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日常教学的情调》9

在《当教师身处课堂之中》一文中,张老师说到学生语言贫乏的种种原因时,说“过去的我们无法挽回,但是现在,教师要有这样的意识——让语言非富,要有意识地让自己的每句话都说得复杂些,不要用一两个词说出,要添枝加叶,多用些词,并在课堂上尽量不用家常语言,多用书面语言。要让学生的语言变得丰富,我们老师的语言要先丰富起来,要在你的日常教学、日常谈话中给学生以影响,给学生以榜样”。看到这段话,我想起两件事。

第一件,是我曾经看过的一个演讲视频。演讲者姓甚名谁,我早忘了,但我记得很清楚的是他举的有关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要性的一个例子。他说,学过传统文化的人看到傍晚的天空下,江面上孤雁飞起那种景色时,他会感慨“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懂得传统文化的人看到则会激动地大喊:“唉,快看,野鸭子!野鸭子!”这就是懂传统文化与不懂传统文化的不同,品味的不同。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学生语言贫乏,说明什么?说明他们读书积累少,特别是美妙的语言。而丰富的语言一方面来自于读书积累,另一方面则来自于老师语言的丰富性。读书积累多的孩子积累了未必会适时运用,课堂听了老师丰富的语言,可能就渐渐把积累内化于心外化于表达了。而没多做读书积累的孩子,丰富美妙的语言可能就需要老师课堂上的不断呈现与刺激。这些从这么多年来的经历感受中可以见到。一个课堂上语言优美、妙语连珠的老师,其学生也往往会用丰富的语言来表达,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嘛。而陈琴老师对学生大量传统文化名篇的教学使得小学生写高考作文堪比高考生,也纯粹是老师领学生积累的结果。所以说,要想让孩子们语言丰富,要么老师会领学生积累,要么老师课堂语言丰富。而无论是积累还是语言丰富,都首先必是书面语言。所以我很赞同张文质老师这话。

第二件,是我们学校原先的校长曾说过的一句话:要让学生自己去学,你讲的再好,讲给学生听的知识也是有毒的!

这句话曾一度成了我们学校老师互相玩笑的一个梗,虽然我们都知道校长意在强调让我们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去自己学习,自己去发现,可是我们还是不太赞同完全把课堂放给学生,忽略老师的作用。

所以一段时间以后,我们都几乎忘了怎么教学,只知道把每个环节按照流程抛给学生,我们尽量少说话,尽量只起一个组织者的作用。所以一段时间以后,我们的学生敢说了,说来说去还是自己的语言圈子,缺乏提升,而且孩子们会说不会写,极度缺乏丰富的书面语言。

任何改革有利也有弊,我们的课堂改革有有利于学生的一面,但也有不利于他们的一面。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每个老师有每个老师的特点。有时一个老师带好一个班,或者搞好自己的教学,不在于补短板,而在于发挥长板的作用。所以,语言丰富的老师在自己的课堂上,其丰富的语言就是一种资源。

所以,我赞同语言丰富的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发挥好自己的长处,给学生做榜样,给他们以影响,而不要被自己不擅长的什么模式限制住。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日常教学的情调》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