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筋剑骨”姚启圣的平台战略——善用人者,当扬其所长,尽其所能

从战略到执行

康熙与姚启圣探讨历代皇帝治国之道,姚启圣从宋明以后程朱理学渐成大势开始,解读历代朝廷栋梁之精义。提醒康熙威服天下的同时,尤为注重恩服天下。

康熙表示“恩服还是威服”就是其中一个麻烦,姚启圣说他的麻烦不止一个,不知是南边的还是北边的。

康熙说是台湾,姚启圣便说朝廷收复台湾应以政略为主,战略为辅。恩威并用二者结合才是首要方略,他认为朝廷当坚持三必剿,三必辅。

其中,三必剿是:一剿其心,对以郑经等为代表的台湾最大利益者,只有让他们彻承认统一,方能最终达到目的;二剿其兵,兵权才是台湾与大清的最终屏障,也正是那支强大的台湾水师阻挡了八旗骑兵的前进路线,唯有建立一支强大的水师力量,把台湾水师彻底压下去,也就是剿灭其兵,方能更好地实现统一;三剿其海路,海路是台湾生存之本,单凭岛内条件根本无法满足其消耗。在不断强大大清水师的同时,尽一切可能切断其生命补给线,必定让其人心惶惶。

而三必抚则是:一抚郑氏祖上之功,郑成功收复台湾乃中华民族史上的一件壮举,郑成功也因此成为了人们的民族英雄,康熙应逐步抛弃以往狭隘的大满族主义,而承认郑氏收台之功;二抚其民,在收复之前,要摆出姿态来迎接他们,回归之后,康熙仍然要拿出实质的措施来保证台湾人民的利益;三抚“延平王”郑经,适当给一些承诺,让他心甘情愿地同意台湾回归祖国。

康熙听完即表示“恩威相济,抚剿并用”。姚启圣则进一步表示,建立大清水师,战船三五年即可打造好,但一位精于海战的水师提督却非要十年到二十年的身经百战才行。并应康熙的询问,推荐了台湾水师主将施琅。原来,施琅当年是姚启圣的学生,可以一试让其弃暗投明。

康熙恍然大悟道,便命姚启圣把施琅招来,并让姚启圣负责一切事务。姚启圣推辞,康熙便找到当年顺治批姚启圣永不录用的折子,当场烧毁。随即令他为福建总督,授兵部尚书,负责收复台湾的战略和政略,管制福建境内所有官吏。

姚启圣到福建三个月内,禁海迁民快速取得成功,使台湾郑经掠夺不到物资,绝其后路。

觉|战略领悟,从落地执行开始

康熙与姚启圣探讨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姚启圣不仅在收复台湾问题上,在大清如何应对葛尔丹问题上,其实都有所关注。

更重要的是,姚启圣用自己对如何收复台湾的“三必剿,三必抚”策略,向所有人证明了康熙对他的任用是正确的决策。

作为一名管理者,姚启圣给到康熙的建议和决策,从战略方向到执行方法都十分清晰,并将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也都一一考虑在内。毫无疑问,对于康熙这位领导者而言,姚启圣是一名合格的管理者。

管理者作为企业中连接战略决策层与一线执行员工之间的桥梁,既要清晰地将组织战略有效地传达给一线员工,同时又要很好地推动一线员工将既定的战略执行落实下去。其中关键的是,管理者不仅要对战略领悟到位,还要提前对战略实行过程中的用人策略、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预估和控制。

姚启圣本身正气浩然,才华横溢,恃才傲物,骨子里面有一股犟劲。“老不死”、“酸臭味”这些词不好听,但是能把他性格里面的精髓描绘出来让人细细品味。果然在康熙启用姚启圣之后,姚启圣看出他是千古一代圣君,自己这匹千里马在晚年竟然还能遇上伯乐,姚启圣心里佩服康熙,也实实在在为康熙办朝廷的事情,他正直清廉,才能卓著,不搞山头派别,也不卑不亢,治理严明。康熙对其很是满意,由衷的表示身边多几个姚启圣这样的人就好了。

