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在青浦叔叔家住了六天,为了不影响弟弟瀚泽写作业,所以就不便于玩手机,于是我就在婶婶的书架上找到了这本《文化苦旅》。
首先是题目,《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进行贴地考察哦实践结果,它集作者肢体行动与内心思考与一体,因而无形又有形的文化被赋予了实践精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多少文人旅士的梦。在书中,在路上,我们感受着别人或是自己的人生,概叹,感悟,沉淀,经历。而经历,恰好是上天对于每个人最为公平的馈赠。记得《文化苦旅》中有这样的对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没有两者。路,就是书。”
余秋雨是一位很出名的学者,之前就听说过,只不过对他的作品和背景并不怎么了解,看了文化苦旅,发现我也有和作者类似的兴趣。一是他所游历的城市,周游世界探索不同地方的人文地理,二就是历史,让我了解了更多的历史知识,里面提及的文人或是历史名人,让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新版《文化苦旅》分为三个部分,中国之旅,世界之旅和人文之旅。我们摩挲风化了的牌坊,看女子从解冻的山村中昂首阔步走出;我们走过奔腾的都江堰,走过传承千年的遗产馈赠;我们踏上漫漫黄沙,为道士塔与莫高窟悲泣;我们路过废井,遥望西湖,停驻黄州,折服于李青莲白香山苏东坡的文人傲骨。我们走出中国,来到别处。反而更加喟叹中华文明的延续性与包容性。我们追根溯源,所以理解,“苦旅”并不是指旅行之苦,而是指创造之苦。
前半部分里,王道士卖壁画、苏东坡招贬获新生,还关于山西商人的部分,真的特别有感悟。山西义商对于还不起钱的借钱者,就不让他还了,想起来了乔家大院的内容。 读天一阁部分,真的很心痛,书籍是文化传承的载体,经历了几百年终究被小偷偷去按斤卖,和王道士卖壁画一样让人记恨。 文化的传承必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其中经历了怎样的苦难才来到我们面前,我们不得而知。但就文中提及的这些例子而言,真的可谓是一条苦旅。
读到谢晋导演、巴金先生的片段时,内心酸涩难忍。同时又庆幸自己生活在这个年代,所以能客观冷静地去审视他们给我们带来的宝藏。谢晋导演对艺术执着的追求,就像是一个执拗的孩子,在坚持自己的世界。他不想成为一个品牌,一个派系,他不想丢失亲自创造的权利。而巴金先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文人的勇敢,在那个虚伪的时代,他是少数几个敢讲真话的人。而这,却恰恰是中国文化的软项。
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和湮灭的古文明。作者概括了五方面的原因。
一是赖仗于地理环境的阻隔,避开了古文明之间的互征互毁。
二是赖仗于文明的体量,避免了小体量文明的互相吞食,也避免了自身枯窘。
三是赖仗于统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统,避免了解读的分割,封闭和中断。
四是赖仗于实用理性和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极端主义。
五是赖仗于科举制度,既避免了社会失叙,又避免了文化失记。
历史自有它的规律,这规律从百家争鸣的先秦时代便有先人总结过,战乱纷争无可避免,就如同《三国演义》开篇那句“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而在战乱中除了当世人饱受摧残之外,便是文化的浩劫。身为后人的我们,对此只得是同余秋雨先生一样,站在当代的城门之上摸索又叹息,哀愁之极也只能是长歌当哭,一些文化的散失,是需要遵从客观实际的。然而面对这些有幸传承至今、供后人学习考究的宝贵的中华文化,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每个人头上都无形中具有文化传承的责任。可能我们的贡献无法与王国维、陈寅恪、梁思成等这样的伟人相比,却也可以是那些为保护敦煌石窟而不远十数里徒步赶来的村民啊。
先人们双手捧起文化的火种,代代相传,到我们后生这里,不应让它熄灭。每种文化的产生都有其自身意义,因此它们理应得到一个归宿。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讲的那样般:
“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庭院里厮磨,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方式。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文化强国的历史支撑。因此,保护传统文化,时不待我,但非一日之功。就以我个人来说,我喜欢历史,喜欢品味传统文化,所以也希望后事的人也能看到,也能欣赏先人们传承下来的艺术。这就需要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觉,责任担当。
我也喜欢这么一直写下去,余秋雨先生创作了那么多的文学作品,他说“至此,我不敢说对得起中国文化,却也敢说我对得起自己的笔了。”自然是无法与先生比的,但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也敢说,我对得起手中这支笔了。
2018年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