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尝试探讨+筑基第二十四课 个体心理咨询技能(一)复习

2021年12月16日  中原焦点团队  中27  庞爱国  第350天分享  本周第3次约练  总约练第302次  咨186、观80、来3、朋4、box约练11、案例分析18,总分享第352次分享

本周第三场  咨询师

先倾听、不做评判,看到难得,接纳、尊重、鼓励、重复、具体化,先听后陪,听他想聊的,听到他在乎的,顺势而为,好奇的聊聊


筑基第二十四课  个体心理咨询技能(一)复习

一、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又称为行为治疗,是基于现代行为科学的一种非常通用的心理治疗方法,是根据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和心理学试验方法确立的原则,对个体反复训练,以达到矫正适应不良行为的目的。

有认知行为疗法和求助者中心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就是认知跟行为的结合,还有,人本主义的求助者中心疗法。

行为疗法:比较常见的阳性强化法、系统脱敏法、冲击疗法、厌恶疗法、模仿法、生物反馈法、放松训练。生物反馈法离我们相对比较远,生活中不怎么能用得到。

其余几个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去借鉴,它跟生活可能更多相连的。咨询的时候,有时候也可以用。行为疗法跟焦点解决有相似的地方,但是在主导上是不一样的,行为疗法是以咨询师为主导的,咨询师来训练来访者,因为行为疗法是以训练动物起家的,它主要最开始的研究就是训练各种动物,训练老鼠、狗等。

行为主义最开始研究的很多都是动物猫、狗、老鼠、马这些。由动物再推论到人得出来的结论,这是行为主义的,而行为疗法就是行为主义的疗法。 行为主义的疗法就是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又称行为治疗,是根据行为主义的一些原理提出来的一系列的疗法,在行为主义的理论基础上提出来的,既然叫行为疗法,主要是训练行为、矫正行为,用到不良行为、行为障碍上的这些是比较多的。不同的学派,从最开始的时候,他其实就有自己比较特定的或者说最擅长应用的领域,行为疗法基本上就是应用到行为这一块,行为出状况的,给他进行训练,包括在实际生活中,尤其是小孩子的各种行为,其实都可以借鉴行为主义的或者行为疗法一系列的东西,然后去用,有时候效果还是挺不错的。

各学派其实都在融合,比如说可以用人本的态度,加上行为疗法的技术。并不是说每个学派都是分开的割裂的,很多学派都是可以统一的综合的。最终在于应用的这个人,在于应用者,在于你本人完善的是否足够好,你的状态是否足够稳定,接纳度是否高,是否能相对比较欣赏理解,能给对方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稳固的咨询关系或者那样的氛围,最终其实是在这些。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的学派不同的技术,这样视野会更广阔。

(一)行为疗法的起源

行为主义:说行为疗法的起源,要先了解行为主义,行为疗法是行为主义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代表人物:像斯金纳,班杜拉、华生分别代表行为主义的三大理论基础。还有沃尔普,他提出来的系统脱敏。行为疗法主要是训练行为,然后让行为可以控制、可以测量、可以掌控,最终让他的行为逐渐的发生变化。焦点解决里边有评量问句,行为疗法里边也有打分,将行为进行量化,量化成一小段一小段,然后逐步的去实现他想要的行为,很多东西是相通的。

(三)行为治疗的基本原理

理论来源:三大理论基础。华生,斯金纳、班杜拉,都是行为主义的,他们三个分别对应一个理论基础,华生是经典条件反射,斯金纳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班杜拉是社会学习论。

行为主义共同的特点是认为环境决定人,人是受环境决定的,有很大的道理,但好像有点太绝对。因为它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我们确实会受环境影响很大。反正只要是行为主义这一块的,都会认为环境对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环境确实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们在什么环境下就会容易变成什么样的人。所以我们作为家长,可能就需要努力的去给孩子提供比较适合于他成长的环境。

