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的日子 36

从昨天开始,我已经能感受到,酒与我之间的关系很难被分开了。

中国与西方在语言与文字的关系上是有很大区别的。中国文字优于语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文字只是一部分精英阶层才能认识和交流的媒介,而语言是通俗,文字超脱与语言之上,所以书面语更正式,更容易让人有板着脸的感觉,所以有了书法家。而西方语言仅仅只是表音,既不表形也不表意,所以文字与语言能做到同步,其实我更喜欢这样纯粹的语言,而不是非的把文字的谨慎与语言的放松相区隔,这也带来我喜欢想到哪儿说到哪儿、想到哪儿写到哪儿这样的随性与简单,如果什么都需要推敲与斟酌,那真的太累了。

就像昨晚,我们的品饮威士忌,六款酒,五款威士忌、一款白兰地。开始大家很认真地品评从低地到高地,从淡雅到浓郁,再到烟熏,最后到神奇的一款白兰地,放了20年的,酒标都已经发黄,晃动瓶子都能感受到沉淀物都可以飘起来的那种,但入口清淡随后清甜与干果味就荡漾开来了,随即香气戛然而止,尾韵几乎消失殆尽,有点像古墓被打开后,所有漂亮精美的颜色瞬间呈现又一瞬间完全飞去一样,美丽而短暂。

那你说这样的美,非得要用什么样的语言去描述与表达呢?专业的品酒词汇,还是直观的感受语言?如果这样的感受能用更文艺的语言表达出来,我情愿把专业的品酒词汇抛弃掉。

正如当年张贤亮那篇小说绿化树里描述的那个死面白馍馍的语言一样,这样的品酒语言是有带着着个人化色彩的魅力的。

六款喝完之后,就不再评价酒款本身了,每人喜欢哪款各自加酒,无需理由,也无需顾忌其他人对这款酒的感受,此时只是陶醉于自己手中的那款,每到此刻,才是每次品鉴小酒会最高潮之处,也是我最个人化的时刻,无论是此刻的心情还是身边初识或很熟悉的老朋友带给我的一些触动,这一切都有此时的酒发生了联系与记忆。

而此时,语言与酒,文字与品酒词汇,都不再变得有意义。

好啦,今晚聊到这儿,明天见,拜拜喽~

你可能感兴趣的:(喝酒的日子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