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教学模式2021——回归基本问题凌霄于2021年2月

2017年,我写了一篇论教学模式的杂文、2019年我又写了一篇同样题材的杂文(附后),2021年,关于教学模式,我再次有话要说。相比前两次的论述,我的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深入、体悟更丰富,洞察力更有进步,我希望这是我最后一次论述教学模式的文章。 

    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不同的教育观往往提出不同的教学模式。比如概念获得模式和先行组织模式的理论依据是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而情境陶冶模式的理论依据则是人的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理智与情感活动在认知中的统一。在我以往的认知中,我更侧重于“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以及“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的阐述。如今我通过大量的阅读涉猎,对教育前沿理论和实践的追踪,对教育整体性的反思,使我颠覆了以往的认知。

我现在认为,教学模式是阶段性、历史性产物。阶段性体现在,一位成长型教师在教学生涯发展中,从模仿模式到形成主要模式,再到超越模式,达到“无模”境界的阶段过程;历史性体现在,教学模式是一种历史性存在,成长型教师淬炼为顶级教师后,实际上是不存在固定的教学模式的,教学模式只存在于教学生涯的早、中期。有了这样本质性的认识,就能坦然应对教学模式,教师就可以根据自己所处的层次和境界,或模仿教学模式,或创生教学模式,或超越教学模式,从“一模”到“多模”,从“主模”到“混模”,从“有模”到“无模”,从稚嫩到化境。再次借用“独孤九剑”武学理论,最厉害的剑法,不是有形的剑招,而是“无招”,即“见招拆招”,“无招”是“道”,“道”生万物。

把握了教学模式的阶段性和历史性,不同的教师都能找到归属,教学模式的争论便可以停息,这是我对教学模式的第一层论述。

社会上,很多教育工作者希望找到大一统的万能教学模式,诸如杜郎口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自学模式、分层教学模式、发现归纳式学习模式等。但从实证中发现,并没有哪种模式获得了世界范围的成功,并没有一种教学模式能长期风靡天下。物理界大统一场理论至今没有实现,可能无法实现。所以,教学要回归基本问题。世界万事万物皆由矛盾构成,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两者对立统一。教学模式多样多态、百花齐放、多元共存,每一种教学模式就是一种特殊的矛盾,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原理之体现,基于此,教学模式无法同化为一种,无法一家独大。教学模式又具有普遍性,即教学模式要经历每个教师个体的阶段性和历史性,这是教学模式在矛盾的普遍性方面的体现。

每一种教学模式实践的背后,都有一种主要理论的支撑,或是建构主义理论,或是因材施教理论,或是学习进阶理论,不一而足。教育学的理论繁多,主流理论不下二十种,对错没有定论。至今世界上仍然流行赞可夫“最近发展区”、布鲁纳结构学习、根舍因的“范例教学”三大主流核心理论学派,它们的主要特征分别对应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混合学习。此外,国内今年也兴起了具有混合教学特征的“后茶馆式”学习范式。我们不能迷失,要清晰地回归基本问题,即接纳你所认同的每一种教育理论,同时把握基本认知:每一种理论都有其特定的使用条件,特定的学情支撑,不同的实践条件匹配不同的理论。另外,新式的教学模式为何成效不好?原因很简单,修炼不够,驾驭不透,模式作用的发挥不充分、不科学,模式的最高境界是没有模式,这需要悟性和实践的质变。

    班级授课制下的教学模式多样,归根结底是要解决教育的基本问题:教与学的问题。这是本源性、根本性问题。为什么教学模式多样态、层出不穷?为什么大家热衷于研究它?因为教与学的基本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好,一直在探索,是永恒的人类命题!教与学,即研究如何教?如何学?教和学如何协同发展、系统发展、有机结合?这里又有很多理论,很多实践,我不展开。教学模式是一种依附,它的内核是教与学,是唇齿关系。其中,教和学的关系中,教是外因,起重要作用,学是内因,起根本作用,或主要作用。教促进学,教和学是矛盾对立的统一,这是教在教育中的特殊使命,而学的内涵和范畴更大,是终身性的。因此,一个教师要依循客观规律,从“入模”到“出模”、“无模”,方能到达教与学的高层境界。

  再论教学模式2019

                                                    ——邓李君2019年6月25日

  两年前,我写了《再论教学模式2017》一文,在文中,我根据我的阅历抨击了一些不好的教学现象,提出了我对教学模式的看法。上周我在福永中学听了三节理科公开课,为了完成期末论文的任务,我想再写一篇关于教学模式的文章。