好多孩子比较像自己的父母,其实像的是啥?除了个性遗传那一块,另外就是他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他会习得父辈的言行,会非常非常的像,特别的像,到最后他结婚的时候,他可能找的也会跟他的父辈很像,有的男士可能最后找老婆的时候,就会比着妈妈找,就很像妈妈个性特点,包括他的方式,包括有时候甚至长相都会很像。女孩往往找到就很像他的父亲,哪怕父亲比如说是个酒鬼,她可能也会找个酒鬼,或者她坚决不找酒鬼,找一个滴酒不沾的人,但是最后相处下来,她很可能会把他再培养成酒鬼,很有意思,这就是说会受环境的影响。

但这些理论可能在家庭治疗里边,包括精神分析里边,他们有自己的解释,每个学派都有每个学派自己的解释,不同学派的看法是不一样的。行为主义认为这都是环境的影响。

我们在做咨询的时候,给来访者提供的那样的一个氛围,接纳的稳定的稳固的,被足够的欣赏理解这样的一个氛围里面,他就会发生变化,这也是环境,在生活中他是没有这样的环境的。但在咨询室里边就有了这样的环境,有了这样的环境就会有变化,所以我们很多时候不要慌着怎么样去能给来访者提供更快的帮助。因为你越想更快,反而可能越帮不了他。我们能给他提供这样的一个环境。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与氛围下,就像适合于种子发芽生长的一个土壤,他慢慢的就开始发芽了。首先那个坚硬的壳儿,开始被种子从内部给顶破,然后就开始长出来,然后就长得越来越大,只要这个环境合适,它只是个时间的问题。

我们很多时候提供的就是这样的一个环境。这都是学派相通的地方。精神分析就是提供那样的一个环境,行为主义非常强调这个环境,人本主义强调的是每个人有自我成长的能力,然后每个人都希望自我实现。焦点解决是给他提供的往往也是一个氛围。也是环境,各个学派很多东西是相通的,我们不要去割裂,不要感觉这个学派非常好,那个学派不好之类的,每个学派都有每个学派的道理。关键是你一定要有一个深耕的学派,其他的有所涉猎,进行大量实操练习,并且在你做完个案之后有指导,然后这样慢慢就成长起来了。

1、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代表人物华生,对狗的训练的巴甫洛夫。华生、巴甫洛夫就是经典条件反射。

2、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箱就是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造了一个箱子,一般来说认为斯金纳是在桑代克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个研究。所以一般来说是桑代克、斯金纳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基础的提出者或者建设者。

3、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区别:它俩都是条件反射,经典是人为训练的,我们有意识的去训练它哪一块儿,它做到了,我们就会给它什么。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自已摸索出来的行为。

操作性条件反射更多用的就是强化的原理。他是自己摸索得来的一个结果,一个这样的行为他发现这样做有好处,然后他就这样去做,他如果发现做什么没有好处,反而得到的是害处是坏处。然后他可能就不做了,人都是趋利避害的,所以很多孩子我们都知道要给予奖励,关键要怎么给予奖励。阳性强化法,用的就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理论提出来的。

4、社会学习论,是班杜拉提出来的,模仿,家长要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教育的极致是行为的影响等等,这些都是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他就认为我们每个人都不断的向社会去学习,向周围的他人去学习。尤其是向父母、重要他人去学习,我们会看他们怎么做的,潜移默化的受到他们的影响。这就是社会学习理论,这是行为主义的三个理论基础,现在在教学中很多应用的都是行为治疗的这些,行为主义的理论基础,主要比如说操作性条件反射,还有社会学习论,这都是在我们的教学中用的比较多的。现在很多孩子上学,在中小学里边,包括幼儿园里面很多都在用这些。

