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着伤害长大的“华晨宇们”:与童年和解,才能自我疗愈

“我、我、我叫华晨宇”。

这是华晨宇在2013年参加《快乐男生》时的自我介绍。

当时我想,连说自己名字都要结巴三次的人,内心一定充满了恐惧和自卑。

在华晨宇和张碧晨的生娃事件登上热搜前,我从没关注过这个帅气的男孩。

但当我因为这条热搜,在网上搜索“华晨宇”,却关联出自闭、巨婴、孤僻这些词时,我对他产生了好奇。

原来,在舞台上闪耀着光芒的华晨宇是个踩着伤害长大的孩子。他在两三岁时,就因父母离异失去了妈妈,又因被交给佣人抚养远离了爸爸。

虽然他长大了,心里却一直藏着个受伤的小孩,一次次做出让人难以理解的孤僻和巨婴行为。

其实,很多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华晨宇的影子。有的缺少爱,有的缺少陪伴,有的缺少认可,有的缺少自由,有的缺少父母的一句道歉。这些缺少的情感慢慢地让他们心中有了一个受伤的小孩。

中国首批国家注册心理督导师,医学博士施琪嘉说:一个人一生所受的种种困扰大都源于幼年的创伤留下的阴影——他总是带着一个有创伤的内在小孩生活。

所幸,这种伤害在我们长大后可以在专家的指导下自我疗愈。施琪嘉与壹心理联合出品的《疗愈你的内在小孩》一书,就尝试带我们去寻找自己心里那个有创伤的内在小孩,并通过安抚他而疗愈自己。

01寻找内在的小孩,触碰过去的伤痛

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或健康或有创伤的小孩,但我们却常常意识不到他的存在。

在我们身边,有的人好像总是很容易获得幸福。这些人大多从小就在充满爱和包容的环境下长大,心里住着个健康的小孩。

另一些人却恰恰相反,哪怕幸福就在眼前,也总会自己折腾出一个变故,给自己带来麻烦,和幸福擦肩而过。

我的好朋友玲子就是这样一个人。她有过四段恋爱,每段都在谈婚论嫁时,被她一场翻天覆地的作,搞得没有了下文。她和我说,不知为什么,一到要拥有幸福的时候,就会忍不住地去破坏一段关系。

我每次也只有陪着她长吁短叹和惋惜。直到这几天翻开这本《疗愈你的内在小孩》,又想起她给我讲述的童年,才发现她的心里住着一个缺乏陪伴的内在小孩。

玲子的父母从她满月起就外出打工,只有过年时才能陪她几天。她对于父母的爱和陪伴既渴望又觉得陌生,而对于孤独的恐惧却铭刻于心。当面临恋爱这种真正的亲密关系,她总觉得爱人会把她一个人孤单的留下,因而下意识的去作,想在更亲密之前仓促逃开。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家庭,也没有完美的童年,不管玲子还是我们自己,心里都会有个或多或少受到一点伤害的内在小孩。他们有的自卑、有的无助、有的对世界充满不信任、有的缺乏安全感、也有的对人怀有厌恶和憎恨。

找出自己内心那个受伤的小孩,就有疗愈他疗愈自己的可能。

02了解内在的小孩,探索自己的心灵

就好像拥抱总能让人感受到爱,冷漠也总能让人感受到伤害。每个孩子体验到的不同情感都会在他身上留下不同的印记。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描述了最常见的五种感情创伤会怎样影响我们心里的内在小孩。如果我们发现自己身上有某个受伤小孩的影子,尝试了解他就是我们疗愈自己的开始。

饥饿小孩:缺乏爱的伤痛感

在刘德华和郑秀文主演的电影《瘦身男女》中,拥有完美身材的女主角,因为失恋开始变得暴饮暴食,丢了爱的她似乎只有不停地吃才能填满被掏空的心。

孩子在缺乏父母的爱时,感受到的伤痛感,也会带给他们类似的心理需求。他们的内心就像藏着一个饥饿的内在小孩,想把一切都吃进去,想拼命地获得一些东西来填满空荡荡的心,最终成了一个贪婪的“小恶魔”。

长大后,他们不是有强烈的占有欲,就是有病态的嫉妒感。

如果我们觉得自己是个购物狂、有收集癖、暴饮暴食或很容易嫉妒身边的人,千万不要轻易给自己贴上怪癖、不自律和心胸狭窄的标签。也许那只是因为我们在童年时缺乏来自家人的爱,心里住了一个饥饿的小孩。

