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发展心理学”之如何来发展自己的思维(1)

    学习了陈海贤老师的自我发展心理学,这星期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段,也是我觉得对于现阶段的我,很实用的方法。如下是我的一些总结,也是对这门新知识的运用理解。

    如果没有目标,人就不会有行动的张力:如果没有方法,目标就只会制造焦虑,而不会引发有效的行动;如果没有跟现实的接触,思维就会变成头脑中僵固的规则,而不会有什么发展。所以接下来会从目标、方法和现实的接触来讲怎么发展自己的思维。

目标与张力

什么样的思维,能够产生持续行动的张力?对改变而言,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改变很难持久。我也经历过这样的循环:想要努力,想改变,于是打满鸡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最后又回到了颓废的状态,等着下一次再打满鸡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状态?因为缺少一个目标,一个可制造持续张力的目标。有两种产生张力的思维结构:创造的结构和解决问题的结构,而只有用创造的结构才能制造持续的张力,如何来理解创造的结构这个概念,就像画家想画一幅画,作曲家想作一首曲子。他有确切的东西想要把它做出来。而用解决问题的结构,就好比之前提到的我的目标:“我想要努力”。可是,我的动力不是来自于我的目标——在我面前没有类似完成一幅画这样确切的东西。我的动力来自于问题本身所带来的焦虑,因为这个焦虑,所以我才会行动起来。但是只要我行动起来了,有了成效,焦虑就会缓解,焦虑带来的张力就会消失,张力一消失,努力的动力就减少了,直到问题重新让我变得焦虑,这种张力才会重新积聚起来。所以才会有了从打鸡血到颓丧的不断循环。

那么如何来打破这样的循环?有一些人想到策略,拼命夸大问题的严重性,通过谴责自己,制造焦虑,以获得动力——只要问题在,那动力也总会在。比如稍有懈怠,就会对自己说类似“问题已经很严重了,如果你再不改变,就完了。”之类的话。可是当他们这么做了,在强化动力的同时,也强化了问题的本身。为了保留这种动力,他们不敢让问题好转,只能让自己变得越来越悲观。所以,也许有些在外人看来挺成功,但是从他们的内心里,他们不敢认同和享受这种成功。他们需要“问题”和“挫折”成为动力,持续鞭策他们往前走。 而创造型思维制造张力的方式就完全不同,以我自己为例。我曾经在3个月,通过跑步,合理的饮食,成功减了20斤,我虽然保持健身运动的状态好多年了,但是从没有减这么多,也从不跑步,因为我喜欢快乐的运动,运动使我快乐,但是跑步使我疲惫。但是有一天我在思考自我发展,人生规划的时候,想着我该如何改变自己,才能提高。因此我决定瘦身,创造一个我的目标——为什么要瘦身,是为了瘦身之后我达到一个怎样的状态。设想的结果如下:(1)每天运动,可以增加人的意志力,使我可以长时间的保持着专注,对于我的工作的精神状态有着很好的裨益;(2)保持我的健康,增加我的免疫抵抗力;(3)良好的外貌形态,可以在对外工作中,比如项目洽谈等,可以获得更高的成功率,而在生活中也有着帮助。因此,这些画面是我内心期待的,也是我憧憬的场景,所以每天的跑步,我都坚持了下来,因为我爱变瘦之后我的状态。所以一个创造的过程,是把我们心里钟爱的理念变成现实的过程,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当然,这不是说我们不需要解决问题了,为了完成梦想,我们需要解决很多的问题,但是解决问题不应该成为行动的动力。真正热爱的目标才是这个动力的来源。

创造型思维和解决问题思维的根本区别,在于两者对待“现实”的考虑方向。创造型思维是以目标来思考现实,先想我要什么,再想现实是怎么样的,环境能够提供什么,再去想办法弥补目标和现实之间的鸿沟。而解决问题思维是以现实来思考目标。先去想环境能够提供什么,再来想自己的目标是不是实际的,该树立怎么样的目标。比如:一个创造型思维的人可能会想:“我想继续读书深造,可是我现在确实没有钱,怎么才能实现我读书深造的目标呢?如果钱真是我创造的前提条件,那我要先去挣钱。”在他挣钱的时候,他是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的。可是解决问题思维的人就会想:“现在我连钱都没有,还谈什么读书深造,这压根就不现实。于是他就放弃了自己的目标。”

因此创造型思维才能产生持续行动的张力。创造目标制造张力,而张力能够产生持续行动的动力,帮助我们有效地应对和组织现实。另一方面,创造也需要我们认清现实、加工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我发展心理学”之如何来发展自己的思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