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语文教师专业发展道路的必读书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什么?“教学大纲”何时变成了“课程标准”?语文教材里的选文有哪些类型?……虽然当了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师,但我也不得不承认,这是我之前从没有深入思考过的问题。

初读王荣生博士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思想上有惰性,理解上也有难度,再细读才渐渐品味出点什么,又回想起江苏师大的周进老师当初殷殷的嘱托:大家回去以后一定要读学术类的书,一次读不懂没关系,每天读一点,带着消化,慢慢就通透了。良师言犹在耳,读书果然是有收获的事情。

王荣生博士是我在江苏师大读研时步进老师的导师。步进老师的课旁征博引,妙趣横生,枯燥的语文教学论被他演绎得通俗易懂。步进老师以自己的导师王荣生博士为荣。同样的,作为江苏师大硕士生导师组的领头人魏本亚教授对王荣生博士也推崇有加。《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一书就是魏本亚教授率先推荐给我们的。魏本亚教授提供了系列书单要求语文教育方向的研究生必读,其中一本就是王荣生博士的博士论文《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全书共9章。

第一章导言:语文科课程论。

王荣生博士认为,由于缺少可依赖的归属参照系,渐渐地也就消磨掉了语文教育研究的框架意识。所以他尝试构建框架,分纵横两道归属参照系。区别了语文教育研究的五种性质七个层面,五种性质为事实性质的研究、价值性质的研究、规范性质的研究、以及多元视野和学派立场的研究。七个层面为:人—语文活动层面、人—语文学习层面、语文科层面、语文课程具体形态层面、语文教材具体形态层面、语文教学具体形态层面以及语文教育评价层面。

语文科课程论归属参照系的构建,让我明确了语文科课程论的研究性质,对象任务等等。促使我从理论的高度重新审视我的语文教学。之前的教学只是就文论文,按照教参上课,不知其所以然。语文科课程论所关注的“是怎么回事”类型的问题,所面对的是各种语文课程的学派理论以及课程实践中隐含的理论,在概念重构、分析框架清理的过程中对其加以阐释或揭示。语文科课程论是对我们日常教学工作的指导,是论证成立的理论,作为一种导向影响着学派理论及其下位层面的工作。站在理论的高度回头再看日常的语文教学,感觉如拨云见日一般。王荣生博士认为:在语文科课程论中,“理论”更具有学理的品格,构建理论本身就是目的。

反反复复阅读第一章的内容,有利于我们熟知语文科的概念,明确我们所做的事情“是什么”。

第二章:破解语文科的“性质”难题。

文章认为“语文科的性质”是长期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它一直卡着我国语文教育研究的脖子,很大程度上也导致了语文科课程与教学实践的无所适从。正如当初在江苏师大时,教授们教我们写论文要深入国内外相关文章一样,本书是在占有了大量的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分析研究。这一章分析了“语文科性质”之所以成为难题的缘由,追溯“语文科性质”在我国百年语文教育研究中的演化过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国家课程文件中,第一次明确写出语文“课程性质”,是建筑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基础上,要转向语文课程具体形态的实证方案研制。

语文课程的“性质”问题,或者说叫语文课程的取向问题,历史上一直以曲折的方式进行着。比如“文言”与“白话”、“文”与“道”、“工具性”与“思想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等,这一章都给出了细致的解说。从工作至今,教材换了三回,每次都说是语文课程改革,读了本章,终于能厘清语文课程取向的变革史,并希望能更理性的看待课程变革。

第三章:语文课程目标分析框架的破与力

在“性质”的纷争中,“思想性”、“工具性”等等,转化为语文科及其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认识和分析框架。

还记得曾经参加过主要内容是关于语文课程标准的考试。还记得其中有一句话: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概念不甚了了。文章指出“思想性”与“人文性”对峙,是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认识和分析框架,文章认为这一袭用框架有较大的局限性。论文介绍了语文教育界突破该框架的努力,进而提出了“层叠蕴涵分析框架”。

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层叠蕴含分析框架。将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抽象出显层面和潜层面,通过潜层面观照、分析显层面,在相互关联中分别从“教育政策”、“文化意识”、“课程取向”、“知识状况”这四个角度去具体把握课程标准所陈述的目标。

“层叠蕴涵”,即由同一级别的平摊分割两级模式,改为两个级别的层叠蕴涵模式。也就是说,将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某一目标,看成是由两个级别构成的,其中蕴涵着多种成分。第一个级别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潜层面,包括教育政策、文化意识、课程取向、知识状况等四个方面。第二级别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中的显层面,包括态度(知识)和技能(知识)。将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选文学习目标适当分离,并以双向箭头表明两者的相互制约关系。

习惯了照本宣科,认真阅读本章内容,似乎对教材为什么如此编排终于有点明白了。为什么选这些课文,这些课文如何编排,是为了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文目标是为了教学目标。

第四章:层叠蕴涵分析框架的运行:课程取向。


本章界说了“课程取向”的含义,还评述了美、法、德、日等国的语文科课程总取向,并对我国语文教育研究对总体上的纷争及其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课程取向在语文科还表现为语文课程中的听、说、读、写取向,不同的取向运用着有所区别的能力,也需要有所区别的知识、技能、策略、态度。

回想去我们自己学生时代的语文课,老师一篇一篇课文的分析题目作者,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课后习题题题对答案,老师还不忘缀上一句:“答案我都告诉你们了,考到不会可不怨我!都给我记下来!”那时候我们的课程取向是什么?得到鱼但并不清楚如何“渔”,被动的记答案能培养语文能力吗?读本章内容再回首往事,真是不甚感慨,美好的语文当初学来为何味同嚼蜡?

