标榜者的当。

抬高自己,贬损别人,这一招广为人们延用至今。不过,作用也有限得很!

                                                   2008年6月21日

2-13                      也说改革

鲁迅篇目:《随感录。五十四》

精典语录:“……而彼之所谓改革者,决不将旧日制度完全废止,乃在旧制度上,更添加一层新制度。”

  (原刊1919年3月15日《新青年》第6卷第3号,后收入《热风》)

晚成斋微评:改革并非是非此即彼。大多数情况下是渐进的过程。铲除旧的,全来新的,固然痛快,但未必能济事。如同乘车比步行快是不假,但车因太快而翻了,结果恐怕是另一个样。

                                                  2008年6月22日

2-14                    “来了”才可怕

鲁迅篇目:《“来了”》

精典语录:“只有‘来了’是要来的,应该怕的。”

(原刊1919年5月《新青年》第6卷第5号,后收入《热风》)

晚成斋微评:控诉社会黑暗比“过激主义”甚至“军国主义”还厉害。故先生怕的不是“过激主义”,而是单单是“来了”那种状况!

2008年6月22日


2-15                    不也太过

鲁迅篇目:《现在的屠杀者》

精典语录:“……这都是‘现在的屠杀者’。杀了‘现在’,也便杀了‘将来’。—将来是子孙的时代。”        

(原刊1918年5月《新青年》第6卷第5号,后收入《热风》)

晚成斋微评:提倡白话,在我们这个文盲众多的国度里,无疑功不可没。但一味反对乃至扼杀古文,令古文衰败不堪,既不明智,更非是好事。再说,将运用古文斥之为以“僵死的语言,侮辱尽现在,”是“现在的屠杀者”。并将此提到“杀了‘现在’,也便杀了‘将来’。” 的高度。如此“上纲”不也太过?


                          2008年6月22日       2012年2月21日改


2-16                      好,岂在古新

鲁迅篇目:《人心很古》

精典语录:“现在的人心,实在古得很呢。”

“中国人倘能努力再古一点,也未必不能有古到三皇五帝以前的希望,可惜时时遇着新潮流新空气激荡着,没有功夫了。”

 (原刊1919年5月《新青年》第6卷第5号,后收入《热风》)

晚成斋微评:人心很古是没有出路的,断然使不得;人心很新就一定是前景光明?不见得。看看如今新新一族的网络语言文字,真担心几十年以后的汉字会变成东邻大杂绘般的符号。但愿这不是杞人忧天。其实,好,又岂在古新?!

                                                  2008年6月23日

2-17                        “理想”

鲁迅篇目:《“圣武”》

精典语录:“什么主义都与中国无干”

“于是要造坟,来保存死尸,想用自己的尸体,永远占据着一块地面。”

“我怕现在的人,也还被这理想支配着。”   

(原刊1919年5月《新青年》第6卷第5号,后收入《热风》)

晚成斋微评:被先生而言中,实在是中国的悲哀和不幸。现在的人,还被这—如此—理想支配着。如若不信,试看寺庙香火旺腾,死人与活人争地,墓地豪华,官员迷信风水……够了,九十年前的场景与今天何其相似耳!

只能说,我们的历史包袱太沉重,在很多事上,人们“不抬起头”延着老路缓慢地行进。

                2008年6月23日           2012年2月22 日改        

2-18                       光明总要来

鲁迅篇目:《寸铁》

精典语录:“喜欢暗夜的妖怪多,虽然能教暂时黯淡一点,光明却总要来。”

 (原刊1919年8月12日北京《国民公报》)

晚成斋微评:劣,岂只可怜,实在可恨;昏,不仅可怕,委实可悲。昏庸的君主会误国;昏庸群众的破坏力也绝不能小觑。不过,光明总要来。

                                                    2008年6月23日

2-19                      不全是因自满

鲁迅篇目:《不满》

精典语录:“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类,向人道前进。”

“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

“多有只知责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种族,祸哉祸哉!”

(原刊1919年11月1日《新青年》第6卷第6号,后收入《热风》)

晚成斋微评:细数不人道的事例,按先生的意思:中国远比洋人野蛮 “算得什么稀奇”。可如今,我们自已已觉得做得很好了,然洋人老是拿这说事,难道是我们“自满”了?

