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最后一周,身边同事羊的所剩无几,我在圣诞节那天开始发烧,吃了一颗依托考昔止痛药见效,第二日早晨抗原测试是阳性,除了晚上稍微有些低烧,此后咳嗽几日,逐渐恢复。
服药之前,我仔细研读了《常用药物新编》《·药物相互作用基础与临床》《全科医生手册》《简明疼痛学》等等——读这些书的主要是因为抢不到布洛芬,而我又不太相信媒体和自媒体。
到目前为止,我弄清楚了什么是COX2抑制剂,用药的剂量,药物混合禁忌,炎症产生的原理,免疫系统如何工作,病毒和细菌的区别,mRNA和DNA,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尿嘧啶。
恐惧来源于对某事物的无知或者所知甚少,尽可能减少无知,有助于减少恐惧。
专业人士能够给人们信心,从而减少人们的恐惧,但如果专业人士一旦多了起来,而且互相矛盾的时候,人们会无所适从,只能随大流。非典时代囤盐,奥米克戎时代囤布洛芬、囤奥弗沙星、纸尿裤,都是出于恐惧和贪婪。
说个小故事:
有ABC三个人坐缆车从山脚到达山顶,在缆车上行过程中,A一直在看手机,B一直在看山顶,C一直闭着眼睛,到了山顶,有人采访三人到达山顶的成功经验,A说,要想成功到达山顶,需要时刻关注最新的资讯。B说,看清未来的趋势很重要。C说不要被外界事物所迷惑,就能专心到达目的地。
这也是为什么他人的成功经验很难被自己所用的原因——寻找相关性可太容易了,可是相关不同于因果。
2022年我写的文章和书稿很少,时间少不是主要原因,实际上是没什么有价值的内容可写,这个时代不缺免费的信息和知识,缺的是有价值的内容——稀缺性。我不想为写而写,浪费你我的时间。
近几年我思考过的有价值的内容都写在《超级学习》这套书中,然后清空了自己的脑袋。
不过,我从2022年几百条零零碎碎长短不一的笔记中,整理了一份有价值的清单,供你参考:
1.
有位学者说过,如果一个人每年都读一遍《堂吉诃德》,或《哈姆雷特》,然后每年都把读这本书的感想记录下来,那么这个记录也就是他的生命史。
如果你不喜欢读西方文学经典,也可以试试读我国的国学或四大名著,读一本书的感想,是多是少,是深是浅,取决于你的认知。
2.
来试试书写自己的个人成长史吧: 将自己从出生开始的所有人生经历划分成7个不同的阶段,列出每个阶段里5个最重要的事件,然后逐一分析这些事件在情感、认知和成长上给自己带来的影响。
如果不知道怎么划分阶段,先试着回忆过去的人生之中,有哪些转折点,再分析构成这些转折的事件对你的影响。例如是什么时候你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从不爱读书变成无书不欢,在改变和转折事件中能学到什么。
3.
一般认为,小说讲假话,是虚构,历史讲真话,是现实。其实小说书是假中有真,历史书是真中有假。小说往往是用假话讲真事,标榜纪实的历史反而是用虚构掩盖实际。 ——金克木
历史都是由胜利者编写,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是也。而小说中,尤其是那些经典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不是故事引人入胜,而是人性刻画入木三分。
4.
一切人生福祉归根结底皆属自我感觉。譬如一万元的月薪究竟会使你沾沾自喜抑或愤愤不平,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它的真实购买力,而仅仅取决于你的同事和亲朋好友们挣得比你多还是比你少。概言之,并非你的绝对收入,而是你在社会阶层中的相对处境决定了你的幸福感。
与他人进行比较,让自己痛苦的次数无疑会更多(人们很少会去关注比自己差的人),我们应该和自己比较,和昨天的自己,上个月的自己,去年的自己来比较。
5.
学习不是被动阅读,而是研究你心里的疑惑——吴晓布。
如果是通过被动阅读来学习,看再多书,也记不住内容,不能为我所用。先给自己找一个大问题,然后按图索骥,在书里寻找启发,是的,是寻找启发,而不是寻找答案。
6.
好的面试问题
谷歌联合创始人Sergey Brin:“你能否把一个我可能不懂的复杂问题,向我解释清楚?”
