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支撑,4个原则,5个步骤,让孩子养成好习惯,从根源发生改变

小丽是全职妈妈,全身心的照顾孩子和家庭,6岁的儿子活泼可爱,滑冰、打球、弹琴样样出众,小丽一直以孩子为骄傲。直到有一天,小丽带孩子回娘家,孩子姥姥的一句话点醒了小丽,她才意识孩子的问题。

小丽的儿子不管见到谁都不打招呼,别人跟他说话他假装听不见,没有任何回应。姥姥说,孩子本领再多,不懂基本的礼貌也很难与人相处。小丽这才开始担心起来。

孩子在课业上的确很配合,但在平时的生活中,孩子的表现就有些过分了,孩子很容易生气,有时候还会冲着她大喊大叫 ;不会主动跟人问好,碰到认识的人就往小丽的身后躲;书包、衣服和玩具都是小丽收拾,孩子自己收拾就丢三落四、乱七八糟。

小丽的情况并不是个例,很多家长把精力放在孩子所谓的培养上,带孩子上课练琴,陪孩子玩儿,接触大自然,解放天性,却忽略了要帮孩子建立良好的习惯。

image

让孩子形成好习惯,改正不好的行为,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有的家长就矫枉过正了,放任孩子,那叫一个彻底,看着孩子实在不像话了,又要求孩子立刻改正,孩子改不过来就恶语相向、拳打脚踢,搞得家里乌烟瘴气,孩子也莫名其妙很受伤。

怎样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让孩子养成好习惯呢?有一种在美国和日本大受欢迎的“不打骂,不溺爱”优雅教养法,可以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好习惯。《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就是优雅教养法的代表作,作者是美国实战派育儿专家伊丽莎白·克拉里,她有40年的育儿教育经验,先后出版过30种家庭教育畅销书。

在《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中,伊丽莎白融合了行为修正、交互分析以及阿德勒-戴克斯法等多种心理学策略,结合自己40多年的幼教经验,总结出了一套能有效影响孩子行为的具体技巧。其中涵盖10大策略,32种替代打骂的方法,150种现场问题解决技巧,真正实现了“不打骂、不溺爱”,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帮孩子养成好习惯。

image

伊丽莎白提出了儿童教育的三角凳理论:在儿童的教育中,有三个方面是至关重要的,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都会影响儿童教育的成果。改变孩子的行为,改善家庭中的亲子关系,三角凳都必须要稳固。

三角凳理论:儿童教育的基石

儿童教育的三条腿包括对自身价值观的了解,对孩子合理的期望,对自我需求的尊重。

对自身价值观的了解:只有父母知道自己看重什么,并且能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价值观会如何影响孩子,教育方法才会产生效果。

对孩子合理的期望:不合理的期望,会影响我们对孩子行为的评价。比如,过高的期望会引发焦虑,会让我们觉得孩子太笨了,达不到我们的要求。作为父母,我们需要了解孩子在每个阶段具备的能力,不给孩子提过高的要求,增加无谓的压力。

对自我需求的尊重:父母恨不得把全部的爱和时间都给孩子,但依然要尊重自我的需求,留一些时间给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只有父母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才会有足够的力量和智慧处理要面对的局面。

image

对小丽来说,她也不清楚自己到底看重什么,她给孩子加注了很多技能,却没有一个总体的目标。她的生活圈紧紧围绕着孩子和家庭,以至于当局者迷,没有在第一时间就意识到孩子的问题,反而是和孩子相处时间不多的姥姥点醒了小丽。

只有儿童教育的三条腿都稳定的站立着,才有继续谈教育的可能,才能解决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4个原则:避免冲突,让问题不出现

说到孩子的问题,其实很多问题可以通过事前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在《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中,伊丽莎白提出了避免冲突的4个原则,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运用这4个原则,就可以减少冲突,减少孩子的问题。

第1个原则:事前考虑周全。

事前考虑周全,就是能够提前预料到可能会发生的棘手的事情,适当的调整计划做好安排,来满足自己和孩子的需求。

比如要带孩子出门,担心孩子在路上吵闹,可以选择孩子午休或晚上的时间让孩子在车上睡觉,也可以随身多带一些孩子喜欢的玩具,画笔等供孩子消遣。

带孩子去陌生的环境,提前进行活动预演,让孩子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应该做什么,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减少孩子对不确定的恐惧。

image

第2个原则,讲明期望。

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不用复杂的容易让孩子有歧义的意思表达。跟孩子讲话,分清楚问题和命令。