第五章:层叠蕴涵分析框架的运行:文化意识。

论文将“文化意识”界定为与听、说、读、写这四项技能都有不可分割联系的“第五个维面”。蕴含层叠分析框架就是从“第五个维面”来认识、分析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

阅读本章,会在不知不觉中联系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所内涵的中华传统文化,也促使我们正视自己是如何以现存的认知模式来解释外来知识的问题。促使我们更关注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以及实施中的文化意识冲突问题。本章还考察了“整体感知”、“对话理论”和与之相连的“感受性阅读”问题。

课上教师讲的太多,学生少有自主阅读机会和权利,几乎没有自由阐释、自主评价的机会和权利,现在的语文课堂还是通病。因此,维护学生的“倾听”权和“言说”权,就尤为重要。这也真是我本人需要反省的地方,课上常常自己讲的欢,不知不觉下课了还觉得意犹未尽,却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忽视了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

第六章:层叠蕴涵分析框架的运行:知识状况。

本章侧重于“潜层面”中的知识状况,以展示层叠蕴涵分析框架的解释力。语文科课程论的范畴,对语文知识状况的关注,是与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达成关联着的。

学习的目的是获取知识,相关的诸多学科能不能提供足够的语文知识?正如论文所述:合宜的能力要有适当的知识来建构。时下的“选文集锦”式的语文教材,很大程度上是没有过严格课程论意义的语文课程。承载语文课程内容的语文教材该有怎样的面目?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又该怎样来使用教材完成一名专业教师的使命?

第七章:语文教材的两个理论问题。

本章对“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这几个相混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和界定。明确了语文教材内容“用什么去教”的含义,并对语文教材提出了课程内容,教材化,教材内容教学化的责任要求。

本章观点认为,只对着一本语文教材,侈谈“科学体系”是荒唐的。以前从未思考过此类问题,对着教材,就是文章所谓的一堆选文,寻章逐句的教下去,顿觉汗颜。那么“用什么去教?”

第八章:语文教材的选文类型鉴别。

王荣生博士分析认为,我国的语文教材向来以“文选型”为主流、为正宗,语文政策的研究,很大程度上便落实为“选文”问题的讨论。为此,根据对中外语文教材的比较和研究,王荣生博士将语文教材里的选文,大致鉴别出四种类型,即“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不同类型的选文有不同的功能和功能发挥方式,在语文教材编撰和语文教学中需要不同的对待。

将语文教材中的选文鉴别出“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四种类型,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意义。

初中学段三个年级六册书,每篇选文的作用是什么?论文给出了被广为采纳的说法,意思一目了然。这四种类型树立了选文的基本准则,有效的调节语文教育研究中关于选文等问题的种种争执,有力地反思了我国语文教材的现状,打开语文教材的编撰思路,促进我国语文教材质量的提高和多样化态势的形成,为合理的设计选文的教学提供指导,也为语文教师参与课堂提供向导,梳理和总结了语文教育研究的成果,维护了语文教育研究的累进状发展态势,推动了语文课程与教学学派理论的形成,选文的四种类型,实际上也构成了研究语文课程教材来自教学的一种认识框架,同时也是对陈叠蕴涵分析框架中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与选文学习目标之间关系的具体化,四种类型的鉴别,能促进我们对语文科问题的认识分析和研究的深化。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和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吴敬梓的《儒林外史》都是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的课文,为什么编选在此,读了论文,茅塞顿开。

第九章:代结语:对语文课程改革的建议。

本章是上面各章所建立的概念和分析框架的综合运用,涉及语文教育研究归属参照系,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蕴含,层叠分析框架语文教材,两个理论问题解答和四种选文类型鉴别等。

这篇博士论文让我从理论的高度重新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很多懵懂的概念似乎逐渐清晰明朗起来。读这本书让我反省,在忙忙碌碌的日常教学中,我们更需要时时反省自己的教学。就像改“语文教学大纲”为“语文课程标准”预示着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时代转型,语文课程形态的多元选择将逐渐成为现实,语文教材将可能呈现多样化的格局,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将率先迈步。我们都要有时代的紧迫感,作为一名语文人,需要以语文人的身份反思教学,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教学中要有成长,关注教育、关注课程、关注教材,努力上好每一节课,时时从理性的高度审视教学工作。

                      2020年9月28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语文教师专业发展道路的必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