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为休闲
休,在《诗·商颂·长发》、《康熙字典》、《辞海》中解释为吉庆、欢乐、美善、福禄的意思,比如何天之休。《说文解字》则称:休,止也;从人依木,人倚木而休。
闲,通常引申为范围。多指道德、法度,有限制、约束之意。《论语·子张》:大德不逾闲。《易·家人》则有:闲有家。闲通娴,具有娴静、安宁的意思。
休闲,在词意组合上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颇具哲学意味。表达了人类生存过程中劳作与休憩的辩证关系,又喻示着物质生命活动之外的精神活动,说明休闲是人类生存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宋朝诗人黄庭坚说:人生政自无闲暇 , 忙里偷闲得几回? 就是说人生原本就是忙碌的,所以要学会忙里休闲,这样才符合张弛之道。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学》一书中曾说:休闲才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
马克思看来:休闲一是指用于娱乐和休息的余暇时间;二是指发展智力,在精神上掌握自由的时间;是非劳动时间和不被生产劳动所吸收的时间。
马斯洛的在需求理论中说:休闲促使人对生命进行思索,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成熟,使人真正地走向自由。
总体说,休闲是指在非劳动及非工作时间内以各种“玩”的方式求得身心的调节与放松,达到生命保健、体能恢复、身心愉悦等目的的一种业余生活。科学文明的休闲方式,可以有效地促进能量的储蓄和释放,休闲是一种心灵的体验。
以时间观点区分,一天24小时减去生理时间和工作时间,其剩余的时间称为闲暇;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活动,可称之为休闲。
休闲是人们在可自由支配时间内,自主选择的符合个人兴趣,并从中获得身心愉悦、精神满足的一些活动。
休闲更多的是一种哲学,体现的是对人自身本质的渴望、对纯粹意义上的人的向往,且更多的体现为一种精神内省。
二、休闲的价值意义
休闲的一般意义有两方面:一是消除体力的疲劳;二是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休闲不仅是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高低的标志,更是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休闲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领域。
休闲的价值意义在于使人“成为人”。
1、何为“成为人”
亚里士多德说过:休闲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休闲是科学和哲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只有休闲的人才是幸福的,这些观点深刻的影响了整个西方文明的演化和发展。
由于摆脱了外界的束缚,休闲状态的我们才是真实的自我,而真实的自我才是“成为人”。
在哲学家看来:“成为人”意味着摆脱桎梏后的自由、超越意识、获得人性的本真;采取决定性的、有方向的行动以实现人性;探索和谐与美的原则、引导行动的能量、承认生活理性、感性、物质与精神层面的统一;与他人在一起行动,使生活充满朝气并促进自由与自我创造。
休闲的意义并不在于外在自我的活动,关键是内心的真实体验。
2、休闲的个体价值——使人“成为人”
休闲是人生存过程的一部分,从根本上说,休闲是对生命意义和快乐的探索。休闲使个体身心获得放松与恢复,能够消除工作、学习带来的身体疲劳与心情紧张,从而恢复自己的体力、精力。
休闲的放松与恢复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休息,与我们平常说的休息有所不同。休息主要是为了恢复生理平衡,它是一种被动的身心调节;而休闲是一种主动的自由选择,是全身心的放松;为的是获得心理的愉悦,使埋藏在心底的欲望得到释放,使长期积压的痛苦和焦躁情绪得到消解。
在休闲中,人们可以自由自在地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得到一次精神的解脱和升华,体味到生活的意义和乐趣。
在休闲的状态中,人们才会把时间花在接近“神性”的沉思中,人们才能够认识和体验到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休闲促进自我意识的生发,自我意识就是对自身存在的独特性的发觉和肯定。作为社会的人,我们往往习惯生活于共性之中,而忽略了自己内心世界的真实需要,掩盖了作为个体的自我价值取向与选择。我们只是追随别人的脚步,而无法真正享受自己的生命过程。在休闲中,人们接受了自己的主观引导,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习惯选择符合当时内心感受和需要的、自己认为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充分展现自我。可以说,休闲使个体有机会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自由地、完美地表现出一个真正的“我”。
