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活动中几个被忽视的关键因素和认识误区——读《教师效能训练》有感

缘起

据《现代汉语词典》释义,“效能”指的是事物所蕴藏的有利的作用。佐藤学教授在《课程与教师》一书中提出,教师职业具有三个特点:回归性、不确定性和无边界性。这三个特点简单地说,即教师无论如何想将教育中的问题抛出去,但问题终将像飞盘一样飞回来,回归到教师身上;教师的教学设计在某个课堂能够有效实施,不代表保证在另一个教师、另一个班级那里适用,铁打的学校流水的学生,教师面对的学生在不断变化,课程始终处于改革进行中,这一切不确定性给老师带来很大的压力;教师作为学生在学校的监护人,常常要事无巨细地解决各种问题,甚至学生离校后、休假中,很多问题依然也会找上门,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似乎没有一个明确的边界。以上三个特点导致教师工作事务繁杂、问题接踵而至、千头万绪,身心俱疲。因此,如何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提升教师效能变得十分具有现实意义,只有提升教师效能,才能让教师的工作事半功倍,轻松、快乐、身心愉悦地工作。

一、师生关系——有效教育教学活动的决定因素

李森教授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一书中指出,“有效教学”是指有效率、效果与效益的教学活动。我们常常认为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对于课程的实施具有决定作用,对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大加探讨,却可能忽视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师生关系的质量。

亲其师,信其道。作为一句古话,很好地阐释了师生关系对于教育教学效能的重要影响。《教师效能训练》作者同样认为有效的教学首先取决于师生关系的质量,这比老师教什么、怎么教、教给谁更具决定作用。教学活动是一个信息传递系统,知识和文化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师生之间发生连接。如果学生不信任老师,或者不喜欢老师,那么他就会拒绝教师的教,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由此可见,学生对于教师的态度、师生之间的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课程方案的态度,从而影响课程的实施。

那么怎样的师生关系是好的师生关系?书中指出,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具备几个条件:1.坦诚或透明,彼此能诚实相待;2.关怀,彼此都能感受到对方的重视;3.互相依赖(不是一方依赖另一方);4.独立性,允许每个人成长并发展其独特的创造力和个性;5.共同的满足感,一方需求的满足不以牺牲另一方为代价。学生能主动地、兴趣盎然地、愉快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课堂的有效教学时间更长,学生在课堂中得到长进,在教师的教育中得到成长和进步,这一定是良好师生关系导致的结果。

二、问题归属——教师的问题还是学生的问题?

在一节课中,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行为,在面对学生的行为之前,首先要弄清楚问题的归属,问题的不同归属,教师的角色和处理方式是不一样的。认清问题的归属,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若这些问题只是影响到学生自身,则是学生的问题。譬如学生对于完成作业感到困难,教师此时应该扮演聆听者和辅助者的角色,有效回应学生的诉求,而回应的关键在于教师与学生的谈话技巧。应避免使用命令、警告、说教、讲理、指责、嘲讽哪怕是赞扬和肯定的评价等不接纳的语言。而应使用接纳性的语言,真正地尊重学生,给予学生真诚的爱。因为只有爱才能让学生感到被教师接纳,教师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内心,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破解他话语中的弦外之音。这样,学生才能在心中内生出一种向上的生长力量,给予他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能量,最终促进他身心的成长。书中提到,帮助学生的具体的有效办法包括:消极聆听(沉默)、简短自然的应答、成功的谈话“敲门砖”以及积极聆听。

若这些问题对教师产生了诸如妨碍、破坏、伤害等具体与实质的影响,则属于教师的问题。譬如学生之间的谈话干扰到正常的教学,教师此时就应该扮演主动的信息传递者,直接清晰明确地告诉学生,他的行为影响到了自己,而不应使用迂回、过于含蓄、贬抑学生的信息传递方案,也不应使用命令、警告、说教、讲理、建议等解决方案式信息。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他的行为给老师造成了问题,他应该担负起应有的责任,但教师的话语中又不包含对学生的负面评价,这样学生愿意改变其行为的可能性很高,同时还不会损害师生关系。

当然还有一些行为,譬如学生安静地在角落里做数学题,既没有对老师造成问题,也没有给学生自己造成问题,此时师生关系是没有问题的,处于教学的有效时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顺利进行,教学效能得到有效保障。