  从听课的感受上,如果说要有什么感想,我觉得主要还是绕不开教学模式。陈伟武老师那节物理复习课,要上的好是有难度的。他在课堂中,立足实验教学,以复习性的实验驱动学生自主复习浮力相关知识点,课堂中使用了平板即时投影工具这种比较先进的多媒体,(实际上全国青年教师物理大赛上已经很常见),课堂练习还增添了一点娱乐元素——谁可以站到最后(题目都做对的学生起立站着,做错的坐下),总体来看,是一节小组合作探究性的复习课,教学模式主要是小组合作探究式。林柳丽老师那节生物复习课,她使用了故事教学法,一条主人公受伤接受各种生理检查的故事主线贯穿教学始终(其实这种故事教学法十年前我已经在科学课件中看到了),课中也使用了多媒体手机投屏新技术,还有小组在各自小黑板画循环图等小组合作讨论式学习。总而言之,林老师的课也是一堂以小组合作为主要模式的复习课。

这几位老师的课,应该说注重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符合时下流行的生本教学生态环境。其中的一些创新精神和细节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我还有一些更深远的思考:

一 教师如何形成适合自己的比较一致性的教学模式和风格?我在这里没有提固定的教学模式,也没有提统一的教学模式。因为我还是坚持,教无定法。但教无定法不等于没有模式和方法。而是说一个成熟的老师,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某种擅长的模式,同时,这个模式又不能十年不变,还得与时俱进,随学情和学生而变化调整。这对教师自我修炼的功力要求较高。我们都很熟悉的是,家里来客人了,我们会炒几个拿手好菜招待客人;家里没客人时,我们自己只吃几个家常菜,并不会天天炒拿手菜,不会天天山珍海味。同样的道理,在中国的课堂上,老师上公开课会使出浑身解数,把自己的拿手菜都拿出来给听课的人看;老师上普通的课,就只炒几个家常菜给学生。公开课和常规课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这就是中国的国情。而在国外,很多国家不存在公开课这种说法,他们只有常规课一种形态,无论谁来听课都是和平时一样上课。而且他们也不存在为了上一堂公开课让全体备课组集体打磨这种现象,他们上课是真实自然的,是真实自己的自然流露。我所理解的生态课堂,应该首先是真实自然的课,而不是打磨的课。诚然我们需要注重新课程理念的教学,需要以生为本的教学,也不是否定公开课的必要性,但大家是否可以去思考,真实与不真实如何平衡一下呢?

二 教师双重压力问题。应试教育如何与素质教育取得平衡?搞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学生展演展讲式教学、自主学习等偏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总会发现进度和效率相对传统教学模式低一些。这也是包括南山区初三阶段都不搞新教学模式的主要原因!一个老师通过三五年训练和自我提升,总能把应试教育那一套发挥到极致,无非是多背多做题,精讲精练!一个老师通过几年的训练,也可以掌握最先进的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无非是小组合作活动式教学,自主式探究。但要一个老师既搞素质教育同时又要达到应试教育的目标,如果他不是一个功力深厚的专家,很难达到!我的理解是,现阶段中高考应试指挥棒在这里,教师应该以应试教育为主,这是大实话。但是从长远来看,国家在上层建筑层面,会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会有很大动作,所以,教师应该有危机感,在应试教育的课堂里,不断去渗透素质教育的教学法,不断去熏陶学生。这里面的关键是如何把握度?边界在哪里?如何平衡?值得我们思考。

三 理科教师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做个合格的教书匠。知识点考点烂熟于心,应试教育得心应手。第二重境界,做个优秀的老师。各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法信手拈来,在课堂里变化多端,应用自如,且能最大化提高学生应试成绩。第三重境界,做个优秀的教育家。理科老师既要能教书育人,还要自身有点本事。比如数学老师自己要开展科研课题,会解哥德巴赫猜想;理化生老师能够在自己专业范围附近搞一些发明创造,能申请到国家专利,能写一些独特的科普著作,传播一些有创新的科学素质。总之,教师应该在教学之外,还有能够引领学生的独特素质!

四 终身学习。教师应该多读书,终身学习,不断与时俱进。中国人读书量是世界排名比较垫底的。古训有“万端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样说夸张了一些,但一个老师不爱读书,这个国家是很危险的。我觉得每年至少读50本以上教育著作吧,最好还定期写一写心得,定期把好的东西实践一下,升华成智慧和经验。

五,关于教学模式。和两年前我的思考一样,我依然坚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模式不要固定化,须得实事求是,根据具体的课型和内容去自由组合,该讲授法时用讲授法,该探究时就探究,教师的教学应该像水一样灵动,因势利导,把握一条灵魂性原则——以生为本就可以了。

附:

