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馒头引发的故事

故事一

从前,在乡下,有户人家。

爷爷那一辈的时候,娶了奶奶。奶奶强势,用雷霆般的手段制服了爷爷。后来他们生了个儿子。奶奶总是让爷爷和儿子按照她的想法生活,如果爷爷和儿子不听她的,她就让他们不安生。大多数,都是奶奶赢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家的儿子娶了媳妇儿。媳妇儿的父母很早就去世了,是哥哥姐姐把她带大。她刚来婆家的时候,对未来生活充满了向往。她期待这个家能弥补自己从小缺乏的父母的爱,她希望公婆像自己的亲生父母般对待自己,她期待自己的丈夫体贴、温柔,为她着想。

后来,她的愿望落空了。虽然爷爷对媳妇儿很好,但是强势的奶奶对她诸多挑剔,还挑拨儿子和媳妇儿之间的感情。她的丈夫时常在婆媳争执后,都让媳妇儿孝顺、忍耐和退让。

几年后,媳妇儿生了个女儿,日子就更加不好过了。因为乡下有重男轻女的观念,生儿子才算传宗接代。后来,儿子带着媳妇儿去了很远的地方定居。

又过了两年,媳妇儿再次怀孕。这次所有人看到她的肚子后,都说会是个儿子。那个年代,是计划生育刚开始的时候,媳妇儿的这个孩子差点就被带去医院强制流产。幸运的是,媳妇儿有个朋友陪着她回了乡下生产。那注定是个失望与难过的夜晚,因为媳妇儿又生了个女儿。奶奶连连叹气,儿子出门宿夜未归。再后来的两三年,儿子和媳妇儿回到了远方生活,小女儿在乡下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大概她三岁的时候,被奶奶带着送去了儿子媳妇儿那里。

这两姐妹相遇了。她们是两个性格各异的孩子,连长相也是。大女儿非常听妈妈的话,她心疼妈妈在奶奶那里受的委屈。任何人伤了她妈妈的心,对她来说都是敌人,包括奶奶,爸爸和妹妹。而小女儿调皮、叛逆不听话,总是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惹妈妈生气。后来妹妹想,小时候那些大多数的行为,实则是因为感受到妈妈更爱姐姐的事实而去刷的存在感。

三十几年后,她们的生活并不如意。她们的感情生活也不圆满。而且妹妹发现,原来两姐妹的性格其实是相反的。在他人嘴里“八面玲珑、会来事儿、开朗的”她,其实更内向;而姐姐的“大家闺秀、文静贤淑”,其实更加开朗,也更加八面玲珑。是什么原因让她们没有做真实的自己?

现实的毒打让小女儿经历了很多苦难。终有一天,她好奇于苦难的来源是什么?如何让她和她的孩子脱离苦难的模式?

她开始了长达八年的寻找答案。


寻找.

馒头

故事二

第一个故事,在世间里,是人们差不多的经历。

第二个故事,我想说说馒头。

有一个家庭很贫穷,每个人都只剩下一个馒头。吃完了自己的馒头,就盯上了其他家人的馒头。经过一番礼让与争抢,家里终于一个馒头都没有了。于是他们各自去外面寻找馒头。有时候,能找到没人要的馒头,有时候找不到。有的馒头只在其他人的手里或家里怎么办?他们首先会去讨要。如果对方不给,耐不住饥饿的他们会用交换、哄骗、诱惑甚至是抢夺的方式获得对方的馒头。美其名曰:“我要活下去。”

如果掠夺成功,被掠夺的一方没有了馒头,他会怎么做呢?他不会做馒头,自己的又被抢了,最大的可能是:他再去掠夺别人的。

于是世间掠夺成风,人人自危,人人受到伤害,没有赢家。


主权

在乌克兰与俄罗斯的战争开始时,她就开始关注了。但在之前,战争政治什么的,她不关心,也搞不清楚。而这一次,她把国家比作一个人去思考,突然读懂了这场战争。原因是这两年里,她也在做同样的事。

首先,是界限的清晰和划定。家人也好,朋友也好,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就像一个个独立的国家,有着自己的主权,也就是拥有“自主自决”的最高权威。

主权问题对内,拥有最高权,也就是对国家内部的统治权。

主权问题对外,拥有独立权,即独立自主地、不受任何外力干涉地处理国内外一切事务。比如国家有权按照自己的意志,根据本国的情况,自由选择自己的社会制度、国家形式、组织自己的政府、制定国家的法律、决定国家的对内对外政策等等。这就是国家行使主权权利的自主性和排他性。

最后,主权问题对外,还拥有防止侵略的自卫权。所谓自卫权,是指国家为了防止外来侵略和武力攻击而进行国防建设,在国家已经遭到外来侵略和武力攻击时,进行单独的或集体的自卫的权利。

最严重的是,一个国家如果丧失主权,往往意味着国家的解体或灭亡 。

那么,把国家换做一个人呢?我们每个人也有着自己不可侵犯的主权。包括决定权,主动权和选择权。守护自己的主权就是守住自己的位,是守位。抢夺其他人的主权就是越过了他人领土界限的线,就是越位。所谓的“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就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领土界限。



如果一个国家丧失主权,意味着国家的解体或灭亡。那么,一个人如果丧失主权会怎么样呢?同样也会受到伤害。

无论是动物、人或者国家,受到伤害的第一反应就是自卫。但如果受到伤害后,碍于家人、朋友等关系,或是普世道德观念的原因不能行使自卫权,又会怎么样呢?会受到二次伤害,也会产生“自卫与不能自卫”的内部消耗和压抑。

