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探瓷|天青色烟雨里的回响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元稹

小暑,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从广州跑到景德镇无疑是一种避暑,比起吹空调好多了。

自从爱上茶,便一直想了解瓷。半月前和师友探讨后启动了景德镇探瓷之旅,原想深度探寻它的前世今生,却遇见了一场又一场的雨,雨中的景德镇是天青色的,不由得想起让它盛名起来的青花瓷。

青花,盛行于元时期,史书有言“新平制陶,始于汉世”,是因东晋时期景德镇称新平镇,汉朝出现陶,东汉年间出现瓷,而景德镇陶瓷起源则是在元代,盛行青花。这是大多数人记住景德镇的一大原因。

十多年前,我来过这里,当把记忆翻出来时,除了青花我找不到太多印象。那时候,可能是我还未爱上茶吧,注意力难以聚焦到自己的喜好上,自然对瓷也没有探究的想法。然十年弹指一挥间,已发生太多变化。变化的不只是个体,还有这座以陶瓷著称的城。

陶瓷在国外除了“ceramics”,还有一个称呼叫“china”。早在十八世纪前,欧洲人还不会制瓷,对景德镇(原昌南镇)的精美瓷器尤为喜爱,贵族们把它们视若珍宝,竞相收藏,渐渐以“昌南”的谐音“china”作为瓷器和生产瓷器的“中国”代称。宋真宗时期,因烧制的影青瓷光致茂美,遂将自己的年号赐给昌南镇,至此改名为“景德镇”,数百年作为皇家御用。后发现高岭土,大规模发挖掘开采,官府难禁,民间才得以使用,也使得景德镇自此成为世界制瓷工业大都会和英国剑桥大学里约瑟教授说过的“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城市”。

但几天下来,其实我感受不到特别工业的味道,或者说,它的多元让这座城可以有更多种表达。

艺术的春天

来景德镇之前,朋友特别推荐乐天市集,说一定要赶在周六去看看年轻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我欣然而至。

乐天市集近年兴起,不少年轻设计师汇聚于此,有未毕业的大学生,也有正创业的设计师们,他们大多以摆地摊方式,陈列与出售自己设计的作品,有的附上自己的设计灵感和理念;有的热情介绍。

延少,是市集里为数不多的租用固定门面的年轻人,他卖包括茶、花器在内的各种器物,且大多自己设计,远望其空间,松竹当户,近处,室庐中诗意,陈设的器物在新旧中交替,接待的茶酒古今相撞,竟没有一丝混乱与违和感。他很谦逊,说设计,时常徘徊在“规矩与非规矩”之间。说空间,在尽可能的条件下,不假他人之手,尝试留住或者说表达自己所习得的“气息”。说陶瓷设计,希望也能一样,一件器物不应只是直观的看它的形、色、纹饰,还应细心体味它自身所携带的“气息”……我想,他不只是在设计空间与物件,是在研究人与生活方式,这或许才是他想要表达的。

廷少是“琦哥”的朋友,陶瓷学院毕业的“琦哥”是师范学校的90后美女老师,教茶器,也教美术基础。性格直爽的她似乎天生有一种技能,可识别古旧器物,我曾经好奇,她如何能一眼看出瓷中“乾坤”,一起逛“鬼市”(古玩市场)时才有所窥见。

“琦哥”业余时间经常看展和各种瓷器,也常买古瓷片学习与研究,“鬼市”上,她花两百多买了一件破损的小碟子,也许在很多外行人看来有些不可思议。我也嫌贵,帮她和摊主讨价还价不成,拉着她走,她还是忍不住回去买了。路上听她介绍,小碟子什么都好,就是筋纹不对,要好好研究一下。

一个年轻玩家,火眼金睛的淬炼,背后是不断学习吧。

小雨是和“琦哥”一起学习过的同学,活泼起来更像00后,工作间在新都民营陶瓷园附近一栋民居里,这个片区是中国首座大规模陶瓷(梭式窑)生产基地。有不少像小雨一样的年轻人自主创业,开放作坊,也卖东西和技艺,“琦哥”看同学时捎上了我。

