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限制外出,我却感知到了自由的味道

希望你可以记住我,记住我这样活过,这样在你身边呆过。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今天下午4点半,我行驶在北京三环到六环的路上,一路畅通。

看着车窗外在发芽开花的草木、为数不多的行人,我竟然有些感动。

与北京结缘近10年,今天用不到半小时走完的这条路,平时没有一个半小时是走不完的。

窗外的蓝天、微风,我随处飞扬的思绪,仿佛是自由。

不堵车的北京,让我很爽;

可以提前一会儿下班,让我觉得很自由,哪怕到家我还得工作到晚上11点。

我突然想,自由是什么呢?


03年非典时,我还是个小孩子,除了不能去朋友家玩的郁闷以及终于不用上学的快乐,没有其他的感觉。

新冠疫情突袭的今年,我已有自己的工作和家庭。

从年后正常该上班的日子开始,虽然不能到公司上班,也开始了在家办公的日常。

在老家办公的日子,真的是快乐到飞起~~~ 

每天只需要考虑工作的事情就行,不需要在上下班的路上耗费3个小时,不需要等40分钟的电梯上下楼,不需要思考早饭午饭晚饭吃什么。

开完4个小时的电话会议,脑子又疼又蒙时,可以跟妈妈聊聊邻里的趣事儿;

项目推进不顺时,还能跟爸爸斗斗嘴。

那时候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哪怕在公司里已经能独当一面,因为在爸爸妈妈身边,总觉得自己不用做那个顶梁柱,心理上是轻松的。

回到北京在家办公的日子,只剩下两个大忙人儿,开始承担家务,互相照顾彼此的时间,还要兼顾做饭时间。

经历了又忙又乱的第一周,竟然也慢慢习惯了。

在客厅的时候,是开会、工作的时间;到厨房做饭的时候,偶尔思考偶尔放空。

仅仅是几米不到的空间的转换、事件的变化,竟然也能放松身心,大家都说“劳逸结合”,最近方知“劳劳也能结合”。


几年前开始,好友就常劝我,回沈阳吧,别在北京了,生活质量太低了,都没什么幸福感。

我们因为这件事讨论了太久,我甚至还写了一篇《到底要不要留在北京》这样的文章。

为什么不能达成一致意见呢,就是因为我不知道她讲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到底指的是什么。

读书时,被成绩所累;工作时,被绩效锁紧。

我没尝试过不同的生活。


这次的新冠疫情,强迫我接受了一种曾经没经历过的生活,我才发现:

在家办公太自由啦~

弹性上下班太自由啦~

晚上有思路整理文章到凌晨3点,不用6点半起来赶车太爽啦~

12点没饿先干活,2点的时候在吃饭竟然也是可以哒~

……


最近感觉身心压力有所减轻,前期没太明白为什么,今天下午的风和蓝天,突然给了我答案。

我,仿佛曾经是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被各种已经制定好的规则所约束,很少去想“除了遵守规则,还有没有别的活法?”这件事。

而如今,虽然口罩罩住了我的口鼻,心和眼却好似更通透了,似乎感知到了自由的味道,且正在慢慢上瘾。


我突然觉得,之前我和好友的分歧点,其实不在于我在不在北京这座城市,而在于,我在怎么活着。

对她来说,公司离家里5分钟,除了工作,她有大把的时间去遛弯、养花、约会、健身。

对我来说,我也可以遛弯、约会、健身,但都仿佛是在赶时间,而且,我不会去养花,觉得浪费时间。

现在突然明白,时间并没有那么要紧,或者说,那段时间,即使不做那件事,又怎么样呢?


很多人把自由和自律合在一起说,觉得自律了才能有更多的自由。

我觉得这话没错,但自律,并不代表必须某个时间做某件事,也不代表一成不变的规则。

自律,

是你打算用多长时间做一件事,

这段时间把它做完了,就算合格;

把它做好了,就算优秀。

而期间的细碎时间点,其实是可以机动的,这样才能算作自由。

不然,仍然是在套子里吧。


我曾经执迷于旅游,觉得每年至少要走过多少座城市;也曾执迷于学习,觉得每周至少要读多少页书。不然就仿佛自己在虚度光阴。

可是,一场阅历突然让我明白,无论多少个城市,匆匆走过,无感又无识又有什么用呢?无论多少本书,牛嚼牡丹般读完,又和没读有什么区别呢?

对于别人旅游和读书的意义我不清楚,对我自己来说,无论是旅游、读书亦或报班考证,只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呀。

顿悟和成长,可能在佛祖拈花一笑的瞬间,可能在稚童好奇地铁驾驶室的问话里,但绝不在必须什么时候做什么事这样的强制性要求里。


常常在网上看到大家想要车厘子自由、财务自由等等。

我最近体会到的这是一种什么自由呢?叫它打破规则的自由或者思维自由感觉都不太合适。

我只知道,我工作的效率更高了,曾经下班后很少工作,现在不再局限时间,却有没觉得过累。

对幸福感这个词终于有有温度的体会了,不再仅限于一个词而已。

至于生活质量,我还是不太能体会,只是觉得自己压力没那么大了。

也许,这是时间自由?

图片来自网络


~ 喜欢我就关注我吧,公众号名称【陋室一米】哦 ~

你可能感兴趣的:(疫情限制外出,我却感知到了自由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