接着,由于自身主权的丧失造成的匮乏,会去掠夺他人的主权。这就是冲突的起源。



是的,说到这,大家能看出来:这个“馒头”就是“主权”。

国家之间的主权争夺,会披上各种伪装,会制造各种事件。而人与人之间的主权争夺,会披上各种爱、道德的套路外衣,用道德绑架的方式掩饰自己的掠夺。

掠夺他人,等同于对他人的不尊重,等同于伤害对方。

伤害会给对方造成残缺、内耗与自我匮乏。


而残缺的、内耗的和自我匮乏的人,又不知道如何自己做馒头吃,于是再去掠夺他人。




于是,大多数人会收起自己的柔软,竖起自己的刺。因为他们都认为世间万恶,人心险恶,需要处处要提防。




被掠夺的人是缺乏力量的。无法自立,就只能依附他人存活。所以这类人在个性上有去讨好他人以获得利益的特点。由于力量的孱弱,遇到事情时也会本能地逃避、推卸和责怪他人。另外,由于自我匮乏的人处于“自身难保”的阶段,所以他们无法照顾他人的感受,只能关注自己。这也是他们会体现出自私自利的原因。




另一方面因为自身的匮乏,人们会去追求能够弥补内心匮乏的东西,也就是找馒头。这也是“为什么原生家庭不能够给予的爱,会去外界寻找”的原因。人性的其中一个特点是“着急看到结果”,会让人们去寻找效果更好的馒头和最快获得馒头的途径。



这个过程就像是第二个故事里说的,家里没有了馒头,就会去外界寻找。而那些快速的、能立竿见影的,有着暂时缓解饥饿感的东西出现了,让人们以为那是自己需要的“馒头”。

可无论追求的是情感、关注、金钱还是名声地位,这些都不是人们真正需要的“馒头”。这些是从外在找寻回来的替代物。是被动的,是和自身的残缺不匹配的,并且会一直提心吊胆地害怕失去的。这也是为什么在人们得到这些馒头后,依然会空虚的原因。

实际上人们需要的“馒头”,是被掠夺后的创伤修复,是自己制作的,是“自我满足”的圆满过程中带来的爱,满足感和被尊重。这个馒头,我们本身就有制作的能力,而且世间也有很多制作的方法供人们选择。

这个制作的过程就是“修行”。用自尊、自爱、自给和自立而生发出爱、满足和尊重的方法,来修复曾经被掠夺的创伤,达到自愈的状态,就是圆满。



总结

现在再回头看第一个故事,就变得简单了。造成不幸的原因就是越位

大多数的家庭,认为家人之间是没有领土界限的,是被掠夺后也可以肆意掠夺其他家庭成员的。而且这种掠夺是受到“孝顺”“听话”“为了你好”这些道德观念所保护的。可是这是正确的道德观念吗?还是实则是道德绑架的伪道德观念呢?

在故事里的奶奶,就是一个自我匮乏的被掠夺者。她为了弥补自己的自我匮乏,对爷爷、儿子和媳妇儿进行了主权掠夺。她做了越位的事,她没有尊重其他家人的自身意愿。所以爷爷在奶奶的霸权下,逐渐失去了斗志。儿子碍于孝顺的名义,在面对奶奶掠夺自己和儿媳妇的过程中,站在了奶奶的这一边,默许了奶奶的掠夺行为。儿媳妇面对丈夫的不公正与偏见,逐渐生出怨气,又因为被婆婆掠夺主权而受到了伤害。这样的伤害她不会自我消化,她的申诉与反抗也被丈夫用精神或身体的暴力强压下去了。

在儿媳妇儿的幼年,本就缺乏父母的爱的滋养,又经历了婆家的掠夺主权,更加伤痕累累和自我匮乏感严重。在她受创后的后遗症里,最大的后遗症是没有安全感。她想独立却没有力量的积累,只能依附在丈夫身上。而她希望得到的是丈夫带给她的,也只是种期待而已,所以会落空。因为他人的给予永远是不稳定的,是可以随时收回的,也无法百分百如自己心意的。于是她开始把希望放在两个女儿身上,希望自己的女儿按照自己的路去走,为她争光,未来给她依靠和保护。其他的后遗症包括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和不知道什么是爱。

在她“自身难保”的阶段,是无法顾及两个女儿的感受的,所以对待孩子们也没有耐心。由于她对自己的人生没有掌控感,所以她会去要求丈夫和孩子们听她的话,甚至用斗智斗勇的各种方法去强迫和控制家人。她对丈夫和两个孩子的爱的内核外面,包裹了各种情绪、条件和要求。以致于他们感受不到被层层隔开的爱。



本就在3岁之前缺乏父母关爱的小女儿,又延续了妈妈的模式。她为了得到妈妈的爱,装病、捣蛋惹妈妈生气,想引起父母的关注。可是她越是这样,妈妈就更加喜欢“听话”的姐姐,于是小女儿就进入了感情阻碍的恶性循环。

她的姐姐小时候不感到匮乏,因为妈妈给了她足够的关注和爱。但是同样被掠夺的她,更在乎妈妈的喜怒哀乐,把自己的真实需求压抑着,去做妈妈喜欢的事。直到30几岁时,她再也无法压抑自己的真实个性与需求了,所以她后来经历了晚到的疯狂和叛逆。她失去了妈妈给她的、不是她自身的不匮乏,开始变得自我匮乏起来。

于是两姐妹在近些年,学习着各种不同的制作馒头的方法,她们希望找到适合的方法让自己痊愈。她们期待痊愈的过程中生长出力量,扭转困苦的局面,无惧面对未来的风雨人生路。

妹妹说:“学习的最终,是回归如何过好生活。”

她还说:“有时候,向前找不到的答案,向后看看。”

这就是蝴蝶效应,也叫因果。

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馒头引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