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人才是该流动还是该坚守?

1.

作为乡村教师,人才是该流动还是该坚守?

这是在我亲爱的组织——为中国而教,今年于北京举办的基层任教青年教师论坛上咱们TFC的小伙伴们第一次向论坛老师们提出的问题。说实话,这也是困扰我心中很久的问题。

2.

不可否认,从九十年代的中师到现在的免费师范生,几十年间教育改革过程中实施的政策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输送到乡村一线任教,“乡村教育”这一听就让人容易有“落后”“贫穷”“教育质量差”等标签联想入脑的一个代名词,是千千万万个乡村教师,一代又一代人悉心经营的终生事业。正是这些让我由心底敬佩的老师们撑起了这几十年间的乡村教育,让一部分寒门学子得以有机会走出大山。

我成长于乡村,从在这读书到如今于乡村任教,我听过许多老一辈乡村教师的故事。我的启蒙老师一生坚守在村小,现有的很多老老师也都打算余生如此这般地服务于他们所热爱的那片土地。而祖国广袤的土地上,像这样把自己一生奉献于乡村的教师更比比皆是。他们的坚守确实获得了很多敬佩与赞扬,毕竟一辈子扎根农村,陪伴着一届又一届乡村孩子的成长,这样的勇气不是人人都有的。

于是乎,久而久之,人们似乎把这样一批批年轻优秀的教师熬成老态龙钟的乡村教育现象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习惯,衍生出了乡村教育中值得推崇的一种精神——奉献精神。这是新世纪的人们在传承旧观念的时候把乡村教师推上道德制高点的巨有利武器。

可是作为年轻的一代人,在瞬息变幻的21世纪,我们在受高等教育过程中培养的思辨精神让很多同龄人不约而同地从另一视角看到了不一样的乡村教育——个体的牺牲。

没错,我看到更多的是乡村教师们个人的牺牲。那些因为舍不得那片土地、舍不得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而留下来的乡村教师们,在滋养乡村教育的同时他们往往失去了一些更好的自我发展的机会。我曾听到许多老师说:“当年没当老师的(或离开乡村教育的)同学们,现在都过得比我好。”他们不会常把这话挂在嘴边,只会在某些时刻和亲密的人闲聊才会说出这些让自己内心黯然的话。

教师也是普通人,乡村教师更是最平凡的普通人。如果你现在还说这是在攀比吗?要讲究奉献精神吗?我想说,你先来乡村教个十年书再说这种话好吗?

讲真,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我是很难过的,很多时候会为我身边这样优秀的老师们感到不值。我之所以看到更多的是个体的牺牲,是因为我认为社会以及ZF对乡村教师的关注和老师们所做出的奉献价值是不对等的。我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讲究对每个孩子要“关注到位”,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心理,再来因材施教。而谁又来关注教师的权益地位和生活需要呢?

一些老老师跟我聊起过他们下乡当教师的一些“趣事”:年轻的他们当年因为工资太低,发不下工资,全校老师罢工上访;他们那个年代还曾因为教师太多有过裁员,一段时期内有很多老师离职。

几十年过去了,历史惊人的相似,“讨薪”和“离职”的现象不但没消失反而愈发严重,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两种结果,这应该都是值得重视的。为什么乡村下去了那么多人才,乡村教育却还无法振兴?这真的不是我们应该静下来好好思考的问题吗?

图片发自App

3.

回到一开始的提问,我记得在免师论坛上21世纪教育研究院王雄老师的大意是这么回答的:我知道一个故事,某公司发展迅速,前景非常好,可是让他们人事疑惑的是,近些年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不断离职,更换率极高,这种现象是好是坏呢?在讨论过程中有人说道,公司优秀人才的更换,就好像是人体血管的血液流动,人才只有流动起来了,才能让人居安思危,让整个公司更有活力。我认为,人才的流动是好的。