——通过此问题,能判断出面试者化繁为简的能力、沟通能力、逻辑判断力,以及精通的特定领域。
硅谷第一风险投资人、前Paypal联合创始人、CEO Peter Thiel:“在什么重要问题上,你与其他人有不同的看法?”
——看你是否有超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超越普通人的真知灼见。
Facebook的全球招聘总监Miranda Kalinowski则最爱问这个问题:“你工作感到最满意的一天——那个你回到家会觉得‘我拥有世界上最棒的工作’的一天,是怎样的?请形容给我听。”
——这是一个探究面试者长期价值观、人生格局的问题。
收集好问题,比收集好答案更有价值。每一个好问题,都能让自己思考,进而发现自己的不足。
7.
马斯克曾经在一次访谈中提到:他最大的创造力,可归结为“看到本不相关事物之间的联系”。比如,他很早就看到把金融与互联网关联在一起的重要潜力,这间接促成了他发起X.com互联网金融公司(该公司后与Paypal合并)。
大多数商业创新,都会让你大呼“为什么我没有想到?”,所以,从平时多练习这种“看到不相关事物之间的联系”的能力,有助于你拥有创造力。当微信群在转发“上海市水质出现问题”的时候,有的人看了之后就去买和饮用水相关企业的股票,有的人只会转发。
8.
本杰明.富兰克林说:“如果每个人的想法都相似,那等于没有人在思考。”
如果你想做一件事,最好是此前从来没有人做过的事。再做一个微信APP,没有任何价值。所有从别处获得的方法和技巧、捷径,最终都会因为人人都知道而失去优势。由此可推论出,那些看起来门槛低的生意或者行业,想要活下来或者赚钱的门槛反而更高,例如奶茶店、餐馆等等,因为门槛低,竞争反而更激烈,失败的几率更高。
9.
消费者的五大心智模式:消费者只能接收有限的信息;消费者喜欢简单,讨厌复杂;消费者缺乏安全感;消费者对品牌的印象不会轻易改变;消费者的注意力容易失去焦点。
把此处的“消费者”改成“人类”,把“品牌”改成“人和事”一样成立。如果你想和他人沟通,不妨想想这段话。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这些都是人的认知偏差,是人性。
10.
在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之中,交织着计划与市场、民主与专制四大要素,它们的配对调和,构成了数种迥然不同的国家成长模式。
这段话道出了政治和经济之间的本质,我们要学习和锻炼这种通过复杂表象看本质的能力。
11.
当一个人,把自己的时间聚焦在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上面时,就会成长得很快,如果不是,就会蹉跎时间。
害怕问题,然后逃避,最后变成拖延症。成长需要不断地学习,如果学习总是找他人的答案,那么你学到的只是答案。
12.
如果战斗机存活时间只有十几个小时的话,发动机寿命搞个几百小时干什么?能上天就行。
不要过分追求完美,而是合适,要考虑成本和收益。
13.
华罗庚在《数学阅读精粹》一书中提出,学习有一个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过程。“你初学一本书,加上许多注解,又看了许多参考书,于是书就由薄变厚了。自己以为这就是懂了,那是自欺欺人,实际上这还不能算懂。而真正懂,还有一个由厚到薄的过程。也就是全书经过分析,扬弃枝节,抓住要点,甚至对来龙去脉都一目了然了,这样才能说是开始懂了。”
14.
从理论上说,理论与实践没有不同,但是到了实践中,二者却有天壤之别。
15.
价格是指你支付了多少,价值是指你获得了多少。(Price is what you pay. Value is what you get.)
这句话是投资界股神巴菲特的名言,价格是你付出的,价值是你得到的。尤其是在投资股票上,由于证券市场的特殊性,股票的交易价格往往大于上市企业的实际价值。而合理的计算出一家公司的实际价值有点不切实际,对于普通的散户而言。散户(尤其是小白)只关注价格的涨跌,忽略了实际价值,大概率会赔钱。
在股票买一支1元钱的垃圾股,如同在淘宝买9.9元一饼的普洱茶,放10年也是一样没法喝(也不值钱)。
16.