小雨的楼上阳台种了各种果蔬,或能自给自足。画瓷板画是她的日常,勾勒出来的山水花卉线条,细腻而生动,不经多年训练是不可能达到的的专业画手水准。当我好奇粉彩技法,推开另一室房门,惊讶地发现这里的年轻人多数都有画功,有点传统意义上的手艺人味道,却又不完全是,文学思想制作创作更多样化了,她们的笔触里不只是保留了传统,也有重塑现在的特点,表达现在的语言。

我想起今年青年节火起来的“奔跑吧,后浪”,由衷地欣赏他们。不卑不亢,以手艺为荣,不因年轻而张狂,懂得自身价值而自信。

这里,无疑是艺术家的摇篮,也是艺术的春天。

火中凤凰

古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说法,景德镇上百万人里就有几十万人直接或间接从事着陶瓷这个行业。无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他们继承传统,又愿接受新事务。

因天气不好,我和师友们取消了前往瑶里高岭的行程。尽管高岭村是不少人心目中瓷的故乡,对陶瓷质量工艺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奠定了景德镇世界瓷都地位)。但我心中似乎也不遗憾,因雨中景德镇青瓦白墙,精舍净几,隔着雨帘,雨打芭蕉,似江南之秀。更何况还有不少的博物馆、文化园区和工业园。

创意文化园陶溪川,坐落在景德镇东部经济中心。走进园内发现,老瓷厂原有的青灰色的窑砖墙、高大的烟囱等瓷元素得以保留,厂房墙体上原有的文字和时间的痕迹依旧。还保留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传统的工业厂房、六七十年代苏式风格锯齿状“包豪斯”厂房、八九十年代的现代工业厂房等各具时代特色的典型建筑。

这些改造好的厂房颇具现代风格和时尚感,承载着那个时代的记忆被重新展现。

夜幕之下,恍如穿越。

离酒店不远的古窑民俗博览园,则是另一风格,它实景展现采泥、练泥、制坯、绘画、上釉,这些传统的手工制瓷工艺工序。

景德镇瓷器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美誉,青花瓷、颜色釉瓷、粉彩瓷、玲珑瓷作为这里的四大名瓷。明代《天工开物》记载,过手72工序方可成器。所以制瓷工艺分工明细,每道工序,都做到极致。当这一工序,以情境的方式展示在眼前,让人油然而生一种亲近感。而匠人们在游人的”聚光灯”下沉下心,专注于手上功夫,更是值得敬佩。

尽管,雨一直下,未能欣赏到独特的瓷乐演奏,也未能感受到烧窑时火与力的交融,但这份匠人之精神已是满足。

撑着雨伞,步履于从宋代到清代的古窑遗址前,它们在曲径通幽的明巷里弄,述说着这个城市的古往今来,仿佛凤凰涅槃。

望龙陶瓷工业园,则是当地保留传统柴窑工艺为数不多的规模厂家之一。陶瓷工艺上的创新,能工巧匠的集聚,不仅使他成为当地陶瓷标杆企业,也使他成为“中国陶瓷力量榜十大亲和力名牌企业”。

园区分厂区、展览区。其中展览区又分为接待区、外交礼品区、柴窑产品区、珍藏产品区。展区里数千件展品,与艺术品般质感的生活器物,“形”“意”具备,让人眼花缭乱。这个近二十年的瓷厂不但记录了自身,也记录了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历史,“早期工人用柴窑烧制瓷器,后用煤窑烧制,随着科技的进步,用上了气窑。”

车间偶遇厂长,在生产线上指导陶工,低调朴素,不似女强人,她以虚怀若谷之姿打着招呼,不显桃李,苍穹无争,很是亲切。可见,一个人的修养可经风雨,更可自成风雨。无论是华庭还是陋室,君子端方,始终如磐石,一如既往。

陶瓷若是一种语言,人的言行更是。

小暑,景德镇相聚于瓷,幸得小马哥关照,他是当地人,十分热忧,让这座城不那么生疏。

近来发觉,世事无常,总会有变化,也会有遗忘,抵抗遗忘,更多是因为一起陪伴过的人。

在景德镇的这些天,我在古镇小巷里看它斑驳痕迹,在天青色的烟雨里听着它们的回响。仿佛十多年前,我是做梦来过。但眼前,那独特的年轮与记忆又一直在。那是水与泥的智慧,力与火的传奇。那是凝聚着时代的芳华。它的美,在雾皑青山里,被历史年轮夯实过。我开始有一些喜欢这座城市了。

或许,不久我又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景德镇探瓷|天青色烟雨里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