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窥探群体中的从众性

      支配着我们内心最深处自我的,是那些看不见的主人,它可以安全地避开一切反叛,只能在数百年的时间里被慢慢地磨损。 西方圣贤似乎更能洞悉事物本质,且文采斐然,阅读如饱餐思想和美文的盛宴。


    书于1895年出版,主要讨论“群体心理”现象。作者认为,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群体汇集不是智慧而是愚蠢。因此,群体只有破坏的力量。但如果引导得当,所有的情感和行动都有传染性,其程度足以使个人为集体利益轻易牺牲他的个人利益。作者指出,这种英雄主义或许有些无意识成分,但也正是这种英雄主义缔造了历史,如果只发动人民去实践那些冷静思考过的大事,世界历史上可记载的东西将寥寥无几。

      作者论述了领袖动员、掌控、利用群体的手段:断言、重复、传染。断言和重复的洗脑作用,不仅被拿破仑视为最重要的修辞手段,而且也是当今商业广告中的惯用手法。为此,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对此书赞赏有加。其他政坛大佬,如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戴高乐等,也从这本书中找到了灵感。

      作者警告,一个人单是加入群体这个事实,就使他在文明的阶梯上倒退了好几级。在独立时,他可能是个有教养的人;在群体中,他成了受本能支配的野蛮人。读此书,不是宣扬反集体主义思想,而是要留存个体的批判精神,不盲目被裹挟。

      读完这本书,我有一个感受,那就是无论怎么样人都会陷入,成为乌合之众。因为你拒绝了他,你就只能成为异类。而且更上一层次的人,必须只能利用这些“乌合之众”。无论怎样,人作为社会化的动物,离不开群体,即所谓离不开某些冲动与狂热。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不是吗?真是所谓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啊。再强的精英也只能让位与普通人。

        这本书给予了世人众多的启示。其中之一是对应试教育的批判。在儿童、少年和青年三个教育阶段,着眼于考试、学历、证书和文凭,坐在板凳上针对书本的理论教学时间过长,而且负担过重。一个年轻人只会死记硬背书本内容,而丝毫不训练自己的判断力和主动性。教育对他们来说,就是背书和服从。怎么解决?作者认为,必须要用职业教育取代那些可恶的书本和可悲的考试,并将年轻人带回田间、工场和国家事业当中。联系北京今年中考,职业教育生增加到50%的比例,颇有玩味之处。

    再一启示,是对传统的认知。没有传统,就没有民族精神,也不会有任何文明。自人类存在以来,便忙于两件大事:一是构建传统体系,二是当体系益处用尽时摧毁它们。没有传统,就没有文明;不摧毁这些传统,便不会有进步。难点在于要在稳定与变革之间找到绝妙的平衡。我们的传统,主要在文化当中,文化自信应该是最深厚的自信。

      除此之外,书中还有很多绝妙的思想和论述,需要我们细细品读,才能悟出其中的真理。《乌合之众》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它的价值在于它精准的描述了群体社会的种种问题,因此极具现实意义,它时时刻刻都在提醒着我们。

你可能感兴趣的:(《乌合之众》|窥探群体中的从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