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教学“教相曲”

        今天领学生学吟诵《横波亭为青口帅赋》,学生跟录音听读诵的时候,葛羿翔突然问我:“老师,‘倚剑长歌一杯酒’这句,‘杯’的位置上不该是个仄声字吗?”我仔细一看,“剑、歌、杯”的平仄情况是“仄平平”,对啊,按照律诗的平仄规律,这句应该是“仄平仄”。我被他问得一懵。突然发现,葛羿翔这是把我前面讲给大家听的平仄规律听明白了,还判断实践上了!

尾联的“杯”应为仄声

        本来吟诵教材上“小贴士”的内容就不是非得要学生一下子弄明白,徐教授也说了,“小贴士”里的内容学生自读就行,教师也可以简单点拨,读不读得明白都没事,反正在不同年级的教材里会反复出现。学吟诵《遣悲怀三首(其二)》一诗的时候,“小贴士”里讲的是近体诗的平仄规律,估计学生看不懂,我就进行了简单的讲解。真没想到在这里他还真的运用上了。还没有等我说什么,早读的下课铃声就响了,我只能告诉学生说这里待会儿再说。

        回到办公室,我也琢磨这是怎么回事。突然想起一吟诵群里老师说的“拗救”,这是不是拗救呢?是的话“杯”前面位置的字就该是个仄声。我一看前面是个“一”,是入声字,入规仄,这样的话就应该解释得通了,但到底是不是呢?我却不敢确定。诗词格律的知识真的是太深奥了,不懂我不可以给学生乱说,有的时候学生的疑问也未必非得一下子解释清楚。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于是上语文课之前,我就葛羿翔提出的的问题给大家说:“前面我们讲的诗词的平仄规律只是一个基本的规律,有时还会有其他特殊情况,比如今天这首诗的第七句。”我又简单的说了一下我知道的“拗救”知识之后,接着告诉他们,“其实这里是不是‘拗救’我不敢确定,因为有关诗词的知识很深奥,从暑假开始学习到现在,我知道的也仅仅是一点皮毛,你们要是喜欢它,想弄个明白,就认真学习,以后可以专门学习这一方面的知识。”

        学生没有在这个地方再纠结,但是我却看到,认真学习的孩子很让人欣慰,也很可怕。孩子们的认真告诉我们,我们必须要更认真地对待每一堂课,每一次传授。

你可能感兴趣的:(吟诵教学“教相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