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洛莉的经历
洛莉·戈特利布是《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的作者,是一名心理治疗师。但她不是一开始就从事心理治疗的。
大学毕业时,洛莉在一家大型艺人事务所工作,担任一名触及电影经纪人的助理。这份工作中,她需要给剧本写札记,从中学到了如何刻画故事。
不久,她被聘为一家制作公司的电影执行制作人,即剧情编辑。这份职业看似升职了,但工作重心从对内转为了对外,对于一个喜欢钻在书本里的人来说,这并不是她想要的。
后来,她去应聘了一份电视台的工作,从事连续剧开发。这份新的工作让她充满活力,她沉浸在热血沸腾的故事写作中。但一次在急诊室的经历,让她感到震撼,这是她在好莱坞的工作中不曾体验到的。她意识到,电视剧的情节永远无法再现急诊室故事的真实、伟大和深刻意义。与其把目睹的这些故事塞回电视剧里,她更希望自己的世界里充满着真实的生活和真实的人。
于是,她决定去读医学院。读医学院的过程中,她写下自己从医的经历和体验,开始为杂志和报纸撰写文章。这时,她写作和行医并行,既接触到真实的生活,又可以写作,她感觉找到了自己的天职。
怀孕后,她专职写作,在家办公。每天只和孩子打交道的生活,让她感觉孤立无援,再加上雌性荷尔蒙暴跌,她开始怀疑离开医学院是不是个错误的决定。虽然文字工作让她如鱼得水,但她的文字都是围绕一个让她着迷的话题:人类的心理。她不想放弃写作,开始重新考虑双重职业的可能性。她希望能够成为一名精神科的医生,既能和病人进行有意义的互动,帮助他们变得快乐,也能有时间从事写作,以及陪伴家人。在斯坦福院长的建议下,她开始攻读临床心理学的硕士。
几年后,她成了一名心理治疗师,因此也就有了这本书的创作。
从洛莉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生不受限。她可以在30多岁的时候,重新入学接受教育,重新选择职业方向。对于我们,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是她写的4个治疗案例(为保护当事人的隐私,有做适当变动),和她自己被治疗的故事。在书中,或许我们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找到治愈自己的方法。
二、洛莉的心理治疗故事
洛莉接受心理治疗的起因是她被男友分手了,分手理由是,男友不想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洛莉有一个8岁的儿子)。前一分钟还在和男友商量周末看什么电影,下一分钟被通知分手,洛莉的痛苦可想而知。
经朋友的介绍,她找到一位资深的心理治疗师——温德尔。身为一位心理治疗师,她完全了解心理治疗是怎样一个过程,但在被治疗的过程中,她还是和普通咨询者一样,陷入了自我封闭,不愿意向心理治疗师袒露内心想法的漩涡。
渐渐地,在温德尔专业的引导下,她认识到,被男友分手的痛苦只是表象,是遮盖她深层次痛苦的挡箭牌。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分手是促使我在那一刻去寻求心理治疗的原因,但深藏在那背后的,是我内心的困顿和悲伤”。
她内心的困顿和悲伤是:写书的压力、自己的健康问题、父亲的健康问题、儿子很快就要长成大孩子的恐惧。
在一次次与温德尔的对话中,她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并逐步走出了抑郁。
写书的压力:她答应出版社和经纪人要写一本关于幸福的书,但她迟迟下不了笔,总是找各种理由拖延。在收到前男友一封邮件的时刻,她才发现,她想要研究的不是幸福,而是意义。正如她不想拥有一段无意义的关系一样,我也不想写一本无意义的书。于是,她取消了这本书的约稿,即使这意味着,她要为此花费几年的时间,赔偿巨额的违约金。
健康问题:洛莉患有医生也说不明的疾病,困扰着她的生活。她逃避去面对这个疾病,但内心深处很担心。经过心理治疗,她意识到,与其成天担心,不如更珍惜当下的时光。