5、条件作用的过程:强化、消退和泛化,

强化,焦点解决也强调强化这个词语,关注什么就会得到什么,这就是强化,你关注的同时就是在强化,越关注这一块就容易越多,跟行为主义理念是一样的。你想要哪一块你就强化哪一块。不管你是吵他,还是表扬他,不管你是惩罚他还是在奖励他,往往都有可能在强化,有可能会导致他这一块变多,所以我们在面对孩子的一些行为的时候,我们可能就需要格外的注意,我们是否在不小心间强化了他的不当行为,导致他的这个行为变多了。我们有时候可能没这个意识。比如说孩子出现一些状况之后,我们就会不断的给他讲道理,一遍又一遍的给他讲,发现他还是会这样做。因为其实有可能在你讲道理的过程中,在你不断说的过程中就被强化了。他本来这一块可能是无意中出现的,你不用管他,可能过一段他就好了。但是你在不断说的过程中,就等于跟他的问题进行了对抗,他的问题开始在他的身上留了下来。本来没啥,本来人家只是偶然的来到了孩子的身上。但是因为你眼尖,你看的贼准,你反应非常的强烈,结果这个问题他就生气了,他一生气他就不走了。行,你这么烦我是吧,那我就在孩子身上,我就住下来了,我就不走了。我看你能把我怎么着。他就开始跟孩子联手,有时候把家长气个半死,这就是强化,那怎么办?如果你说我不喜欢他这个行为怎么办?不喜欢的话,我们可以用消退。

消退:对不好的行为忽略,假装没有看见,不去关注,绕过去。消退不是消失。你就当没看见,你不知道咋回应,或者你不知道咋去帮他,不知道咋解决,怎么办,就当没看见。比如你身边有的人可能很唠叨,当他跟你唠叨的时候,你就忙别的你就不吭了。当他跟你说你想听的,你就很感兴趣的去听。当他跟你说你不感兴趣的,或者他的不当行为,你不予理睬的时候,不关注的时候,其实就是在用消退。

当孩子去做什么的时候,或者有些不当行为的时候,我们可以提醒,但是不要过多提醒,你就当没看见,接纳他的同时,就开始能起到消退的一个效果。但很多时候很难,我们看见孩子那些情况,各种小毛病小问题,我们忍不住总想去纠正,总想去提醒。

我们在做咨询的时候也是如此,不是说来访者所有的情况我们都要关注,我们只关注与主题相关的就好,与主题相关的一些行为,如果他不提,我们也不一定必须要说,这样就可以达到一种消退的作用。我们有时候会担心,那我不说他能不能好啊,你看我说他还不好了,我嘴皮子都磨破了,他都不改,我不说他能改吗?你嘴皮子磨破了,他不改,是因为他在不断的被强化,他就记住了这个行为,我们越给他说你不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他越记住了,你说的这个不要怎么样这个那个行为,结果这样的行为他就会越来越多,就会被强化下来。

其实就是因为被过度强化了,消退就好了,不用管他,他过一段时间就好了。这个我们在生活中可以更多的去应用,就是对不好的行为不予理睬,就是消退。因为你越强化可能就会越多,但有的你该说还是要说。比如老公酗酒,你说我不说他不行,你该说还是可以说,但是别过度的说让人家心里更烦,更烦的结果就是更想喝酒。因为在家找不到温暖,在家里天天被嫌弃,天天被怼被埋怨被说,那情绪不好,他可能就会恶性循环又去喝酒,反正又回到我们一直在讲的,我们要完善好自己,然后我们才能更好的接纳他人。一个人对自己不接纳是很难接纳他人的。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专业助人者,你自己有很多情绪的钩子很多的状况,在实际中帮他人的时候,是不是就会遇到状况,因为你自身有这些东西,你做到接纳就很难,做到消退也很难。在来访者不断的跟你讲他各种情况的时候,因为有时候你就听不下去了,你就会开始很想去帮他。你开始用力过猛,我们说不要比来访者更着急,不要比来访者更努力,不要比来访者更聪明,不要比来访者更智慧。到时候你肯定显得比他能,你的东西就出来了,没有处理好。处理好了后,他说,他不断的说,没有关系,说着说着慢慢他就不说了,他就好了。这个精神分析里边自由联想,不管来访者说什么,咨询师几乎都没有太多的回应。因为咨询师的回应可能就会干扰来访者,就会让来访者从他的那个状态里边出来。他就会被打扰,这些很多都是通的。