在这一点上,康熙和姚启圣是共通有默契的。两人都深明对方的人品,做到了心中有数。也不由得李德全说,姚启圣有些地方像皇上。其实像姚启圣这样的人,其实并不被康熙所完全接纳,可能原因就是他俩有些地方很像。

姚启圣不像周培公那样直言顶撞皇上,也不像李光地那样对康熙表面上的顺从,在明珠对台招抚失败后,姚启圣知道康熙把更多的重心都放在满大臣上,对此他上奏折表现出了自己傲娇的一面,痛诉自己的不易并要辞官丁忧。

康熙心里知道得罪了这个老头子,但是在陈廷敬的提醒下,康熙用自己痛斥的方式赐给了姚启圣一道骂旨,姚启圣也心服拜领,正应了那句“朕越是骂他,他和朕就是越贴心。”君臣二人的水火共济真让人阅之怡情。 

但是康熙肯定是不喜欢姚启圣这样的臣子的,如果康熙不是皇帝,他们二人肯定能彼此为师,彼此为友。但是可惜二人的职位不同,又同是有才不安分的人。康熙正因为不安分,所以才会灭鳌拜平三藩征剿葛尔丹,姚启圣也正因为不安分,所以才不趋炎附势,保持傲气才连续降官。

对于一个君一个臣来说,是不允许有这种不安分的存在。姚启圣的这种不安分表现为对朝廷官员的蔑视和冷嘲热讽,他心中正直但是不屑于朝中拉帮结派的不良风气。康熙知道他都是对的,但是这些不利于朝廷的稳定,不利于保护皇权的无上尊贵,姚启圣的才能让康熙心悦诚服,但是他的刺也屡屡在挑战康熙的极限,所以他多次说恨不得杀了姚启圣,最后也说姚启圣在他心里已经死了一千次了。姚启圣在被康熙恨得无数次而又未杀之后,肯定已经对这个老头子无奈了。

学|在善始善终中提升执行力

提到执行力,这是很多企业都非常关注的话题,尤其是近年来从员工执行力到管理层执行力,都在不断地被提及,为什么执行受到如此地重视和关注呢?

这其实与不少企业存在的普遍现状相关,不少中小企业因为管理不规范,员工长期习惯性地处于“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状态。导致企业整体效能低下,执行力不好,其实,最后的结局是,管理者和员工都在逃避企业文化。

从康熙与姚启圣关于如何收复台湾的沟通,我们看到了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其良好的执行力就像做事一样,最重要的四个字“善始善终”。就像姚启圣一样,他做到了善始,他考虑周详,知道自己如何辅佐上司,并且提前考虑到可能发生情况,他还给了上司解决问题的原则以及处理问题的方法。

思|执行力,从帮助员工成功和提升出发

同样,谈到执行力,很多企业经营者是这样描述的,中国企业的员工执行力差,为什么会出现的局面呢?

其实,原因就在于,正如康熙处置姚启圣一样,如果要康熙要阻止一个人做一件事情,他可以下令逮捕此人、也可以处决他。但前提是,这个人真正是怕死之徒。

正所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管理者要让员工支持自己,提升执行力,就要首先走到员工中去,通过对他们工作环境、条件等方面的熟悉了解其真实的需求和想法,从帮助员工实现成功和提升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这样,只要让员工们在心里面能真正愿意接受我们,真正件事情付出了真心,就没有执行不下去的工作,就没有执行不下去的事。

行|善用人者,当扬其所长,尽其所能

在与康熙商谈收复台湾和大清国事中,姚启圣的每一个问题都具有引导性。并且,在和康熙讨论的过程中,就已经将所有的应对措施一一陈述出来。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康熙也进一步加深对姚启圣的了解,并一步一步推进自己的用人策略。