在休闲所带来的自我发展中,最重要的是创造性的发展。休闲活动具有创造性和开发创造力的功能,这是由休闲活动的自由性和自主性的特点所决定的,这里的自由主要是指意识思维的自由。在休闲中,人的意识和思维没有人为设置的禁区,就不受外部任何因素的影响,人的创造力也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综上所述,休闲的个体价值主要表现在放松身心、自我意识、自我发现三个层面。个体的休闲价值表现在个体以独特的方式与世界融合,休闲为个体创造了丰富的实践形式,促使个体的独特性显现出来。休闲使人“成为人”,是以独有的方式对个体加以积极的影响、启发个体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品质、趋于更完美的生命状态。
3、休闲的社会价值——使人成为“完整的人”
“完整的人”就是人的肉身与精神全面自由的共生发展;需要的不仅是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更需要人个性的充分发展;实现人对自己本质生命的全面占有,才能把自己提升为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
休闲不仅体现个体的生活目标,更体现社会公众群体的价值追求,是文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生命需要休闲,休闲健旺生命,休闲是大众社会精神上的刚性需求。
休闲意味着人作为主体的自觉、自愿、自主的发展,体现着人对生命价值的终极思考。只有在享受休闲体验的过程中,人才能成为“完整的人”,才能成为快乐、自由且有能力追求真、善、美的人。
三、休闲文化
休闲文化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密切相关的文化领域;特别是以文化旅游、民俗文化、体育康体、文化娱乐、节庆会展等为龙头而形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涉及到生态园区、博物馆、体育、影视、出版、交通、餐饮以及由此连带的产业群。
休闲文化的影响力一方面表现在对城市的生态环境、建筑样态、饮食习惯、服装样式、活动载体等物质形态上;另一方面,更是深刻地体现在一个城市的观念、形象、功能和境界这些精神层面上。
如果说休闲的经济价值是休闲城市发展的外驱力、催化剂;那么,休闲的文化价值就是城市发展的原动力和DNA。
休闲文化使你在精神的自由中历经审美的、道德的、创造的、超越的生活方式;它是有意义的、非功利性的;它给我们一种文化的底蕴,支撑我们的精神。
如人的旅游行为,不仅满足了人的欣赏、好奇、远足和愉悦身心;还可以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不同文化的交流。
正如人们体悟到的:尽管西方人喜欢喝咖啡,却要带回中国的乌龙茶。其实,他们不仅是要欣赏中国的茶,更重要的是品味中国的文化。同样,中国人到麦当劳吃汉堡也不单纯是一种就餐行为,而往往是体验美国的文化。
四、休闲经济
休闲经济是以人的休闲消费、休闲心理、休闲行为、休闲需求为对象的经济现象。休闲经济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新领域,是经济学发展的历史必然。
以研究休闲、休闲生活和休闲经济著称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琪延表示:在北欧一些国家,人们在一个星期里工作四天,休息三天。依据中国现在的经济增长速度,哪怕经济增速低一点儿,如果每年能增长6%,到2030年中国将全面迎来休闲经济时代。
他还说,休闲经济时代有几个重要的指标:一、人们的休闲时间会大幅增加,休闲时间能占到40%到45%;二、到2030年,我们的GDP大约有50%会来自于休闲产业;三、老百姓的消费支出有50%用于休闲消费;四、我们的国土有二分之一的面积将用于休闲。
五、休闲产业
休闲产业是指以人们的休闲需求为目标,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健身产业和文化传播产业等为主体而形成的产业系统。
休闲产业是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休闲产业一般涉及到公园、博物馆、体育、影视、交通、旅行社、旅游、纪念品、餐饮、社区服务等以及由此连带的产业群。
在欧美国家,休闲产业十分发达,美国的休闲产业已处于国民生产总值第一的位置,其就业人口占全部劳动力的四分之一。