我们经常把“命令”表达为“问题”。早晨上学,有的家长会跟孩子说,“我们现在去上学好不好?”问好不好,就有两个答案,好,不好。如果孩子不好呢?因此,命令就是命令,直接说“我们现在出发”,不要把好不好作为后缀。

还有一个小技巧,就是给孩子提供选择的时候,要给孩子有限选择。早餐吃什么?这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孩子没准会提出吃恐龙肉。应该给孩子提供有限选择,早餐你想吃煮鸡蛋还是煎鸡蛋,让孩子在有限的范围内作出选择。

但是还有一种可能,你给孩子提供了A或B,孩子选择了C。这就需要进一步引导孩子选择。你穿红色上衣还是蓝色上衣?孩子回答我不穿。我们就要继续提供D和E,你是准备自己选还是让我给你选,一步步引导孩子作出选择。

第3个原则,整理情绪。

理好自己的情绪,再引导孩子表达平复情绪。父母可以积极倾听做个好听众,鼓励孩子用语言来表达情绪。

伊丽莎白给出一种舒缓情绪的方法叫做“画饼充饥”,这个方法非常适用于安抚孩子在想要得到某些东西,却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暂时不能马上得到时,情绪不稳的状况。

image

第4个原则,订立规则。

定规则之前三思,因为规则一旦定好了就不能随便更改,必要的时候辅助孩子听懂从。

很多家长容易陷入重复要求的误区,说了一遍,孩子没有行动在,再说一遍,再说一遍,事实上,这样的做法很容易让孩子认为,你只是说说而已。订立规则时,不重复要求,如果说了第1遍孩子没有行动,那就起身帮助孩子一起完成。

5个步骤:解决孩子的问题

一旦问题出现了,我们就可以用《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中伊丽莎白介绍的5个步骤来逐渐的让孩子改变。

第1步,界定问题。

清晰而明确的描述问题,拿小丽家孩子来说,不要模糊的界定说,问题是不讲礼貌,要把问题明确:孩子去做客不和主人问好,别人跟他说话假装听不见。把问题分解成具体的行为,有助于实施后面的步骤。

第2步,汇集信息。

整理好孩子的行为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一天大概有几次,孩子的行为是因为年龄限制,还是确实存在问题。

最重要的是要确定问题是孩子的烦恼还是父母的烦恼。孩子的烦恼,父母可以积极倾听。让孩子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父母的烦恼,首先看父母能否接受孩子的行为,调整对孩子的期望,然后通过改变周围的环境或改变孩子的行为来解决问题。

image

第3步,探索解决方案。

在《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中,伊丽莎白提出了10大策略的32种方法,来指导家长提出方案,如正强化法、积极倾听、表扬、后果法、调整环境法、替代法等等,为寻找潜在的解决方案提供了广阔的思路。

比如,带孩子去别人家做客,正式跟孩子介绍主人,握手以示友好(活动预演);给孩子提供短期的奖励,奖励星星换玩具,或增加读书时长,电视时长等(正强化法);互换角色生活,让孩子体会到不被人搭理的滋味儿(后果法)等。

第4步,评估选择实施方案。

从潜在方案里寻找适当的方法来实施。但在选择的时候要注意结合长期目标,因为有一些看起来费时又费力的方法,对孩子的未来成长却是有帮助的。

比如让孩子自己吃饭,在短期来看,效果并不好,担心孩子吃不饱,打扫卫生更费力,但一旦孩子能够独立吃饭,就解放了家长的双手,又培养了孩子的自理能力。

第5步,对结果进行评估。

选定一个周期,看孩子的问题是否会得到改善。比如用一周或两周,孩子的行为得到了改善,那就继续使用方案或进行微调,行为没有任何的改变,就重新制定方案。

image

很多问题,表面上看起来是孩子的行为不当,没养成好习惯,追根究底,其实都是父母的问题,父母自身的价值观不明确,引导孩子的方向出了偏差,没有采取适当的方法影响孩子。我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会给孩子带来深远的影响。问题重重的孩子背后,都是问题重重的家长,教育的三角凳不能失去方向。

最后,用《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封皮上的一句话作为文章的结尾,与天下的父母共勉: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将决定他们未来应对这个世界的方式。

你可能感兴趣的:(3个支撑,4个原则,5个步骤,让孩子养成好习惯,从根源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