总之,只解决成为“问题”的问题,不应试图去解决不是问题的问题;在解决问题之前,先弄明白问题是谁的,教师的问题和学生的问题需要教师使用不同的方法和立场去解决。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提升教学效能。

三、润物细无声——无处不在的环境影响

当我们聚焦于提升谈话技巧来提升教学效能的时候,其实教室环境对于提升教师效能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所谓环境育人,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文化育人。文化具有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化作用,还能影响师生的心情和心态。干净、整洁、有序的教学环境能带给学生平静的心态,也能让教师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体验,清爽的教室环境让教师心情愉悦。适当的精心布置过的班级文化,则让学生感受到美,得到艺术上的熏陶,志趣上得到陶冶,教师则能在上课间隙通过片刻的欣赏感受到放松和愉悦。

对于教学环境的布置,首先是做减法,去掉不必要的、多余的尤其是对教学产生妨碍作用、影响学生注意力的物品,达到简化环境、增加有效空间的目的。其次是布置环境,包括物品的收纳和摆放、规划教室的格局和交通、使用标签对物品进行归类和标识等。最后是文化设计,适当地布置有关文学、艺术、阅读、音乐等的区域,让教学空间充满设计感和人文艺术性。

当然,笔者认为教学空间的布置不应填充过多物品,不应让空间成为一个堆砌着各种凌乱物品的大杂烩,因为教育要培养的是学生丰富的内心,过多的饰物只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甚至让学生内心静不下心。简洁的环境反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

四、双赢法——让对方赢,就是让自己赢

发生在教室的冲突,指的是学生的行为影响到了教师的正常教学,而学生认为教师的管教影响到他享受自我权利。当教师和学生发生冲突时,最终的结果一定有三种:教师赢学生输,学生赢教师输,教师和学生双赢。显然,只要教师动用教师的教育权力,学生大几率会输掉这场冲突,但这种处理办法毫无意外地会损害到师生的关系,而且会抑制到学生的自我成长。如果教师一味忍让,屈服于学生的权力,学生轻易获得胜利,同样会带来不利的结果:教师的威信和形象受到损害,学生的错误行为得不到纠正,对于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似乎完美的解决方案只有让师生双赢了,但这个矛盾的结果如何发生,则需要智慧和技巧。

所谓双赢的目标,就是双方协力寻找到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冲突消失,不需要教师或者学生的任何一方输。显然,这一解决问题的办法需要双方的合作而不是竞争对抗。书中提到双赢法的三个必备条件:事先说明、积极聆听和理解接纳,并提出了具体步骤:确定问题→产生可能的解决办法→评估办法→确定办法→确定如何执行→评断成效。

五、悦纳他人,放过自己——不可解决的价值观冲突

对于教室内发生的冲突,有些冲突则是化解不了的,譬如师生之间的价值观冲突。教师看不惯学生的某些行为,可是这些行为并不触犯学校的规定,也没有对其他学生和教师产生具体与实质的影响,这些构不成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教师遇到这类问题,只能改变自己。

譬如涉及到学生的信仰、价值观、偏好、个人品味、生活方式、理想以及以及信念等,学生的某些行为可能会让老师感到厌烦、失望、震惊、担忧等负面情绪,但教师通常很难说出学生在这方面的行为对自己产生了什么具体而实质的影响。此时教师若动用权力用高压政策处理价值观冲突,则会招致学生的强烈反抗,对师生关系带来破坏性影响。若教师对学生的行为采取睁一眼闭一眼、忽略的态度,假装自己没看见,则会带给教师挫败感,觉得自己作为一个教师是个失败者。

书中提到的处理价值观冲突的办法是:成为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的有效顾问;更多地通过身教而不是言传;改变自我,让自己更灵活、更多耐心、更有爱心、更易接纳他人。借用西方一句名言,平静地接受你不能改变的,勇敢地改变你能改变的,并智慧地去辨明这两种。也许,这应该成为我们的人生哲学和努力方向。

结尾

《教师效能训练》一书既可以帮助教师重新审视和定位师生关系,还可以作为一门提升师生关系的训练课程,并作为一本日常训练的指导手册。当然,尽信书不如无书,书中提到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可能存在过于理想化的问题,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去反思和调整。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几个被忽视的关键因素和认识误区——读《教师效能训练》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