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厨

昨日偶然下厨,按照网上看来的做法捣鼓了一点吃食,兴致勃勃地发了朋友圈。没想到的是引起了朋友们的极大关注,各种反应都有,有的赞美,有的戏谑,有的鼓励,有的泼冷水,而我本来对这样的关注很意外,可后来想想也难怪,自己好像已经很久没有下厨了,难怪看我下厨朋友们这么有兴趣。

厨房于我而言,是一种没用的存在。天天早出晚归,一周三四天不在家,在我是生活的常态,到了周末,想要睡懒觉,想要看看书,想要出去晒晒太阳,哪里有时间去折腾吃的,更何况自认不是吃货,日常不曾为吃到某种东西而奔波寻觅,也不曾想起某中东西有必须吃到的渴望,倒是常常嫌吃麻烦,做更麻烦,最麻烦的是吃完之后的收拾。所以,我家的厨房基本呈空置状态,油盐酱醋都不齐全,以至于邀朋友来家里坐坐,朋友会先打来电话问:“你家有料酒吗?有酱吗?有葱姜蒜吗?……”然后来的时候带着自己家的调料和围裙,在我家开始做大厨。

每次看着朋友在家里忙碌的身影都非常自责,我这是做的什么主人吗?更自责的时候是看到朋友圈里的妈妈们晒自己为孩子准备的美食的时候,相比之下,我这个妈妈也太不合格了。

回想起孩子在身边读书的日子,早餐学校小卖部,午餐学校食堂,晚餐叫外卖,偶尔周五放学放松一下吃点好的,我们就去台东的牛排店或者齐东路的某个小馆子。我给儿子做饭的时候是寥寥可数,就这寥寥可数的几次,还是这样的……

“楷,尝尝,怎么样?”当我忙活了两个小时之后,满心欢喜地呈上自己的大作,看着卖相还不错,儿子迫不及待地塞进了嘴里:“饺子,我爱吃。”看着他把自己的腮撑成了圆球,我期待地等着他的评价,可是不见点头,不见表情,这是怎么个意思?我失望地收拾盘子回厨房,就听见他在艰难地咽下了食物之后大叫:“妈,你是不是忘放盐了?”

这还是做的卖相不错的时候,更别提多少次把菜烧糊,把饼煎成炭,把水烧干了。三四年内,。我们家的锅换了好几个,因为我常常烧上水就忘了下一步要干的事,想着先看两眼书,水开了再说,结果看着看着就看过了……最可笑的一次是用高压锅煮栗子,栗子在高压锅里烧成了黑炭,满屋弥漫着焦糊味我才发现,这锅三天后才打开,里面已经全黑成了煤球。

还有奇怪的事情,有时候我照着菜谱鼓捣个新玩意也能成功,于是就想着下次再做,但是第二次再做的时候永远会出问题,不是烧糊了,就是没放佐料,令人非常挫败。于是,在儿子离家上大学之后,我就彻底不下厨了。

可是每每看书的时候看别人谈吃,都会有一些些不会做饭的遗憾。可是,做饭这种女人几乎与生俱来的本领,为什么就与我无缘呢?

直到昨天,我突然发现了为什么。

下厨,目的是为什么?如果仅仅为填饱肚子,自然会产生我这样的选手,下厨是逼不得已,只能亲手解决温饱问题,所以越快越好,做完了吃完了可以去干别的事情,身在此而心已远。而厨艺精湛者则不然,对他们来说,下厨本身就是一种乐趣,就是他们心心念念要去做的事情。当身在厨房,他们不是为了后面的什么目的,而是因为他们正在享受下厨这一刻的乐趣。正像王阳明的心学主张,当作时做,做完就不要再想,我们要身处当下,享受当下。而我正与之相反,永远在期盼着下一个,而忽略了当前。

扩而广之,自我反省,我发现自己真的是一个“急性子”,或者说这个说法并不严谨,自己真的是一个“生活在别处”的人。这个“别处”在很大程度上是指另一个时间点。当做饭时,我在想着要读书;在读书时,我在想着要做笔记;在做笔记时,我在想着把这本本子赶紧用完……始终急急的,好像有一条无形的鞭子在驱赶着我,赶赶赶,快快快,总是为了另一个目的在做当前的事情。这也许就是现代人所说的“浮躁”,我们无法静下心来享受这一时这一刻,而总惦记着其他,于是做什么都是浅尝辄止,做什么都心浮于事,这如何能感受到手头正做的事情的美?

昨日下厨,感慨良多,也许真的要改改自己这浮浮躁躁的脾气了,于是草成一章,以做纪念,在生命中剩下的时间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包括下厨),去感受生活的美。也许,下次儿子回来,我可以给他一份难忘的妈妈的味道?











儿子还在身边的时候,偶尔会觉得自己这妈当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下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