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上最后一位先生——朱辰熙

陈忠实老先生曾在一次采访中坦言:朱先生是整个《白鹿原》创作过程中压力最大的人物,写起来也是最为谨慎的。

朱先生是关中理学的代表人物,也是我们民族历史上最为优秀的一个知识分子的代表,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了几千年的最后一个传人。这个人物的创作初衷便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在《白鹿原》的社会结构中,朱先生便是这原上的精神领袖、精神教父,他的一言一行,从禁烟犁地,到只身退兵,再到分粮赈灾、投笔从戎无一不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正直、道德、道义。这些东西在我们底层人民的精神世界中扎根,从而使得我们这个民族得以延续了5000年,从未被外来民族同化或者异化,更加没有亡国亡种的历史。

而最优秀的东西的负面附着的是腐朽的东西,落后的东西,是造成我们民族衰落的很重要的负面因素。这种东西在朱先生的很多行为中得以体现:在修镇压小娥鬼魂的塔的时候,是朱先生设计的,说明他也亲身参与到镇压行动中。这就流露出他精神里面负面的、腐朽的、陈旧的东西,他作为封建文化的卫道士,骨子里还是有一些根深蒂固的专制主义的东西。

同时,西方先进思想的到来,使得老一辈的旧学主义者的地位极其尴尬。朱先生明白他坚持的那个旧学已经不行了,但他仍然坚守,不学新学,结果就是眼看着学生一个一个地流失,最后书院关门。从《白鹿原》的故事进程来看,朱先生一步一步地从情节之中撤出,最后与七位同僚的抗日宣言成为一纸空文,当他编起县志的时候,他已经彻底和外界断了联系,也彻底放弃了经书致用的想法。他的身份在此时俨然成为一种文化的尴尬,这种尴尬是历史必然性造就的,汉代以来的独尊儒术将儒家文化送上了统治思想的地位,晚晴之后,庞大的封建帝国的败落也昭告儒家文化油尽灯枯之势,五四运动过后,儒家文化便迅速撤出历史舞台。

小说围绕朱先生的死写了许多意味深长的细节,当他预知自己将要老了,还要夫人看一看自己头上是否还有黑头发。夫人于是帮他梳辫,说只剩下三根了,你这下像个白毛鹿了。等夫人正在给他剃头的时候,朱先生突然伏在夫人的膝盖上叫了一声妈,这是一句从生命深层发出的一声叫喊:《史记·屈原列传》中有这样一段话:“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返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此时朱先生已看破尘世、看淡生死,他明白自己早已不是那个指点江山、意气风发的书生,也不是那个独闯清军大营的勇士,他现在只是一个孩童,受尽世间疾痛,心中诸多苦难,只有这声“妈”才能把他送上天去。

总之,朱先生这个人物是极其精彩的,精华和糟粕在他身上都有体现,他充满了对立与矛盾,但有一点不可否认:他就是这原上最好的先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白鹿原上最后一位先生——朱辰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