泛化,行为主义比较强调泛化。还有一个词叫分化。泛化,分化都什么意思?泛化,比如说小孩在很小的时候,半岁之前他不认生,他可能见了谁,基本上对他笑,他都让抱。这个时候他会把周围对他笑的人都当成是妈妈,这其实就是泛化,到后来认生了,就是分化,能分清谁是他的主要抚养者,他就能分清了。

最开始对某一个人有反应,某一个状况有反应,到最后相关的都有反应,这就是泛化。在咨询中,其实经常会碰到泛化的情况,我们好多人可能在说话的时候都会比较夸张。我对所有的东西都不感兴趣了,我感觉我啥都干不成,我感觉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这就是泛化。当他泛化的时候,我们怎么去帮他呢?用具体化就好了。具体化是应对泛化的一个良药,在他泛化去说东西的时候,说那个糟糕的状况的时候,我们用具体化。但是前提是你要能接得住,云手,不管他讲什么,你要能接得住,你不要试图去纠正他,试图去改变他。你要先接纳得了,然后任由他来说,他的情绪出得来,道理才能进得去。这个时候不要认为他说的对还是不对,坚信他有他的道理。 然后再慢慢的去具体化。请他举个例子,你说所有人都讨厌你,你能说的多一些吗?比如说哪些人讨厌你,他在讲的过程中,他可能就会发现没有几个人讨厌他。他认为所有人都讨厌他,他自己以为的,那是他的泛化,那么在讲的过程中,他就发现,原来其实就那么一两个人跟我关系不太好,并且以前还是不错的。他就发现事情没有他以为的那么严重,他的状况就会有改善,就会有帮助。我们在生活中说话的时候,是很容易用泛化的方式去说话的。所谓泛化的方式就是一种夸大的方式去说话。我们会极端化,一说都是你对我一点都不好,给老公说话就是,你从来都没有爱过我,给孩子说话就是,你压根都没有好好学习过,你天天就知道玩手机,这都有点泛化的味道,给他扩大了,这就是泛化。当一个事情泛化之后,我们要具体化,还要找到例外。找到中间的例外,就是焦点解决里边的例外成功经验,找到之后就可以攻破他的泛化,让他那个例外扩大。白的多了,黑的就会减少,这些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当我们学到这个程度会发现很多学派都是融合的。

最终反复在强调的是你自己,我们最终是两个人,做咨询的时候是两个人,两个人新的链接,一个是你这个人完善的如何,另外一个就是你是否在完全的关注他这个人。还是你又跑到事上去了,你就忘掉要关注他这个人,然后你再多的技术,你再好的咨询思路,你通通都用不上。 因为你没有关注他这个人。我们在生活中面对孩子的时候也是如此。我们有时候就感觉,我用学的东西用到他身上怎么不好用呢?我想赞美孩子,结果孩子立马怎么就很反感呢?因为你没有关注他这个人。最后回到根上,就是两个人的事。你这个人完善的怎么样?包括你是否在关注他这个人,这是两个人的事儿,不是其他更多的东西,我们要回到根上去看,要不然我们学东西,学完之后我们就容易这一片段那一片段,你是片段化的思维,你回到根上去,最终是你们两个人的链接关系,是否走到对方心里去,是这些东西。你看在实际生活中有的时候,有的爸爸妈妈可能完全不懂心理学,甚至完全都没有什么学问,可能小学没有毕业,在农村有的是小学没有毕业,但是跟孩子相处的一样很好。有的大学教授,可能有的甚至心理学的教授,他跟孩子相处的水火不容,为啥?怎么回事?人呀,因为人这一块,比如没有很好的关注到孩子这个人,他自身这个人也没有很好的完善,然后他们的关系就水火不容,所以我们回到根上去,并不是说我们需要多少理论多少技术,我们就感觉很牛,我们很厉害,我们很有经验,我们很有资历。我们学多少年心理学了?不是的,不在这些。

分化就是能区分开,学得越久,我们越能很好的去分化。遇到事的时候能就事论事,不会让我们的情绪变得更糟糕。不会因为某一个人就认为所有的都怎么样了。不会因为某一个事而认为所有的都怎么样了,这就是开始能分化了。