首先,姚启圣从历代帝王治国之道提起恩服还是威服,引发康熙提问和讨论,姚启圣知道康熙要和自己谈什么,但他需要一步一步来。

然后,借康熙的问题,进一步询问康熙想让自己处理什么问题,开始关注自己的主要目标。

接下来,先总体和康熙讲方向和战略层面的关键点,即收复台湾的“三必剿,三必抚”策略。

通过这一段对话,康熙的将其总结为“恩威相济,抚剿并用”。到这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到,姚启圣为康熙带来的收复台湾谋略的方向和方法都出来了。因此,康熙也十分清楚如何制订战略:第一,收复台湾。第二,保证能够打葛尔丹的时候大清帝国的后方安稳,但最重要的是打造大清水师。

最后,战略制订完成,要做事想要有人,根据姚启圣的策略,康熙至少两位人才,但他第一时间都想到了,他知道康熙一定会让他担任,但他又很清楚自己并不适合做领导者,不适合冲到一线。但姚启圣也做好了准备,水师统领方面,他看中了施琅。并且他亲自去到一线,切断台湾的物品供给线。

尽管姚启圣并不是企业经营者,但是他将自己多年的观察和思考都悉数呈现出来,也让我们看到了在战略落地中,最难的其实是在于人。而在这里面我们看到了姚启圣非常难得的一面,他会用SWOT分析的方法来做战略分析,给到康熙战略和策略,并做好方向和方法。更难得的是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施琅一直以来都是充满争议性的人物,此人早年跟随郑芝龙投降清朝,后来又加入郑成功的反清队伍。由于得罪了郑氏集团,施琅的全家被郑经杀害,背负血海深仇的施琅再一次投降了清朝。

施琅的绰号叫做”海霹雳“,拥有非常丰富的海上作战经验,康熙得到施琅就像得到了一件宝贝一样。康熙很赏识施琅,见面以后,封为靖海将军,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相当于把大清的海上兵力交给了施琅。康熙问施琅,大清水师和郑经水师的差距,施琅说出了7个字,大清水师有三个弱点:船少、炮小、将士弱,而郑经的水师远远强过大清水师,康熙全部接受施琅的建议,也回复了七个字:造船、铸炮、练将士,把大清水师的弱点变为优点。

人们常说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之意。在用兵上,选择最佳之将领,则是取胜的关键。面对“海上风涛不测”的台湾岛局势,康熙听取各方意见,把专征大权压在了施琅身上。古人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人才各有所长,故善用人者,当扬其所长,尽其所能。康熙知人善任,善于用其所长,这才保证了进攻的胜利。

教|管理,站在领导者的角度,对目标负责

在整个决策的制订中,姚启圣思路清晰,立场坚定。当一位管理者人敢对自己狠,他就敢对结果负责。反观现实中,很多管理者的不成功,就是因为给自己留了太多的后路,如果我们不能辛苦一阵子,那就很可能辛苦一辈子。

姚启圣从未接收康熙之前就非常坚定自己的立场,在收复台湾决策的制订上更是干脆利索。但在现实中,不少管理者为了追求完美的结果,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值得重视的是,在管理中,执行的过程中我们强调速度比完美更重要。

为了达成执行的目标,管理者要学会充分地授权给下属。同时,一个好的管理者永远对事不对人,只会针对你做的事情而不针对你的为人,永远站在领导者的角度去考虑,永远是对目标负责。


——文章节选自“点评清三大帝”系列第一部《向康熙学战略》,新书首发预售中,欢迎联系预订!

《向康熙学战略》-研读企业创业的艰难与战略决策之道;

《向雍正学用人》-探寻企业规范管理与识人用人之道;

《向乾隆学领导艺术》-破译职业经理人领导艺术与家族企业传承密码。

你可能感兴趣的:(“刀筋剑骨”姚启圣的平台战略——善用人者,当扬其所长,尽其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