父亲的健康问题:洛莉的父亲心脏不好,洛莉很担心会失去他。父亲在参加完一次葬礼之后,对洛莉说,“我为你感到骄傲。”父亲的潜台词是:“我已经时日不多了。”父亲和洛莉相拥而泣,这是他们告别的方式。
儿子很快就要长成大孩子的恐惧:她意识到,她可以让扎克面对一个成天担心他会失去母亲的母亲,或者可以通过自己不明朗的健康状况,更明确地意识到和儿子在一起的时光是多么宝贵。无论爱与被爱,总免不了要面对失去,但知道有可能要失去,和害怕失去是两回事。
心理治疗其实是一个与内心的自我对话的过程,而心理治疗师就是那个引导你进行对话的角色。
我们不一定有寻找心理治疗师的条件,但我们可以通过自由书写进行对话,那也是一个自我探索和疗愈的过程。
愿我们都能直面自己的内心,自我疗愈。
三、书中金句(实在太多了,只能选取其中的一部分)
1. 你没法逃避痛苦,只能承认。承认本身,就是最隐蔽也最关键的改变。
2. 拯救我们的不再是任何道理或技巧,只有直面的勇气。
3. 只有直面灵魂的人,才会觉醒。
5. 哀伤的五个阶段: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
6. 如果你不能意识到“完美是幸福的敌人”,那你就剥夺了让自己快乐的权利。
7. 他们或许无法想象抑郁症状能在短期内缓解,但其实他们根本不需要去想。去做一件事,再让这件事驱使你去做另一件事,用一个良性循环来替代一个恶性循环。大多数巨大的转变都是靠我们用数百个微不足道、甚至难以察觉的一小步累积而来的。
一步之中蕴含着许多可能性。
8. 英国诗人柯勒律治描绘的困境:“水啊水,到处都是水;却没有一滴能解我焦渴。”
9. 通向和平的道路正是与自己和解。
10. 既然我如此紧抓着痛苦不放,那我一定是从中得到了些什么。痛苦对我来说一定是有其意义所在的。
11. 不要评判你的感受。留意它们。把它们当作你的地图。不要害怕真相。
12. 虽然我感觉我的痛苦就存在于当下,但其实它也存在于过去和未来。
13. 大多数值得做的事情都不简单。
14. 哲学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总结了这个观点:“太多父母费尽心思想要让孩子过得轻松点,到头来却让孩子们过得更辛苦了。”
15. 安宁,不是要身处一个没有嘈杂、烦恼和辛劳的地方,而是即使身处繁杂之中依然保持内心的平静。
16. 爱因斯坦说过:“在某一个意识层面上产生的问题,无法在同一个意识层面上得到解决。”
17. “所有洞察都只是心理治疗给你的安慰奖。”意思是:即使你拥有世上所有的真知灼见,但如果你在治疗之外的现实生活中不去作出改变,那再多的洞察,甚至治疗本身,都将毫无价值。
18. 这就像自然界的种植规律一样,如果你播种得太早,种子不会发芽;如果你种得太迟,虽然它也会成长,但可能会错过土壤最肥沃的时期。但如果你播种的时机刚刚好,那它就可以吸足养分茁壮成长。
19. 我行动得越快,看到的就越少,因为在飞速移动中,一切都变得模糊了。
20. 回避就是以不面对的方式来面对问题。
21. 四个终极问题是:死亡、孤独、自由和无意义。
22. 不确定性并不代表着丧失希望,而是意味着还存在可能性。
23. 当你正要睁开眼看世界,他的眼睛却即将闭上。
24. 如果我们不顾自己的感受,就像是行走在冰面上而不顾冰面下的暗涌,我们将无法得到安宁和快乐。
25. 痛苦并没有高低等级之分。
26. 当我们感到脆弱的时候,我们就像是生鸡蛋——如果摔到地上,蛋壳就破了,蛋黄和蛋白四处飞溅。但如果我们的内心变得更富有弹性,那我们就会像是煮到全熟的鸡蛋——即使掉在地上受到震荡,也不会完全破裂,不会把周围搞得一塌糊涂。
27. 生活的本质是变化,而人类的本性是抗拒变化。
28. 并不是所有问题我们都能找到答案。
29. 你越是愿意认识到自己的脆弱,就越不会害怕。
30. 我们都是在和别人的关系中成长的。
31. 我们生命中经历过的各种关系都不会真正结束——哪怕你永远都不会再见到对方。每一个你亲近过的人都会活在你的内心深处。过去的爱人、你的父母、你的朋友,不论他们是活着还是死了(不论这“死”是象征意义还是字面上的意思)——有意或无意间,他们都会唤起一些记忆,而且你常常能从他们身上看出自己是如何与自己和别人相处的。有时你会在心里和他们交谈,有时他们会在梦里和你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