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复盘:每天三件事
回顾、反思、探究、提升
一、今天完成了哪些工作
1、健步走+跑步+拉伸
七公里完成
2、读书
今天开启一本新书,这位作者叫做临公子,出版自中国友谊出版公司,于2020年7月出版,算是一本新书了。书名《你缺的不是努力,而是变现能力》。
具体内容暂时不知如何,微信评分8.0,借此学习一下,看看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在哪里。
本书共四章,按照原计划,分四天读完。
今天以序言和第一章为主。
序言:
第一章 职场8小时的能力基础课
1、总感觉工作太累?懂得点“偷懒”
2、让月薪更能体现个人价值的,是时薪
3、“高薪不喜欢”与“低薪很喜欢”的工作,应该选哪一个?
4、如何从工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5、头衔再大,也不如充满实力重要
6、这行业不行?可能只是你能力不行
7、当青春与热情日渐流逝,如何找回好的工作状态?
8、拉开同龄人差距的关键,在于“生动”二字
9、行业饱和了,还值得进入吗?
10、上班“996”,到底应不应该?
正文:
序言:
(1)作者本职IT产品经理,白天上班,晚上写作。有两点促成她三年出书。一是愿意为兴趣付出时间和精力,二是愿意写,愿意学。
初期写书评,然后上“上班那点儿事”。写了几年的公众号。
写作就像一扇窗户,接触到更大的新世界,遇到不同圈子的人,实现更高速的个人成长。
(2)稻盛和夫说:工作能够锻炼人性,磨砺心志,工作是人生最尊贵、最重、最有价值的行为。
“工作的人”,同样8小时,获得了两份回报。
“下班后的人”,常年保持工作状态成为习惯,拉开同龄人差距。大多数人,每天工作12-14小时。
作者本职之余保持阅读、写作、接触到新场景后得到的启发,是步步精进的垫脚石。
(3)把握机会的能力,是一项非常核心的能力。
在熟悉的场景中有意识地利用思维工具,帮助自己做尽可能对未来有利的决定。
第一章 职场8小时的能力基础课
1、总感觉工作太累?懂得点“偷懒”
职场中所谓的“优秀”,不是比谁劳苦功高,而是比谁成果卓绝。
多数上班族以勤快为荣,以偷懒为耻。但是,这里的偷懒不是指职场老油条,而是要头脑勤快,勤于找到更快、更有效的解决方法,做到多快好省,使命必达。
相比想咨询某个专业意见,熬夜翻资料,不如找行业大咖一对一咨询。
每周咬牙清理房间,不如找一个钟点工。
2、让月薪更能体现个人价值的,是时薪
时薪=(全部收入-工作花销/投入工作的总时间)
作者曾经做过平台兼职,时薪起,不仅流程严谨,而且采用以分钟为单位的计时方式,潜移默化让人格外在意时间使用率,效率反而比8小时班制多快好省。
养成时薪习惯方法:
(1)养成使用时间管理工具的习惯
比如番茄钟App。具有倒计时和了解自己有效利用率的习惯。
(2)下班后的规划
培养爱好、运动健身、看书学习…深挖一项,就是日后触手可及的宝藏。
(3)尽量避免持续性高强度工作
适时放空自己,再回来,效率可能会事半功倍,判断有可能更准确。
结论:关注自己的单位时间是否值钱,才不至于在看似高薪、实则廉价的虚相中模糊焦点,才可让你的含金量步步提纯,而不仅仅是单薄地镀金。
3、“高薪不喜欢”与“低薪很喜欢”的工作,应该选哪一个?