华生认为,不管是正常或者病态的行为,适应性或者非适应性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其实就是训练而获得的,反正他就认为一切皆可训练,不管什么样的行为。华生对于广告影响是很深的。有的人就把他称为是广告的鼻祖。

华生的理论,教育万能论,这个我们可能好多人都听过,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在我自己设定的特殊环境中养育他们,那么我愿意担保,可以随意挑选其中一个婴儿,把他训练成为我选定的任何一个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小偷,反正不管他是什么,这就是环境决定论,就这个意思。教育万能论,环境决定论,人在什么环境下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他的道理,但是有点太过了,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略了遗传,人的遗传是非常强大的。我们基本上有了孩子之后会知道遗传到底有多强大。

华生他就否定了先天的遗传,也否定了人后天的努力,他只重视了环境。其实这三块儿都很重要,先天的遗传,后天的努力,再加上环境的影响,这样可能就会更全面。所以如果你本身就不是那么优秀,那么你的孩子可能就会遗传你这一块。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一些理论。强化,消退,正强化、负强化,惩罚也有两种惩罚,一种正惩罚,一种负惩罚。正强化,给他一个想要的使行为增加,这就是正向的强化。我们鼓励孩子去做某一件事情,然后做完之后我们给予他一个奖励,奖励他一个拥抱,然后给他买个玩具,给他买一个他想要的东西,这就是正强化,阳性强化法里边用的都是正强化或者消退。阳性强化法里边是没有负强化,没有惩罚的。负强化,比如说将功赎罪,这就是一个负强化。如果你表现好的话,那么我对你的惩罚就不惩罚了,这就是一个负强化,撤掉一个他不想要的使行为增加,如果你能做到的话,我就帮你把你不想要的这个东西给你撤掉,这就是负强化。在生活中要更多的用正强化,正强化要多一些,还有惩罚,你说惩罚行不行?行为主义是比较强调的,对于惩罚,有时候是可以给他去惩罚的。焦点解决,基本上没有提到这些东西。但是在教育中惩罚这一块,我个人观点还是要有的。只不过你惩罚的时候,最好是给他事先说清楚这些东西,他知道为啥要惩罚,最好是商量好的规则。同时我们在惩罚他的时候不带有我们很强的攻击,不把我们很多的情绪卷入其中。这又回到我们前面说的成长好自己,不然的话你很容易把自己卷入进去了。你就会带着你很强的情绪去做惩罚。

这样的惩罚肯定是要不得的,但是比较合适的惩罚还是必须的。因为如果孩子只有赞美只有欣赏的话,这个孩子他可能会很脆弱。现在很多孩子都是比较脆弱的,因为天天被夸,到哪可能都会被夸。也有不夸的呀,不夸的可能他就受不了,或者一下太过激了,他可能就受不了,他就会退缩,他就会退回退化退行,用精神分析的词语来说,就是退行,他就会退行,然后缩回到家里去。如果家里又容不下他,他就缩到自己的卧室里去,不出门,打游戏,彻夜颠倒,他可能这样的一种情况。虽然说家是温暖的港湾之类的,但是家长也不是天生完善的很好,天生就懂这些。结果可能会有很多应激的过激的东西出来,那一段时间是最难熬的阶段,整个家庭状况都很糟糕,双方都精疲力尽。直到后来可能家长慢慢的开始能接受一些,然后关系开始有所缓和,现状开始有所改变,一点一点的在破而后立,重新好起来。在这个阶段真的都是非常非常难。

两种惩罚,一个是给他不想要的,一个是撤掉他想要的。对不好的行为不予理睬,或者采取陌生的态度,就不管他,他可能过一会儿也就没劲了。然后可能他这个行为慢慢的也没有了。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因为你可能较不过他。多用强化和消退。如果用惩罚,提前明确规则。

两种反射的区别,经典条件反射是人为训练的,所以当事人处于一种被动的位置。操作性条件反射是他主动摸索的,摸索之后会得到奖励,所以他是主动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倾听+尝试探讨+筑基第二十四课 个体心理咨询技能(一)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