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著名的休闲研究教授杰弗瑞·戈比预测:在稍后的几年,休闲产业的中心地位将得到加强,人们的休闲概念将会发生本质的变化。休闲产业的从业人员将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80-85%,休闲服务将从标准化和集中化转向为个性化服务,人们对休闲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会更加重视。
休闲产业将是21世纪的黄金产业,目前休闲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潮流,在经济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休闲产业为主导的城市已经遍布中国大江南北。种种迹象表明,为休闲而进行的各类生产活动和服务活动正在日益成为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大中城市中,各类休闲活动已成为经济活动得以运行的基本条件。目前,在全国已出现很多面积在10万平米以上,集购物、休闲、娱乐、饮食等于一体,由专业管理公司运营、复合度极度齐全的商业业态。
国外某分析机构曾做过分析:当一个人参与了休闲经济活动,这一活动所带来的效益是1:9;在台湾和香港,休闲产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已占到总就业岗位的60%一70%。
六、东西方休闲文化的差异
休闲是一种文化,东西方对于休闲的理解与实践的不同实质上是二者的文化不同。总体说,东方的休闲是追求内心的平和、宁静,主要表现为以静态为主的休闲方式;西方的休闲则是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主要表现为以动态为主的休闲方式。
中国文化强调集体意识高于个人意识和利益,古人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提倡谦虚不夸耀自己的荣誉。 而在西方文化中自我意识却非常强,崇尚个人奋斗,尤其是以自己取得的成功为傲,从不掩饰内心的愉悦程度,甚至是狂喜。
中国文化社会主张人际关系,讲究互相帮忙,强调的是与人的和谐相处。西方人则认为“人人生而平等”,无论贫富人人都会尊重自己,并且自己也以此自律。
1、哲学基础不同
中国的休闲文化素以儒释道为哲学基础。儒家讲究仁、义、礼、智、信,追求和谐、中庸之道,希望通过自身修养达到内心的宁静和对外界的平和。儒家中的“六艺”都与休闲有关,这在孔子的身上得到了非常好的体现。孔子素来重视诗书和礼乐,认为二者都可以提升自我境界和陶冶情操,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道家讲究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强调人要活的自在、逍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逍遥游的核心思想。道家思想下的休闲追求是心灵的自由自在,以及灵动、雅致、幽静、清宁的生活。佛教注重心灵的净化,希望通过“回头是岸”的修行达到淡泊宁静的生活。总体来讲,中国休闲文化呈现出静态的特征。
西方的休闲文化主要以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为哲学基础,这种思想是对古代希腊大师们思想精髓的传承和发展。理性主义非常强调人对事物的理解和思辨,注重事物整体的逻辑性和完整性、严密性;人本主义强调人的潜能和创造力,提倡回到注重人的本身,关注自我的价值和意义。总体来讲,西方休闲文化总体呈现出动态的特征。
2、功能不同
东方的休闲文化更多的是侧重挖掘内心世界,强调自我的更深认识,其文化功能主要是调节性情,达到内心的安静和平和。而西方传统休闲文化的功能则重在开发机能,追求感官刺激。
中国人的休闲主要是为了开掘内心世界,使内心世界丰富多彩,并通过顿悟和神游来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所以,中国人一直认为休闲的真谛在于投身于自然、认同于自然,并在自然中陶冶出更加美好的心灵世界。中国人对清风、明月、溪水、薄云常常感到快意。
西方人则通过挑战生命的极限与大自然抗争,来张扬人的个性。西方流行的蹦极、跳伞、飞车特技等休闲活动均以生命为赌注去孤注一掷。他们认为,正是这种危险性才使休闲活动具有极大的魅力。
3、表现形式不同
中国传统休闲文化以个人项目为主,且主要表现为静态方式,如钓鱼、观鸟、书法、下棋、气功等。从休闲活动的内容来分析,大部分都是平和、淡然、怡然自得、修身养性的项目。中国人在追求休闲是往往喜欢追求自己的心灵的独自放松,喜欢孤独中求清静,自然中求天籁。
西方人的休闲以动为主,比如拳击、击剑、登山、攀岩等,都是一些具有竞技和冒险类的活动。西方人注重个人性格的彰显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通过量化的身体运动来弥补支出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