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精读笔记二

reading

“心流巧妙得区分了两种努力的形式:一种是对任务的专注,一种是对注意力的控制。我们应该将理性与智商分开理解。”

“思维活动会激发一个想法,这个想法又会激发很多想法,很多想法中的一个又会激发很多想法。”

“这个世界远比我们想象得复杂,如何让清楚得认识,主要看大脑的思维活动。”

interpretation

心流即将注意力全部投入到一项任务中时,忘记自我、忘记时间流逝的心理状态,第一层理解是将“全部”注意力投入,第二层理解是将注意力“仅”用到同一件任务上。要达到此种状态,首先任务难度得在能力范围内,或者比能力范围稍高一点,难度太高则会自我损耗(ego depletion),自我损耗至少会降低一部分动力,因此是在能力范围的边界内,或边界不远处,其次主体要有极强的动机和目的性,目的具有方向,带有方向的任务实质上降低了难度。单位时间内注意力“仅”使用在一个任务上,与投资一样,集中投资到最有价值的事情上,相对于分散投资策略,注意力在时间上的密度越大,效能越高;注意力训练可以提高控制能力,同时也能提高智商,反过来,控制能力负责注意力分配,是理性的反应,智商决定注意力的效率,是高质量的反应,是一个良性的循环模式,但智商与理性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成分。

经常听到投资中的“复利效应”,在保证利率为正的情况下,加上足够长的时间杠杆,指数型增长的复利效应理论上是存在的,那么在智力的开发上是否也存在这种复利效应,即刚开始学习进度慢,随着基础知识的增加、思维模式的升级和行为习惯的改变,是否会出现突变的效应,即突然变得很“聪明”、“理性”,理论上来讲是存在的,因为大脑越运用越灵活,各想法之间的连接会越来越多,于是产生新想法的机会越来越多,同时呢,鉴于认知资源有限理论(即大脑的认知资源总量有限),突变的强度不会特别大,只会在原来的基础上改进,同时比同水平未进行训练的人好一点;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而想象力又来源于思维活动,故思考本身就比知识更重要,因此学习学习的过程、元认知才是教育的目的,更是自我教育是否有效的关键所在;大脑放松状态下,产生的想法很多,有些无意识、有些能意识到,所以想问题时深入一步,将无意识的内容意识化,是有效的过程,同时,及时筛选出最有价值的也是注意力控制的一种体现。

越来越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学习范围越广、想得越深入,知识的边界线也越长,越能知道不可知的领域有多么广阔,以前常听说批判性思维,现在慢慢理解了其意思是:没有永远可靠的东西,能被不断证伪的才是科学;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最重要的大概就是思维方式的不同,同样的客体,为何会有不同的认知,原因就是加工过程的不同,而加工过程又受原有智力水平的决定,因此思维活动类似一个系统;经过时间的沉淀,前人总结出来的知识与经验,是我们最好的起点,如何提高自己对同样事物更透彻的理解,就得学习各种关键的知识。

appropriation1

以前做一件事时,经常脑中想着另一件事,现在看来是注意力的控制上有待提高,而且经常好奇为何自己看视频学习没有线下课堂学习效果好,现在看来也是注意力控制的问题,将注意力完全投入到一件事情上才是关键;从小一直不怀疑自己的智力,并且相信智力可以提高,而且事实验证也有提高,但却经常为非理性的行为与决策后悔莫及,这也验证了理性与时尚关系并不大,继续认识非理性行为,努力培养理性的行为模式;智商提供了以后成就的潜能,而理性则提供了现实性,两者相辅相承是乘法效应,相信时间的力量。

有时候认为自己思维太发散,聚焦不到一起,有时候认为自己思维太固执,看起来很矛盾,但现在看来,思维发散是好事,缺乏聚焦是认知不够,自认为的太固执也是认知不够,两者并不矛盾,发散是天生特长,而固执与缺乏聚焦则是后天原因,总之,还是要读书、思考、总结;相信思维活动的复利效应,与价值投资一样,过程很刺激,结果也很美好;思维的过程也需要呈现,哲学家培根曾讲过,要用笔去思考,大致也是这种意思。

这个世界没有义务让我们知道,但我们确的的确确需要了解世界,一部分原因是要生存,一部分原因是认知本身就是一种收获,时间花在认识世界上,好奇心本身就是最宝贵的东西;功利一点来讲,想要获得丰裕的物质,需要用更有效的视角看世界,需要用更有效的思维方式理解事物,以目的为导向,深入思考注定会有高质产出;与志同道合之人交流,智者如同字典,珍惜身边遇到的智慧的人,向他们请教。

appropriation2

尝试自己探索心流的体验,及时调整注意力的方向和投入程度。

多用脑,并且将思维过程关键点记录下来,因为思维是跳跃的,而现实则是线性的。

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一件事物,并且学会总结属于自己的最有效的认识方法,同时给学习到的视角与知识按重要性排序,列出清单,方便更好运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思考快与慢》精读笔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