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匮乏的正面意义

        整理房间时,面前满满两架子纸质书,真正看完的并不多,不是没时间,就是选择困难症,要么就是将时间奉献给了电子书或公众号,一些阅读内容零碎不完整,更谈不上体会有多深刻了。记得齐白石学画时,发现一本好书,花半年时间抄下来,又花几年时间去学去看,这是在信息匮乏时代的大背景下,一个求学若渴的年轻人所做的事。而在今天,有几人可以像齐白石那样去读书呢?

图片发自App

        “匮乏”这个词,其实惯常是被用做贬义的。有人说在匮乏状态下,大脑带宽被匮乏占据,没法深入理性思考,匮乏会经由反向力,成为“欲望”,执着或过度就成为“贪”。比如经历过食物的匮乏期,对食物就会很偏执,甚至处在饥饿线上的人唯一会做的事情就是寻找食物,其他的一切都丧失了吸引力。一旦有了充足食物,很可能一次性吃掉平时数倍的食物,依然觉得肚子饿,这大概是报复性反弹吧。金钱的匮乏会让人们在和开销有关的事情上用力过猛,投入太多精力和关注度,其他事情就鲜有功夫关心了,不自知的遮蔽了很多更富有价值的事情。长期的匮乏对人的性格和认知也会产生巨大影响,对于很多东西的判断形成另外的标准。正如《稀缺》那本书里所说,物质的匮乏产生了管窥效应,目光都集中在匮乏的东西上,大脑被匮乏充斥,就会丧失智商,所谓的“贫穷使人智商降低、贫穷限制了想象力”,就是这个意思吧!

图片发自App

        但似乎事物总喜欢表现出正反两面。

        比如说,人的认知系统还挺有受虐倾向,必须通过匮乏来认识价值:通过疾病认识健康,通过贫穷认识富足,通过恨认识爱,通过悲认识喜,通过死认识生。换句话说,人这种生物,没有疾病就不知道健康,没有贫穷就不知道富足,没有恨就不知道爱,没有悲就不知道喜,没有死就不知道生。

        广义的匮乏包括“外部资源的匮乏”和“内在精神的匮乏”,精神匮乏的人走到哪里都是匮乏的。这么看来,其实在保有精神富足的同时,适度的资源匮乏是有一些正面意义的。

        适度的匮乏,让人懂得珍惜,幸福感更强。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包括我出生、成长的八十年代,基本上是书本、资讯匮乏的时代,一个知识和书饥渴的时代。那时书少,种类也单一,书成为知识饥渴者梦幻、追求的对象,“一本书就能点燃一个人的小宇宙,从此在求知求学的路上一发不可收拾”绝不是夸张,也因此成就了不少名人大家。记得有一种治疗抑郁症的方法,就是减少进食,每天只吃一顿饭。这种方法就是让人在食物匮乏导致的饥饿状态下感觉出吃饭的乐趣,然后就不那么抑郁了。有时,匮乏带来的珍稀感和乐趣也是一种很美妙的感受。现在普遍觉得年味越来越淡,一篇关于“年味记忆”的文章里,作者冬雨的一段话,让我感同身受:“也许因为过去的生活是匮乏的,过去的年也便显得热闹醇厚。在匮乏中,父母们用辛勤的双手为我们营造着浓浓的年味,难忘那些‘年’,其实是难忘父母对我们的爱。”

图片发自App

        适度的匮乏,让人懂得取舍,专注度更高。当初的小公司,从技术、资金上,都是匮乏的,有的要依附当时的巨头,甚至考虑过出售。历经匮乏之后的洗礼,今天的BAT,恰恰证明了,绝对的垄断是可以被打破的。后来者也许弱小,也许卑微,但生存和发展的欲望更强,相对更专注,更纯粹,在自己的优势领域更能有所突破,因此,只要足够努力,脚踏实地,仍会有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机会。

图片发自App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真正地摆脱匮乏。穷人没钱,富人没时间,孤独的人需要陪伴,有伴的人需要私人空间。匮乏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也时刻在影响着我们的一些判断。

图片发自App

        对于如今的孩子来说,稀缺匮乏的也许变成了时间,没时间玩游戏,没时间出去走走,没时间发呆,也没有整天打闹成一团的小伙伴。等到他们长大的时候,对于匮乏又会是什么样的概念,我们不得而知,但所谓丰腴完美的实难相忘,终得有个适度匮乏的基础,就像再美味的佳肴,若没有饥饿的肚子,还是没法相得益彰。想起《春天里》的那段歌词:还记得许多年前的春天,那时的我还没剪去长发,没有信用卡没有她,没有24小时热水的家,可当初的我是那么快乐。。。。。。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匮乏的正面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