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平戏平情不平

用矛盾分析法解读鲁迅的作品,这是在片区活动时杜荣平老师课堂上的一个提法,后来好像在哪儿看到过已记不清了,再一次执教完《社戏》我也来回顾一下“矛盾”下别样的文字。

月夜行船

在《社戏》的最后一段这样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那夜的豆和戏到底怎样?是否真的那样让人终生难忘?

那夜的戏是怎样的呢?我们跟随文本一起去看看:这时候,看见大家也都很扫兴,才知道他们的意见是和我一致的。…我忍耐的等着…双喜终于熬不住了…而一离开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皎洁…。这一系列的句子都可以看出那一夜的戏着实冗杂无趣,但是因为有了小伙伴的存在让看戏的过程变得更加有趣。没有合适的船供我们去看戏时,聪明的双喜发现八叔的航船回来了;母亲担心安全问题的时候,有担当的双喜再次出来给母亲担保我的安全。这样的小伙伴让期盼已久的愿望成了真,也让我看戏的心情轻松到说不出的大。

豆呢?是怎样的豆让迅哥为之记忆如初?…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便都是结实的罗汉豆。这样描述的罗汉豆让人看到了生命的蓬勃,就像这群十二三岁的少年一样,和小伙伴们一起戏耍,有勇有谋的进行一系列的童真行为,豆熟后,任船漂浮,都围在一起用手撮着吃。这夜的豆填饱了肚子也一直萦绕在了脑海。

六一公公问我说“迅哥儿,昨儿的戏可好么?”我点了点头,说道,“好。”“豆可中吃呢?”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好与很好之间有很大的区别,程度上的不同让迅哥对平桥村的喜爱溢于言表,戏好,是赵庄演的,豆很好吃这是平桥村结的硕果,也是小伙伴们一起动手才有的幸福。这样的豆在第二天出现在家里的饭桌上时作者的感受又变了“但我吃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同样的豆,只是少了那夜的心绪和陪伴味道就显得单薄了些许。

其实要说的是一直萦绕在迅哥儿脑海里的不仅仅是那夜的戏和那夜的豆,还有那方淳朴的土地,那里赤诚的人们。只能说:豆也平平,戏也平平,当时事乐人乐有真情;景也依依,情也依依,而今物非人非空追忆。

在鲁迅的作品了像这样的矛盾之处还有很多,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关于“似乎确凿”的探究、《孔乙己》里描述孔乙己是站着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就不在一一论述了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豆平戏平情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