                                    再论教学模式2017


6年前,我第一次进入宝安区一所民办学校开始我的教学生涯。那年11月11日,我参加了海滨中学“1251”教学模式研讨会,并于当晚热血澎湃地写下了《1251培训随感》一文。在文章里,我论述了教学模式的是是非非,以及我对学情分析的一些思考。如今,来到福永中学一年多,我有幸看到福永中学此刻站在了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十字路口上。福永中学的传统的教师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时代前进的大潮中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问题。而这六年间,我也经历了深圳公民办学校达7所之多,我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想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我这期间也读了几百本关于教学模式的教育著作,甚至一度在南山亲自参与教学模式的改革。此刻写下这篇文章,我的内心多了一份厚重和沉稳,但依然是百感交集。

通过读万卷书,我知道了中国建国以来中小学所产生的教学模式已经多达上千种了。它们或由大学教授等专家闭门造车所创,或由一线实践的教改学校校长所创,或由一些不知名的草根教育工作者所创。各种流派蔚为壮观。但无论如何演化,一类都是以苏联的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教学模式为基石,另一类都是以美国的杜威儿童中心的教学模式为基石。两者基本上是对立的。时至今日,没有一种高大上的教学模式能够顺利复制到全国各地,遍地开花!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6年前我就说过,教育应该因材施教,教无定法。曾今我以为,一个学校也许应该有一种能够提高大家工作效率的符合实际的、比较统一的教学模式。但如今,我认为教学形态还是百花齐放、不拘一格的好。因为,全世界教育实践中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的教学模式!

这些年,我经历过的学校,内部教师们基本分为两大派,一派是固守传统教学的保守派,另一派是锐意进取的探索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的革新派。无论我在哪个学校,这两派教师在实践中实施各自的教学后,我总能发现传统派的教学成绩始终比革新派的好!我自己也是这样,以前我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时,我的教学成绩还不错。但当我两年多前采用革新派的教学模式教学时,我的教学成绩一直不太理想。其他革新派老师也几乎不能幸免。这是一个有趣,却又引人深思的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什么?难道我们解放思想的初衷,就是为了把应试成绩搞垮?我相信没有老师会主观上去害学生。其实据我观察和实践,接受革新派教学的大部分学生,他们的综合素质都比传统教学的学生有明显提高,比如语言表达、创新精神、思维灵活性等等。这种学生方面的素质提高,与新派教学的学生主体的学生观、教师观、教育观绝对是密不可分的!那为什么新派教学总是不被多数人看好,而是被人围观,幸灾乐祸?

其实,改革的核心问题在于我们的评价观!目前的中高考应试体制下,分数基本上仍然是唯一!一个老师教学成绩不好,班级平均分不高,那他什么都不是!他就是个罪人!如果单从应试成绩来评价革新派教学模式,革新派肯定是一败涂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兴亡,在于教育!教育如果依旧唯分数论,牺牲其它,打压学生的其它,不培养学生的其它素质,不实行全人教育,那么从长远看,我们教育工作者就是历史的罪人!我们就是在尸位素餐!

有人会质疑,为什么革新派的教学应试成绩大体上都落后于传统派?是他们不努力吗?是他们教学智慧弱吗?要解答这个问题,我只有四个字——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就是要求我们分析成绩落后的原因要从实际出发。在中国,我们的班级规模普遍偏大,一个班动辄五六十学生,老师往往担任几个班的教学,还有其他很多杂事,所以在课堂管理、学情分析、个性化管理等方面总是无法精耕细作,无法与国外小班教学相提并论!而且,一个班的学生接受的教学理念也不尽一致,有的科目是新派教学,学生主体;有的科目是传统教学,教师中心。学生往往无所适从。一言以蔽之,中国的新派教学总是半路出家、不彻底的、气若游丝的改革!这种体制上的缺陷,注定了改革效果不理想,尤其是应试成绩不理想!面对改革后的成绩的一塌糊涂,有的老师悄悄退回到传统“满堂灌”的老路上,有的老师在迷茫中前进,迷失了自我。

教学模式真的很重要吗?一定要改吗?一定要改成千人一面、形式统一吗?我们一定要有一颗冷静的头脑。我以为,教学模式不是最重要的。座位怎么排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教学思想!教学思想必须更新——从旧的教师中心的教学观变为学生中心的新教学观!从单一的应试教育变为综合的素质教育!

教学模式应该千变万化!它应该依据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型和授课内容而变化!有时一堂课中,可以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有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有时可以先学后教,有时可以先教后学,有时可以让学生大声讨论,有时不能让学生讨论。总之,我们采用什么模式什么方法,都要实事求是,依据我们的实际做出相应调整。我们所做的一切,最终都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更加灵动,生命盎然,素质全面提高!而不是陷入机械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形似神不似!

我衷心希望,我们的教学能够解放思想,热烈拥抱新教育观;我衷心希望,我们的教学改革能够实事求是,做真教育;我衷心希望,我们评价观能够多元化,不唯成绩论!

毕竟,教育是百年大计,我们不可以目光短浅,只顾一己之私,培养出素质不全面的下一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再论教学模式2021——回归基本问题凌霄于2021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