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小委托人叫多彬,十岁的她因失手打死弟弟敏俊受到指控,而事实上她是被冤枉的。
这部《小委托人》是由张圭声执导的韩国电影,剧中的内容是以2013年发生的真实事件改编。哪怕是被改编后的故事,都令观众不忍直视。
是什么样的原因,使得姐姐多彬多次求告无门,以至于七岁的弟弟因家庭暴力失去了生命?施暴者固然是罪魁祸首,但也有旁人的无能为力和视而不见。
女孩信赖的人,无能为力
多彬抱着黑猩猩玩偶金刚说:大人是不值得信赖的。
是何等的绝望,才会让一个十岁的孩子发出这样的感叹。
女孩曾经信任过的大人,警察、老师和社工。
孩子们都记得这样一句话,有困难找警察。多彬为了保护弟弟,数次遭到后妈的毒打,她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找警察。
可在剧中警察的反应是:被妈妈打几下就报警,这孩子真可怕。
警察觉得多彬就是小题大做,随后就把它当作一般事件转给儿童福利机构的社工。
可社工没有什么权利,能做的就是打电话或走访了解情况,唯一希望的就是家长可以因此少打孩子或者不打孩子。
结果是社工走后,多彬又遭到后妈一顿暴打。
多彬向老师求助,老师看到多彬脖子上的掐痕,选择视而不见。
剧中的男主角律师正烨,是多彬信任的第三个大人。可家庭暴力事件证据不足,他为了自己的前途选择了离开小城市去首尔大律所工作。
多彬几次寻求帮助都失望而归,她不知还可以信赖谁,选择放弃了反抗。她开始逆来顺受的挨日子,哪怕被冤枉失手杀死弟弟,她也一度保持沉默。
周边的旁观者,视而不见
多彬和弟弟经常遭到后妈的暴打,周围的邻居已经习以为常。
后妈以为弟弟敏俊偷钱,对他拳打脚踢,造成弟弟内脏破裂而亡,这场暴打动静很大,可周围邻居的反应冷漠。
楼下的一对夫妻,女人正在给男人掏耳朵,听到响动有点担心想去看看。可男人却阻止了她。这真是个讽刺的场面,一边掏耳朵,一边装作听不见。
期间,多彬家门前有邻居走过,他也仅轻飘飘地说了一句,又开始了。
周围的人都知道孩子们的遭遇,却无人施以援手,并不是因为他们都麻木不仁。
楼下的女邻居在超市碰到多彬的时候,曾试图关心过多彬,可见并不是所有的旁观者都是冷漠的。
在剧中特别提到了非常著名的基蒂·吉诺维斯案,就很说明问题。
在这个案件中,返回公寓的吉诺维斯被歹徒刺了很多刀,整个过程持续35分钟,等警察赶来的时候为时已晚,且歹徒已没有踪迹。
警察在调查中发现,被害者所在的公寓周围,共有38名邻居目睹了这个事件,却没有一个人替被害人报警求助。
因众人在场,个人的社会责任就会被分散,大家会更关心别人会怎么做,当别人不采取行动的时候,多数个体的行为会和群体保持一致。这在社会心理学中,被称为旁观者效应。
当年的案件是惨烈的,也有其警示意义。当他人身处危险时,身为旁观者不见得每个人都有能力见义勇为。但至少不要犹豫,替那些身陷于痛苦和危险中的人们报警求助,这通求助电话能挽救的也许不仅是一条生命。
在生父和后妈看来,家长怎么管孩子都不过分
再来说说剧中的生父,我们或许会好奇,女孩遭受暴力的时候,为何没有第一时间向她的生父寻求帮助?
那是因为生父会抚养两个孩子,并不是因为责任,更不是因为爱,而是因为钱。
因为这两个孩子,生父能收到社会人士和亲戚们的捐款。至于孩子们过得怎么样,他并不关心。
当律师正烨因证据不足,希望多彬的生父多关心孩子,多保护孩子。而多彬的生父却觉得律师多管闲事,自己的孩子想怎么管就怎么管。
剧中特别提到多彬后妈大学就读的是法学院,她清楚自己国家法律的漏洞,父母虐待孩子,大多因为证据不足不了了之。
她因暴力造成弟弟身亡,第一时间就想到威胁多彬顶罪,且告知多彬未成年人过失杀人不受刑拘。
原本用来捍卫正义的法律,被她用来庇护自己的违法行为,知法犯法何其讽刺。
剧中的尾声,在律师正烨的帮助下,他们找到关键证据金刚。原来这个玩偶可以录像,无意间录下了后妈向弟弟施暴的场面,生父和后妈都受到应有的惩罚。
每一个充满讽刺的场景,都在提醒观众,那些曾经遭受家暴的孩童,内心是如此的无力和绝望。
而现实中,更多遭到家暴的孩子们,却不一定能获得大人的帮助。
在电影的最后提供了一组数据:“韩国的虐待儿童举报2001年共4133件,2017年34169件,增加了近十倍。绝大多数的施暴者都被判缓期执行或者罚款,儿童施暴者中,每五人中有四人为父母。”
在现代社会,法治和文明不断发展,仍然存在那些易被人忽略的黑暗角落。
对待儿童施暴者,希望旁观者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施以援手,即便是一通求援电话。
希望每位家长,都能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和谐成长的家庭环境,让他们健康成长。
感谢你的阅读,评论区留给你们,下一篇文章见。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