另外还有一个很有趣的回答,来自于本次获得“新生代教师奖”的周老师,他是现任的一名乡村教师。周老师的大意是说:乡村的人才当然是应该流动的,只有流动,乡村教师才能在不同的地方有所见闻和成长,几十年如一日地待在一个山旮旯里会让人失去活力。而我们乡村学校,其实更应该大大方方地送优秀的老师走,然后把自己的乡村学校打造得更好,靠实力再大大方方地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来。

当时,包括大学校长和李老师等,其实对这一提问都是持肯定态度的。这和我们很大一批年轻乡村教师的想法如出一辙。

就我个人而言,我认同人才是应该流动的这一观点。我认为主要益处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乡村人才的流动于乡村学校的发展是有利的。一个学校如果只是同一批人在那守着,不出十年,整个学校基本会陷入懈怠。教师们对习以为常的校园生活不再充满激情,在成家以后基本都会把重心转移到家庭上去。如果教师间有流动,新环境势必会产生新的思想碰撞和些许压力,时刻提醒着自己不忘初心,本就优秀的教师们或许还会再努力一把做出更多于学校发展有利的成就。

第二,人才的流动于个人的终生发展是有帮助的。作为社会公民的一份子,每个人都有追求更好生活的权利,允许乡村教师去往自己想去的地方,满足其为家庭或生活的需求,这是比较人性化的工作体制。其实大多教师们的要求并不高,能和家人生活在一起,有基本保障,生活便利,便足矣。

第三,人才流动可以让教师进行二次学习成长,提高整体水平。在一所学校故步自封,闭门造车,其实对做教育的人来说是一个极大的禁忌。做教育的人最应该接受新鲜的东西,保持自己的不断学习和成长,才能针对学生所需教授他们面对未来社会所需要的能力和知识。而往往,我们坚守在某处的乡村教师是没有见识“不一样”的机会的。就拿我来说,在学校两年,我没有参与一次专业对口的学习培训,没有参加过任何教学比武。我现在还年轻,可能啃啃大学旧知识还能勉强应付现在的教学,再过几年还是处于这种“零成长”的状态,我将成为一个落后迂腐的乡村教师,远不知外面世界的教育在发生什么变化。

4.

人才的流动并不意味着这些优秀的教师们都不从教了,只是换个地方做教育,说不准过些年成长得更好又回家乡了呢。

可是往往现在很多地方的高层领导们都很慌,他们害怕现有的老师去了别的地方,学校就无法进行正常教学了,因为乡村“招不到老师”。所以,某些地方想方设法把现有的老师滞留在乡村。

我其实很想说,只要一个地方够好,慌什么呢?招不到老师,吸引不来人才,只能说明对乡村教师的需求不够了解,满足不了一个平凡人对工作的期待。从根本解决问题,让优秀的人,甚至领导们的孩子们都愿意来乡村从教了,那么问题不就解决了么。

我个人其实很反感那些至今还在推崇在乡村教书要“安于清贫、乐于奉献”的言辞,往往说这些话的人最受不得贫穷,最做不了奉献。当你生活中真真实实经历过住院没钱、买东西得偷偷看标价的时候,你会发现一个普通公民这样的日子过得有多糟心。任何一个挂在人头上的光辉和头衔都抵不住一次生活现实的耳光。当一个教师落入如此困境的时候,你认为他还有精力用心做教育吗?



可能说到这,反对派们又要来我的文章底下留言说我不道德了吧。如果没有当年乡村教师们的坚守,我哪能接受这么多教育。那么文章末尾我必须说明:第一,欢迎大家对这个问题进行不同意见的讨论,但请避开人身攻击,不同观点的发表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第二,我支持新世纪乡村教师中人才的流动,并不是要所有人都不坚守,不论哪种结果其实都是个人的人生选择,任何一个人无权诟病。想留就留,想走就走,应该是所有行业从业人员的基本选择权,谁都不要站在道德制高点来指责谁。第三,教师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职业,请不要再把老师们的职业作用捧上神坛再踩进地狱,别忘了,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我们的作用仅占三分之一。即便有不满意见,也请言语中留点口德,别再让某些酸溜溜的话成为一些教师们寒心的最后一道重击。

你可能感兴趣的:(乡村教师|人才是该流动还是该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