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从爱情的角度观《那年夏天,宁静的海》感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大约三四个月之前看了一部关于爱情的老电影,北野武的《那年夏天,宁静的海》。

      但一直令我难忘的却不是其中的爱情,而是影片结尾突然出现的那种戛然而止——在人生的高潮,或者说人生的坦途即将来到面前时,死亡猝然而至,毫无征兆,让男主茂毫无防备,又或者说是命中注定,根本不能防备。

        茂作为一个聋哑人,比正常人更需要一种自己喜欢的运动,去排解、释放心中的情感和压力。但是因为语言和听力能力为零,他很难和正常的人打成一片,去进行集体运动,就这一点,导演在影片前半部分中用另一种十分流行的集体运动,足球️,让它几番出现,作为反衬对比,进行了说明——茂只能选择一种独立的运动,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不去干扰别人,也不被别人干扰。所以,在种种条件的约束和促使下,冲浪,对于作为海边人的茂来讲无疑成了最好的,也是唯一的选择。因此,冲浪这个行为是必然会在他身上发生的——不是那个夏天,就是下一个“那个夏天”——只需要一个合适的契机。 

        影片由海边偶然出现的一块旧冲浪板开始,到一块在海边孤独漂着的贴了一张情侣照的新冲浪板结束。过程仅仅是从那个夏天的开始到那个夏天的结束。

        茂是一个聋哑人,从事一家保洁公司的垃圾处理工作,在一次工作过程中,偶然看见一块被丢弃的破损的旧冲浪板。导演用茂发现冲浪板时渴求的眼神,以及去而复回的矛盾心情向观众交代清楚男主茂内心其实一直有冲浪的情节,只是之前或出于拮据或因为工作脱不开身一直没有付诸行动。

        茂拿走了坏掉的冲浪板,修好了它。在同为聋哑人女友贵子的陪伴下,第一次走到了那或许令他早就向往已久的沙滩边,没有丝毫犹豫地投入海浪的怀抱,并从此爱上这项运动。自这里开始,整部影片中的各种矛盾情节、高潮情节围绕着冲浪一一展开。

      矛盾 一,金钱。 在捡来的冲浪板再次坏掉时,茂下定决心买了新冲浪板,但是因为交流不便,多花了两万多块钱——这也引出影片中另一个人物,冲浪装备店老板。还有,茂差点因为对冲浪的热爱丢掉工作,而一旦没了工作意味着生活将失掉金钱的支撑。好在茂的工作搭档对他很包容,又帮他讲清,又帮他请假。这里插一句,我一直认为装备店老板和工作搭档这两个人物的不断出现不仅仅是因为后面情节有需要,而是导演故意用他们的出现告诉观众,聋哑人是需要正常人帮助和关怀的,否则会生存地很艰难。这在后面作为残疾人的茂将店老板送自己的冲浪衣转赠给作为正常人的两个初学者时,反衬的格外刺眼。

        矛盾二,爱情。茂在买到新冲浪板后跟贵子的返程途中,因为乘车产生分歧,公交司机不允许带冲浪板上车,但贵子却并没有选择陪他一起走路,而是一人留在了车上,她大概是觉得冲浪这种爱好不适合茂这种聋哑且穷的小子。但好在很快贵子又摒弃了成见,选择继续支持茂,她在半路下车往回狂跑寻到茂时,脸上明显有泪痕,这也从反面说明她对茂感情深厚,怕失去他。再就是贵子看见茂帮别的女人剥桔皮,一起吃桔子时因为没有正常及时交流产生了误会,而这时茂在装备店老板的好心提醒下放低姿态,用诚挚的感情去挽回了女友。

        当稍显沉闷的两人坐在防波提边看码头上钓鱼和交谈的人们时,一个漫不经心骑着车的人突然从码头上骑到了海里,这件不可思议的事将两人逗的哈哈大笑,使得他们彻底重归于好。

        其实,骑车人掉到海里这个小插曲逗笑男女主的同时,也逗笑了观众。但导演安排这个情节应该不仅是想借此让男女主和好的情节看上去更合理,而更想借此告诉观众,生活中处处有必然,很多意想不到的,看似偶然之事,其实早已被命运做了安排,就像那个骑车人,他的漫不经心决定他大概率会掉到海里。这为后面茂的猝然而去做了很好的铺垫。

      矛盾三,交流。这个矛盾其实贯穿了整部电影的所有情节。尤其突出的是在茂第一次比赛时,和刚开始练冲浪时的工作中以及得到茂赠衣的两个冲浪新手身上。第一次参赛时,茂和女友因为没有听力,不知道规则,所以也没有听到比赛时的叫号声,错过了比赛,白白浪费了很多精力和热情,这使得两人很沮丧。在工作中,因为不能及时和上司交流,影响了工作,差点被炒了鱿鱼。虽然后来随着装备店老板和工作搭档这两个人物的不断出现缓解了这种矛盾,使观众觉得影片中的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但这种矛盾的缓解恰恰是为了给观众营造一种心理错觉,让观众看到茂猝然死亡时内心受到更大冲击,同时为故事的戛然而止设计出一种合理性——因为茂很年轻,有很长的路要走,店老板和搭档甚至女友不可能在以后的日子里时刻给予他帮助。而得到茂赠衣的两个冲浪新手更是对茂毫无帮助。

      矛盾四,茂和冲浪。影片有两处经过知情人物口中说明冲浪运动具有危险性的表达:“去冲浪?小心点”和“希望不要发生意外”。茂作为聋哑人在冲浪这项运动上相较于正常人是具有劣势的,他听不到危险逼近,遇险后又不能及时呼救。最重要的是,他没有同为聋哑人的伙伴,而自己又跟正常人玩不到一起。

      导演把茂冲浪跟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事产生的矛盾在影片中进行了细腻而深刻的揭示,通过矛盾情节中发生的一件件不同的事告诉观众观众,茂的死看上去出于偶然,其实更是一种必然。但同时也借此塑造出茂这样一个内心倔强、勇敢且具有追梦精神的身残志坚的年轻人。

      刚看完电影时,影片中茂的猝死叫我陷入一种沉闷的难受。我甚至在某一刻觉得导演不该这样拍。它让我反复去体味,反复去感受,最后却无可辩驳的认识到——这就是我们看见的生活的样子,我们看到的生活的样子原来如此。

        影片结尾前,在茂死后,依然出现几个人在球场踩着足球说话的一幕,更远处,两个人共同夹着一块冲浪板从茂生前一直走着的路走过去冲浪。这给影片加上了浓浓的悲伤意味。但这些,却又更像是导演在刻意引导观众去审视整个故事了——

        茂的悲剧难道真的仅仅是生活本来的样子?置身事外的健康人真的只能为这种可悲之事做一次无奈的叹息,任它成为一种必然?作为聋哑人的残疾人只能拥有女友的爱,除外,便只能孤独无助地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

        我想,这是比难过更加考验人性的东西?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从爱情的角度观《那年夏天,宁静的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