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怎样进行高质量的对话?
关键点:一、日常的沟通带有报复性
二、非暴力沟通4要素
1.观察——分离事实和评价
2.感受——分离情感和想法
3.需要——分离需求和回应
4.请求——分离请求和命令
评价,地位不平等,自己高高在上
想法,会带来都是你的错
说服,陷入自我辩护,也会带有指责
命令,对方不是服从,就是反抗
金句:
1.我们习惯的方式,是用评价来表达意见的。评价并不是事实,而是我们在加工事实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意见。在评价所塑造的关系中,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关系是不对等的。评价者总是高高在上的。
2.如果我们提出请求的时候,给人的感觉是:如果他不答应我们的请求,就会受到惩罚。那我们提出的就不是请求,而是命令。
3.我们聚焦的重点是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对方的反应。我们要想的,不是怎么说服他,而是表达自己的需要。
4.表达感受不是想法:情绪颗粒度
自我总结:课题分离所倡导的,不是把人与人分开的孤立主义,不仅不会妨碍合作,还会促进合作。
一、日常的沟通:报复性
如果我们在沟通中觉得委屈了,我们不会向对方表达这种委屈,或者提我们的需要,而是“以牙还牙”,以报复性的方式让对方同样感受到不舒服。
这是典型错误的沟通,很难有合作的基础。
二、“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
1.观察——分离 事实 和 批评
观察强调的是,把我的观察和我的评论分开。
例子1
你看到你爱人又在淘宝上买了一堆东西。也许你会说:“你太浪费钱了。”
可是,“浪费钱”就是一个评论,不是一个观察。
观察的模式,是这样说的:
“我看到你又买了很多的东西,有些贵了。”
例子2
同事在工作中犯了一个错误,你可能会说:“他根本不行。”这是一个评价。
观察的模式,是这样说的:
“他又犯了错误,这已经是这个月第三次了。”
评价的危害:
我们习惯的方式,是用评价来表达意见的。评价并不是事实,而是我们在加工事实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意见。
在评价所塑造的关系中,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关系是不对等的。评价者总是高高在上的。所以,当你跟伴侣说:“你太浪费钱了”的时候,你其实也是在说:“我有权力评价你,你需要接受我的意见。”
也许对方自然就会反抗:“我哪里浪费了?都是我们需要的东西啊!”
评价是我的东西,是我对事情的意见,而观察是我们能共享的事实。而我们要做的,是讲我们的观察,而不是评价。
2.表达感受——分离 感受 和 想法
表达我的情绪和感觉,而不是我的想法。情绪颗粒度,扩充我们的词汇。
例子1:
你在房产证上不加我的名字,我觉得不公平”,“不公平”是想法还是感受呢?是想法。不公平也是一种评价性的想法,对方很容易会把它当做批评。
如果要表达感受,也许你可以说:“你在房产证上不加我的名字,我觉得很失望、沮丧,或者很委屈。”因为我很想和你有更紧密的联系。
我感到怎样怎样,是因为如何如何。感受没有对错可言。
为什么我们要表达自己的感受?
如果有一个人跟你说,我很委屈,你的第一反应,肯定不是去批评他,而是去了解他,安慰他。
而想法,对方很容易会把它当做评价,跟观察的要素一样。
所以,通过在表达感受的时候,把“我的感受”和“你的行为”分开,我们就避免了“都是你的错”的思维误区,从而促进了合作的沟通。
例子2:遇到红灯,觉得这是交通必要的环节,这是想法。
觉得不开心、焦虑、急躁、愤怒,这是感受。
3.直接说我们的需要——分离 需要 和 回应
需要是所有感受的来源
回到第二步感受:她很失望,但不是因为“你没在房产证上写我的名字”这个行为本身,而是因为她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自我辩护:
我们总是容易以批评的方式来提出我们的主张,而不是直接说我们的需要。这是一种自我辩护!
指责:比如你和同事一起配合做一项工作。你工作了很长时间,觉得累了。你可以跟他说:“我很累了,能不能来帮帮我?”
而不是说:“我都干了一天活了,都这么累了,你就不能帮帮我吗?”
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聚焦的重点不再是自己的需要,而是对方的反应。我们在想的,是怎么说服他,而不是表达自己的需要。
试图控制自己控制不了的事情
提需要的要点,是把自己的需要和对对方的期待分开,只专注于自己的需要,而不要去想对方会怎么回应。这样,反而能促进彼此的合作。
4.提出请求——分离 请求 和 命令
请求,就是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但是,请求不是命令,不要轻易说否定句。
命令:如果我们提出请求的时候,给人的感觉是:如果他不答应我们的请求,就会受到惩罚。那我们提出的就不是请求,而是命令。例子:这个女士是很生气的,当她提出一二三四的时候,她到底是在请求还是在命令呢?我想,还是命令居多的。可以设想一下,当那个男生不答应,也许她就会说:那我们就分手吧”。
如果她是以一种请求的方式提出,她可能会说:“能在房产证上加我的名字吗?因为我很需要”也许男生会更容易考虑她的请求。
通过这样的沟通方式,我们既能分清楚什么是我的事,什么是你的事,同时还能促进彼此的合作。我们都要为自己的感受负责,这没错。可这并不妨碍我伸出手来,邀请你来走近我、理解我、帮助我,如果你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