设计上的完美不是没有东西可以再加,而是没有东西可以再减。
有一种提升写作水平的方法,是做减法——写下一段话,然后试着删掉多余的字和词,在不改变意思的前提下,不断简化。
iPhone手机去掉物理键盘,去掉耳机孔,去掉Home键,堪称工业设计典范。
几年前我徒步戈壁沙漠100公里,整个行程分为3天。第一天我带着对讲机、手机、充电宝、蓝牙音箱、电解质饮料、一堆零食、几个水果、2L水袋、便携三脚架走了33公里。第二天我把背包里的东西减少一半,第三天减少到只剩手机、充电宝、2L水袋。那次徒步让我真正明白什么是“轻装上阵”,什么是“做减法”。
17.
我们怎样度过一天,就怎样度过一生。
试着回忆你每天常做的事情,再看看过去的一年也是否如此。2022年我完整读完了140本书,因为读书是每天一有空闲就要做的事情(工作、吃饭、睡觉,涉及到生存不可以不做)。除此之外,每天做好三件最重要的事情就足够了。
如果时间管理让你困惑,多半是因为你没有意识到、想明白什么才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这个世界有太多和你无关的人和事,何必浪费宝贵的时间。
18.
居安思危,跟知足常乐一样难。
人总是在困境的时候才会想到改变,生病了才后悔没有锻炼,失业了才想到十三薪的可贵。山洪暴发时起初只是涓涓细流,晴空万里也会瞬间暴雨,许多事件的先兆往往会被忽略,所以居安思危很难。
人不快乐多数原因是将自己和他人比较,在路上看见别人的车更好,看见别人的房子更豪华,看见别人仿佛有花不完的钱。回头看看自己,不快乐了。和别人比,只会陷自己于不乐。
如果一定要去比较,请和自己比较。比较今天的自己和昨天的自己,比较今年的自己和去年的自己,有什么变化,有没有变得更好?
我比不过别人,因为这个世界有很多厉害的人,所以很早以前放弃了。我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有长进,就足够。
19.
有句鸡汤流传很广: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本质,仍然热爱它。
国内引用这句话的人有知名的作者和不知名的作者,包括无数的自媒体,不信你可以去看看那些知识付费的老师们,是不是也这样。名言在传播过程中变了样,是件很正常的事情。
实际上,罗曼·罗兰的原话是:“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便是注视世界底真面目——并且爱世界。”这句话出自他的《米开朗琪罗传》的序言中,是写米开朗琪罗。
“
痛苦是无穷的,它具有种种形式。有时,它是由于物质底凌虐,如灾难,疾病,命运底褊枉,人类底恶意。有时,它即蕴藏在人底内心。在这种情境中的痛苦,是同样的可悯,同样的无可挽救;因为人不能自己选择他的人生,人既不要求生,也不要求成为他所成为的样子。
米开朗琪罗底痛苦,即是这后一种。他有力强,他生来便是为战斗为征服的人;而且他居然征服了。——可是,他不要胜利。他所要的并不在此。——真是哈姆雷特的悲剧呀!赋有英雄的天才而没有实现的意志;赋有专断的热情,而并无奋激的愿望:这是多么悲痛的矛盾!
人们可不要以为我们在许多别的伟大之外,在此更发见一桩伟大!我们永远不会说是因为一个人太伟大了,世界于他才显得不够。精神底烦闷并非伟大底一种标识。即在一般伟大的人物,缺少生灵与万物之间,生命与生命律令之间底和谐,并不算是伟大:却是一桩弱点。——为何要隐蔽这弱点呢?最弱的人难道是最不值得人家爱恋吗?——他正是更值得爱恋,因为他对于爱的需求更为迫切。我绝不会造成不可企及的英雄范型。我恨那懦怯的理想主义,它只教人不去注视人生底苦难和心灵底弱点。我们当和太容易被梦想与甘言所欺骗的民众说:英雄的谎言只是懦怯的表现。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便是注视世界底真面目——并且爱世界。
”
我看了好几本不同的译本,是“世界底真”,不是“世界的真”,但这还不是重点。
重点在于罗曼·罗兰的意思是“并且爱世界”,被人们传播成“热爱生活”,爱世界和爱生活的区别有多大?
这取决于你是否把世界和你的生活划等号。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