《奇葩说》里有类似的问题,很多人跳不出这样的怪圈。其实,是否高薪与是否喜欢,这两件事根本没有关系,重要的是要看有没有匹配高薪的能力。
这两个问题,也不是单选题,在培养爱好、兴趣时,兴趣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是做好了才走兴趣,完全可以在本职之外让爱好成长。
达•芬奇就是这样一个人,大家都知道他画画厉害,实则他是一本人体百科全书,而他的《维特鲁威人》的作品,是他研究建筑的成果。
将有趣的事做到极致,不仅能赚到钱,而且可以碾压原来赛道上的跑者。
这两个问题,其实用一个比喻很容易就理解。一个人开车,目标是星辰大海,可油箱只有1升汽油,想要开到海边估计是不可能的,开几公里应该没问题。
有多少实力,选择半径就有多大。
4、如何从工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1)在自己喜欢的模式下做事情。
比如“教钢琴”,学校的课被占用,得不到发挥特长;在培训班老板要求至少得15个学生,两个星期,孩子不会《雪绒花》。自己在家带一对一,帮学生录视频,拆解一个个环节反复分析、训练。是自己喜欢的模式。
(2)最好有一份现金流工作满足自己的生活。
比如做自由职业者,当技能足以变现,人脉资源到位,再转为全职。
做点小生意,做个斜杠青年。
总之,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让自己幸福就好。认真对待一件事,就能挖掘出前所未有的兴趣与热情。
结论:人们需要从工作中赚钱,更需要从工作中收获或多或少的成就感,体验到更广袤无垠的人间百态。有尊严,有成就,快乐自然触手可及。
5、头衔再大,也不如充满实力重要
一个人过于在意表面的身份,无形中消耗了本可用于修炼自我的精力。
真正厉害的人,不会在乎变幻虚无的标签。因为他们知道,只要经营好自己,一切便不会失去。
6、这行业不行?可能只是你能力不行
踏入行业,不过是个起点。真正点亮前程的是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态度。
同行业,成为顶尖的人有相似特点,而出局的人各有姿势。
结论:有能力没态度或者没能力有态度,都会把事情搞砸,所以,它们都重要。
行业再向阳,岗位名头再响亮,个人长板才能够立足。
在行业岗位上,可以转换思维方式,提高能力:
第一,使用“多选解题模式”。就是说,得心应手的事情,不要做太久。哪怕是同一件事,也试着用新方法或者不同方法解决。
更多的解题思路,意味着视野半径越广阔。
第二,定个小计划。
99%的人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而要成为那1%的人,拥有主动性格目标感是次要条件
7、当青春与热情日渐流逝,如何找回好的工作状态?
雷军41岁创建小米,董小姐至今还亲自为广告配音,因此,个人发展要保持最佳状态,就必须“软硬件匹配”。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优势是永恒的,年轻也是。
其实,每个阶段都有珍贵的当下。中年有中年的优势。
比如:
有钱,收入结构由主动型变为被动型。
有资源,至少是4种资源。
物质资源。
行业资源,经验值非小白可相提并论的
人脉资源,可用的人脉,能带来意想不到了机会。
知识资源,知识体系完整强大,能够输出别人所需的知识资源。
有心智。
经历过大风大浪,看待问题长远深刻,不再是“愣头青”。
结论: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投资,四季更替,无论行至何处,顺势而为,好好利用此刻拥有的一切,就会让脚步从容几分。
8、拉开同龄人差距的关键,在于“生动”二字
主动思考、主动沟通、主动执行,意味着愿意付出,愿意承担,这种态度是年轻人的进阶之路。
通过实际行动争取到的更多机会,才有可能抓住机会,步入快车道。
聪明的人,把工作当做展示价值的舞台,而糊涂人,把公司当做拿钱办事的工地。
混职场,首先要找到自我提升的契机。其次,那些能抗风险的人,才最可能吃到肉。
结论:真正优秀的人,都是懂得主动出击的勇者。无论在最细微的日常,还是最危急时刻,永远那个向前走一步的人。
9、行业饱和了,还值得进入吗?
行业是否饱和,可以用一个必须来形容:专业的程序员供不应求,凑数的程序员供大于求。不是行业不行,而是你的能力不行。
一个机遇的含金量,从来不取决于它本身,而取决于你有多少筹码把握好它。
当行业激烈变化时,恰恰是机会最多的时候;大环境不好时,恰恰是优质人才出头的时候。
公司雇佣员工,永远看的是拿的出手的职业水平,而不是学了多少不成熟的技能。
结论:人的主观性是最重要的部分,你需要知道别人眼下需要什么,你能提供什么,才可能站稳脚跟。
10、上班“996”,到底应不应该?
只要害怕找不到工作,就不得不接受公司的“996”制度。这世界上99%的公平与规则,是为强者服务的。
许多大公司之所以能留住人才,是通过各种方式让员工为自己的工作贴上了“值得”的标签。
对于个人来说,讨论“996”,意义在于思考如何让自己以及自己做的事更有价值。
二、遇到了什么问题
无
三、准备尝试哪些措施
无
四、今日反思
无
五、今日未完成工作
无
六、明日计划
豆信日更复盘三件套,读书健身,头条,听课、作业、卡片六脉神剑
豆信:0分钟,0分钟
日更:0分钟,0分钟
复盘:0分钟,0分钟
读书:0分钟,0分钟
健身:0小时,0小时
头条:0分钟,0分钟
课程:0小时,0小时
作业:0小时,0小时
卡片:0小时,0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