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北京通勤女

我从单位到家的最近距离是23.5公里。不堵车、走高速的情况下,下班大约需要40分钟。

这个数据每天坐上滴滴派的车之后都会播报一遍。

在北京,这样的通勤路程算正常吗?我也只能用自己仍处在“一小时生活圈”的范围来安慰自己。

准时下班,是我能够顺利快速回家的充分必要条件。下午五点钟的五道口、荷清路、双清路都还走得通畅,如果再过一刻钟,不仅路况马路上的交通状况开始因为逐渐进入高峰期而变得拥堵,就连叫车软件也开始让你排位等候了。派单的时间从5-10分钟不等,再加上司机赶到始发地点的时间从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基本上再想要在40分钟内回到家是没有指望了,只能寄希望于当天的人品和运气能够少遇上几个红灯。

有时因为下班拖延了十几分钟,回家的时间实际上却多用去一个半小时,并且费用也会随着时长费的翻倍而增加许多。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呈正比例,真切的教给我那句从小被念叨到大的——“时间就是金钱”。

有一次在双清路的十字路口堵得厉害,等了十几个红灯还是纹丝不动。十字路口的中间挤满了往各个方向行驶的车辆,交缠着见缝插针的自行车、电动车和行人,骑车鸣笛起此彼伏,不过倒也是常态,高峰期的双清路一带,就是这样。我和司机说:一个红灯三块钱,咱们这十几个红灯过去,每天上班忙活一天,消耗了休息时间,还倒贴堵车费,唉。那天的打车费几乎是平时的两倍。

工具的发明究竟是更便捷?还是更浪费?是调节了秩序?还是打破了规范?这个话题的讨论已经不在少数,从交通工具到社交工具,从生物基因到智能机器……也许初衷的意愿和现实的应用总是背道而驰的吧。

堵车的时候,我一方面羡慕着步行或者穿梭在缝隙中的自行车;另一方面又想着未来要是能有那种像第五元素里那样,可以让人瞬间转移、任意穿行的的交通工具就好了。

抬头看高架轨道上是塞满了人的地铁,十三号线的五道口站从排队开始就是一场较量,高架下面又是密密麻麻使用各种交通工具在路上奔波的下班族。从五点十几分到晚上十点多都是同一幅画面,同一番景象。感到绝望……

疲惫了一天的身心在回家路上又加上了一块压轴的砝码。一路上,脑海中不时地冒出家中柔软的沙发和床,再无心情在下班后再约上好友或老公出去休闲或消遣。

当司机终于“突出重围”开上G7高速的时候,速度慢慢快起来,我才渐渐找回一种下班后的幸福感。G7的沿途会经过几个北京北部上班族下班的重要出口,还好在我回家的这个方向不怎么拥堵。而另一侧则通常会有两三公里的车在排队从高速出辅路。看着排着长龙的人们,突然也就觉得没那么孤独,没那么惨了。

来到北京之后,我才开始关注到“职住平衡”的问题是如此重要。五六年前,还未大学毕业时,因为实习的缘故我就搬出了宿舍在外租房,每天两趟公交来回倒,那时候不觉得累,觉得未来很有奔头,每天回到出租屋里就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室友天天说地,畅想未来;毕业后在广州,依旧没把上班挤地铁当成是困难事儿,大不了就是自己早一点出发,赶在最多人起床的时间之前让自己赶上地铁,那时候我把自己的上班时间主动调早了一个小时,一天下来,有时还意犹未尽,觉得虽然很累却很有成就感。也许那时候,只把那些自己承受的奔波劳碌当成了过渡,以为一切都会慢慢改善。

定居在北京,有了正式的工作,虽然经历和待遇比起从前是好一些了,但是那种因为未知而产生的活力却似乎有些衰退。不知道是不是这就是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自己要面对的真实生活。有时候真是挺沮丧的,特别是上下班的时候。

因为是这里是一个离也离不开的北京,逃也逃不掉的生活。

不过话说回来,对我来说,眼下也有个盼头,那就是即将拿到新家的钥匙。明年也许就可以搬进新屋了,到那时,通勤的距离会缩减一半,就用这样的憧憬来为自己增添些幸福感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是北京通勤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