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读书会第05期《被讨厌的勇气》共读第5天:课题分离

亲爱的各位伙伴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将继续《被讨厌的勇气》第5天的共读。

回顾:

在前面的内容中,我们分享到,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被他人包围着,都是活在与他人的关系之中的社会性的“个人”,所以无论如何都逃不出人际关系这张坚固的大网。因此,阿德勒提出“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这个观点。

同时,他又把人际关系分为“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而这三类课题又统称为“人生课题”。

面对不同的人生课题,我们要做到不逃避,而是勇敢地去面对。但同时又要避免“权力争斗”的情况发生。

一、不必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在今天的内容中,阿德勒首先提出了一个观点,即“我们不必活在别人的期待中”。如何理解这个观点呢?

比如在工作当中,我们在办公室帮忙整理一下卫生、帮同事一些小忙,但是,周围可能根本没有人注意到这一点;或者即使注意到了,也没有人说一句感谢或表扬的话。那么,你以后还会继续做这些小事吗?

大多数人会说,那也许以后我就不会再继续去做了。

为什么仅仅因为没有人表扬我们,我们就不去做了呢?因为我们过往的赏罚式教育告诉我们,如果做了恰当的事情就能够得到表扬,而如果做了不恰当的事情就会受到惩罚。

正是这种教育方式,导致我们会产生一种错误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如果没人表扬,我就不去做好事”或者是“如果没人惩罚,我也做坏事”。

是先有了希望获得表扬这个目的,所以才去做好事。并且,如果不能够得到任何人的表扬,那就会很愤慨或者是下决心再也不做这样的事情了。

再比如做阅读推广这件事。刚开始很多伙伴会在社群里进行读书分享,分享之后,就很期待有人能给予反馈和表扬,如果几天下来,得不到反馈,内心就会感失落、沮丧,认为自己分享的内容别人不关注,因此就不再继续分享了。

因此,阅读推广这件事,就变成了为了求得他人的肯定与鼓励,我才去做,而并不是因为通过这件事,我能获得成长。

这就是非常典型的“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

而阿德勒的理念强调,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所以,我们不必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当然,别人也不必为了满足我们的期待而活。

二、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也是阿德勒心理学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前面讲到,人生有三大课题,不论面对哪一类课题,都要首先思考一下,这是谁的课题?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要冷静地划清界限,这就是所谓的“课题分离”。

1、亲子关系:

比如孩子不爱学习,上课不听课,回家不爱写作业。

父母通常会想尽一切办法,让他学习。比如报课外辅导班、请家庭教师到家里辅导,甚至有时候还会责骂孩子。我们认为这是作为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而从“课题分离”这个角度讲,孩子不学习,这原本是“孩子的课题”,而不是父母的课题。

父母命令孩子学习,就是在干涉孩子的课题。

再比如孩子在生活方面,遇到吃饭慢,家长会帮忙喂饭,遇到穿衣服慢,家长就会帮忙穿衣服。这种行为其实也是一种干涉,是在剥夺孩子的课题。

而且,反复干涉的结果是,孩子什么也学不到,最终还会失去面对人生课题的勇气。

阿德勒说:“没有学会直面困难的孩子最终会想要逃避一切困难。”

当然,阿德勒的心理学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在了解孩子干什么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守护。在他需要的时候,父母要随时准备给予帮助,在孩子没有向你求助的时候,我们就不要对孩子的课题妄加干涉。

2、工作关系:

比如在公司中,遇到一个上司,经常发脾气,也不认可你的工作。有人就会想,“因为有那样一个上司,所以我无法好好工作”,这就是原因论。但如果用目的论来看:“因为不想工作,所以才制造出一个讨厌的上司。”或者“因为不愿意接受无能的自己,所以才制造出一个无能的上司。”

那么,如果用“课题分离”的观点,我们又该如何做呢?

这时,无论上司多么蛮不讲理地乱发脾气,那都不是“我”的课题,而是“上司”的课题。我既没必要去讨好,也没必要委曲求全,而是应该做好自己该做的,正确处理好属于自己的课题。

总结:

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如果能做到这两点,我们人际关系的烦恼就会少很多。


作者:@春艳读书(全网同名)

“爱德读书会”发起人,职场妈妈一枚。从事教育培训17年、阅读推广9年、四点半早起7年。定期分享经典好书和教育心得,成长路上与您结伴同行。

PS.第6期读书会将于开启:

时间:3月22日周一

共读书目:《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

欢迎私信我,一起共读、一起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爱德读书会第05期《被讨厌的勇气》共读第5天:课题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