孤独小孩:缺少陪伴的孤独感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最好的陪伴来自于父母。如果孩子缺乏这种陪伴,心里就会慢慢培养出一个缺乏陪伴的内在小孩。长大后,很容易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很矛盾的状态。

他们一方面对亲近的人非常依恋,另一方面又怕童年时缺乏陪伴的感受重现,会在行为上下意识地去破坏这种关系。我前面提到的闺蜜玲子,就是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缺乏陪伴才成了忍不住会破坏自己亲密关系的“作女”。

自卑小孩:缺乏夸奖的自卑感

缺乏夸奖是中国家庭普遍存在的现象。“骄傲使人退步”像魔咒一样深深扎根于我们父母心底。不管我们多努力多优秀,似乎都很难得到他们的表扬。特别是80后90后这代人,很少听见父母的夸奖,听到的更多是批评甚至贬低。

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内心很容易出现一个自卑的内在小孩。他们不仅在工作生活中对被夸奖格外渴望,有时还会通过贬低别人来对抗自己心中的自卑感。

紧张小孩和委屈小孩

紧张小孩因为缺乏玩耍,没有在各种模拟游戏中体验到复杂的情绪,长大后很容易变成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直男或直女。而委屈小孩则因为父母从不会为做错的事道歉,而在心里攒满委屈,长大后不仅好像谁都欠了他一样,自己也会延续父母的行为,成为一个拒绝道歉的固执人。

在《疗愈你的内在小孩》中,施琪嘉告诉我们,除了这5种有创伤的内在小孩外,童年受伤的人心中还会出现恐惧的内在小孩、羞耻的内在小孩等9种不同的内在小孩。

生活中,如果我们不能找到并了解这些内在小孩,就很容易因为不完美而苛责自己,或因为别人的缺点而责怪别人。

但如果我们认识了这些内在小孩,就不仅能用更包容的心对待自己和别人,还能有针对性地疗愈自己内心那个受伤的小孩,让生活变得更加从容、幸福和满足。

03疗愈内在的小孩,拥抱另一个自己

海森堡说: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

施琪嘉对形成内在小孩的原因、具体表现和影响还有其心理基础,做如此生动详细的讲解,目的也是为了能帮助有类似情况的人解决这个问题。

想疗愈自己内心那个有创伤的内在小孩,拥抱另一个自己,我们就要有针对性地做出改变。

施琪嘉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她让一个平时习惯于压抑自己的人用“你必须”“你应该”开头,来做一些陈述。这个人毫不费力地写出了十几条类似于“我必须孝敬父母。”“我应该努力工作”的字条。可当施琪嘉让他用“我想”“我要”开头陈述时,他竟然一句也写不出来。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自我压抑。社会规范、道德要求和外界对我们的看法,就像一道道有法术的定身符,把我们牢牢地钉在各种责任之内。即使我们隐约感觉到了自己内心那个受伤的小孩,也会拼命地去压抑他。

想要疗愈内心有创伤的小孩,就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感受,学会用语言和行为倾述和表达自己。当我们能把自己的感受释放出来,就像给一个充满了气的气球放了一些气,它就不会那么紧绷和容易爆裂了。

然而,对于疗愈自己来说,接受自己内在的小孩只是一个起点。

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即使明明知道前面没有危险和障碍物,还是不敢闭上眼睛走路,心里总是会忍不住地紧张和害怕。但只要我们睁开眼睛,就一切恐惧都消失了。

人的心理就是这样的奇妙,对于未知和不了解的东西总是会充满紧张与恐惧。因此,想疗愈自己内心小孩的伤,我们还要去了解他。就像《疗愈你的内在小孩》中说的,了解自己、理解自己、理解某种关系,这就是对自己最大的疗愈。

阿德勒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童年就像一颗小小的种子,在我们的人生里深深扎根,慢慢开出一朵朵不一样的花。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可以治愈一生的童年。但跌跌撞撞后,长大的我们拥有了小时没有的力量和坚强,也拥有了重新疗愈自己的机会。

跟随施琪嘉的《疗愈你的内在小孩》,勇敢地和自己内心的小孩说一句:“嗨,你好。”然后,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

说不定,这就是我们与童年和解,为自己疗愈的起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踩着伤害长大的“华晨宇们”:与童年和解,才能自我疗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