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我的衣服及我的品牌观

就个人服饰而言,记得谈及品牌,可以从高中开始吧,在此之前的衣服大多是隔壁裁缝铺做好的,从内裤、衬衫到外套。到高中时姑妈会把哥哥们不穿的旧衣服寄给我,当我穿上这种衣服时有一种奇妙的感觉,因为这些衣服不是自己的父母买的,没有那么亲切,也没有那么真实,既有一种期待,也有一种羞耻感。与此同时我还很好奇这些衣服上都有一些英文标签,当时我并不认识这些都是品牌。

后来姐姐在城市里上大学,过年的时候给我买了一些衣服,我记得有佐丹奴、真维斯等品牌,当时觉得感觉真的不一样了,因为这是有真正的品牌新衣服。

自己上了大学,也开始购物,有了虚荣心。在商场里逛时,认识的比较早的品牌有本尼路、美特斯邦威、真维斯以及恩宝球鞋,到后来的水牌、公牛皮鞋,再到后面的耐克、阿迪。工作之后接触了一些户外品牌,比如哥伦比亚、北面等。

因为个人比较喜欢户外运动,大部分购置的衣物偏户外。目前印象中最喜欢的衣服包括2001年100元左右的佐丹奴的灰色外套、2007年120元左右的水牌褐色体恤衫、2014年400元的添伯岚绿色工装裤子、2014年900元的其乐徒步鞋、2015年500元的添伯岚的黑色轻薄羽绒服、2017年1600元的始祖鸟的徒步速干裤。而今天上述品牌中已有部分消亡或者风光不再,从这个过程中,也是中国的消费升级之路,没有顺应潮流的企业必将成为昨日的历史。

从上述路线可以看出一条不断升级的品牌之路,那么个人应该学会和服饰、学会和品牌相处,是不是品牌一定是适合自己?是不是应该不断追求更好的品牌?当然凡事必有约束和尽头。棘轮效应最终的破局还是收入约束。在自己收入承受范围内,选择更好的并没有错;但是有没有另外一种活法,可以突破这些虚幻,让自己的财富发挥更大的价值?

关于服饰,我觉得我们要怀着一颗追求简单生活的心,不减一物便不增一物,减少对衣物的消费,也减少对外在塑形的追求,可以将个人财富积累下来用于资助他人。因为人的注意力有限,外在注重太多,内在即会空虚,毕竟,把衣服一脱,都是赤条条一个人而已。

刚刚看了前不久在联合国大会上一个15岁瑞典小女孩的发言,更加确认每个人都应该不要只说不做,也不仅仅为自己而活。为了子孙后代,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我的衣服及我的品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