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端午话节俗

文/岚源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 2009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俗丰富多样,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粽子的糯香、绿豆糕的清香,代表了端午美食的诱惑,香包的幽香、艾蒿的异香,传递着端午节令的气息。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俗,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传说故事,各地对端午节的叫法各异,有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二十多个别称;同时也演化出了不尽相同的特色习俗,如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雄黄酒、菖蒲酒,吃粽子等,丰富着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端午,流传在对先贤的追思中。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流传最广的说法当然是为了纪念屈原,但江浙一带也流传着为纪念伍子胥和孝女曹娥等多种说法。但无论是忧国忧民的屈原,还是有勇有谋的伍子胥、至纯至孝的曹娥,也不论是历史还是传说,都给后人留下了代代传承的念想。各地的人们都在同一个日子通过特有的方式来举行纪念活动,久而久之演化为各具特色的节俗,也为我们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传说屈原投江后,汨罗江渔家人争相划着渔船打捞屈原尸首,由此演化出的龙舟竞渡,如今成为一种具有浓郁民俗文化色彩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培养团结拼搏、勇往直前、坚毅果敢品质,颇显奋进精神的体育活动。

        端午,包裹在粽叶的清香中。粽子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美食,全国各地都有,只是馅料和风味有所不同而已,近年来南北方粽子制作工艺交流融合,各色粽子更是让人眼花缭乱,著名的有蜂蜜粽、蜜枣粽、豆沙粽、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每年端午前,一家人一起淘洗糯米、清洗苇叶,加进红枣、蜜枣、豆沙等馅料,精心包裹后入锅煮熟,做好的粽子不论是自己品尝还是馈赠亲友,都饱含着浓浓的亲情,飘溢着甜甜的清香。甑糕也是端午节的特色美食,是使用由最古老的蒸具“甑”演变而来的甑锅蒸制而成,尝一口软糯香甜,味道醇厚,让人欲罢不能。还有那透着清香的绿豆糕,酥软香甜,清热去火,更是端午节走亲访友的馈赠佳品。

        端午,氤氲在艾蒿的异香中。艾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有香气,可入药,叶面呈绿色,叶背呈灰绿色。艾也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代表”。端午时节,家家户户都要在门楣和窗棂上插上艾条用以驱虫防病,故端午节也称为“艾节”。《诗经·采葛》曰:“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其中的“艾”指的就是艾蒿。端午时节暑气渐盛,蚊虫苍蝇滋生,细菌病毒繁殖,人易生病。古人缺乏科学知识,误以为是由于鬼邪作祟所致,将五月称为“恶月”或“百毒月”,将端午称为“恶日”,便用艾来招百福、辟邪祟、祛毒害。艾在端午,客观上也起到了卫生保健的作用,有人把端午节作为古代“卫生节”,也有一定的道理。

        端午,缠绕在五彩线的呵护中。五彩线,古代称为五彩长命缕,是用红绿黄白黑五色粗丝线搓成的彩色线绳,系在女孩子的手臂、颈项上,也叫长命缕、续命缕。系五彩长命缕是宋代就有的古老习俗。五彩线被认为是小孩的护身符,家乡人称其为“花花绳”,通常在端午节当天把彩色丝缕系在小孩的手腕、脚腕和脖颈上,据说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一般来说,小孩要把“花花绳”戴到“六月六”才剪下来,人们让它护佑小孩平安度过古人称之为“恶月”的五月。女孩子在端午这一天戴上彩缕,走到一起时比比看谁的更漂亮,也颇有情趣。

        除了“花花绳”,端午节人们还要佩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等,有的用五色丝线缠成,有的用碎布缝成,里面包裹着香料(不少为中药材),佩在身上,不仅香气扑鼻,还能预防疾病,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如今的香包制作得都很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工艺品和装饰品。佩香包还有不少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多喜欢佩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等形状的香包,寓意平安如意、家庭和睦等。若是热恋中的青年人,那多情的姑娘就会精心制作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表达融融爱意。

        端午节,不仅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而且影响到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国家,传统节日国际化,端午的文化影响力可见一斑。如今,我们在品味端午美食、热热闹闹过节的同时,不应只记得吃粽子,还应记得其中的卫生防病等意义,不忘两千多年来的文化传统。

你可能感兴趣的:(悠悠端午话节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