能永远前进,我信是那些因拥有“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

不怎么前进,我却以为:最重要的并非是“多有只知责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种族,”

前进如何,“自满”与否,只是一个低层次的原因。尤其是对种族而言。

2008年6月26日     2012年2月22 日改


2-20 恨,也是动力

鲁迅篇目:《恨恨而死》

精典语录:“中国现在的人心中,不平和愤恨的分子太多了。”

“万不可单是不平。至于愤恨,却几乎全无用处。”

(原刊1919年11月1日《新青年》第6卷第6号,后收入《热风》)

晚成斋微评:近百年过去了,先生那“中国……不平和愤恨的分子太多了。”的话,竟然一点没过时,真有生命力!

“……先改造了自己,再改造社会,改造世界;”倘能这样,当然是好,但这仅仅是理想的居多。纵观古往今来那些改造了社会,乃至改造了世界的伟人,有几个是改造好了自已的人?!

“至于愤恨,却几乎全无用处。”此话过於绝对。人们常说: “悲愤出诗人”,“发愤图强”,这“愤”至少占了一半,怎说全无用处?倘说:如仅仅停留于愤恨,却几乎全无用处,似乎更好一些。比如对贪官、奸商、盗贼等社会渣子,连一点愤恨之心全无的活,还谈什么改造社会!

须知:愤恨也是催人奋发的动力!

顺便说一句:先生不正是那个时代的“愤人”吗!


                           2008年6月26日   2012年2月22日改

2-21                       爱剩几何

鲁迅篇目:《“与幼者”》

精典语录:“将来……更没有什么眷恋和凄怆;只有爱依然存在—但是对于一切幼者的爱。”

(原刊1919年11月1日《新青年》第6卷第号,后收入《热风》)

晚成斋微评:先生摘引了日本作家有岛武郎小说《与幼者》中的一段话,因为“前途很远,也很暗。”因而,既使到了将来, “更没有什么眷恋和凄怆”,唯有的爱,也强调只是对于幼者。

有道是:“哀莫大于心死”。动物对幼仔也算有爱。人的爱,如只剩下只对幼者了,那爱,还能有几何?又有多少用?

                       2008年6月28日    2012年2月22日改


2-22                         改也难

鲁迅篇目:《有无相通》

精典语录:“我们改良点自己,保全些别人,想些互助的方法,收了互害的局面罢!”

 (原刊1919年11月1日《新青年》第6卷第6号,后收入《热风》)

晚成斋微评:人世间少不了“互通”,但互通也并非全是好处。就如打开门窗,固然吹进了新鲜空气,也难免飞进了蚊蝇。

人们大都深感改造世界很难, 却少有人明白“改良点自己”又何尝容易了呢!

                       2008年6月28日    2012年2月22日改


2-23                      暴君与臣民

鲁迅篇目:《暴君的臣民》

精典语录:“暴君治下的臣民,大抵比暴君更暴”

“暴君的臣民 ”只愿暴政暴在他人的头上,他却看着高兴”。“自己的本领只是‘幸免’”。

(原刊1919年11月1日《新青年》第6卷第6号,后收入《热风》)

晚成斋微评:暴君治下的臣民,恐怕更多的并非是“更暴”,而是愚昧和软弱。因为愚昧而不知政暴在何处?又因为软弱,故只能在暴政下逆来忍受。再因为这样的臣民,又助长了暴君进一步施暴。

北京菜市口,看杀人的场面据说很壮观。除了亲人活祭哭别外,人们大抵“看着高兴”,那怕被杀的是自己的同类。这便是看“暴政暴在他人的头上。”的典型。

更暴的臣民,自然也有,比如那些土匪与造反的成功者。不过,这大抵又会成了新的暴君。

                 2008年6月28 日      2012年2月22日改


2-24                       生命与死

鲁迅篇目:《生命的路》

经典语录:“生命不怕死,在死的面前笑着跳着,跨过了灭亡的人们向前进。”

“一个人死了,在死者自身和他的眷属是悲惨的事,但在一村一镇的人看起来是不算什么……”

(原刊1919年11月1日《新青年》第6卷第6号,后收入《热风》)

晚成斋微评:活着才是生命,且生命只有一次,所以生命最怕死。不怕死的是人的精神,并非生命本身。

继续活着时,要看对自身、家庭乃至社会有无意义和贡献,倘若对这些全无,而唯有痛苦,那么,此时的死对死者和家人未必是悲惨的事。悲惨与否,关键要看死者什么时候死,什么状态下死。

生命同时是一条路。无论是曲折坎坷;还是宽广坦途,但都会走到尽头。

               2008年8月20日       2012年2月22日改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今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