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教养的焦虑,做个快乐的园丁 ——共读01《园丁与木匠》集体复盘

  • 一、这本书讲了什么
    • 本质上这本书是一本关于育儿的why层面的书,所以理论多于具体方法。这本书直指养育的核心问题:父母为什么要育儿?养育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回答了这个问题,后面的养育方法论才能自然显露。
    • 纵观全书,作者从科学、哲学、心理学等多个理论视角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
    • 首先,从进化的视角来看。研究发现童年越长的物种,智力越发达。而人类的童年是最长的,而且还有越来越长之态势,人类的智力也最高。因此,童年是进化的关键策略。这个观点一出,就把养孩子这件事情,提升到整体人类发展的高度,让作为父母的价值感一下子提升了最高的level。也许以后我们可以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多多想到我养这个孩子其实是为了人类进化做贡献呢,说不定就会觉得眼前的鸡飞狗跳换个角度就变成了岁月静好了。
    • 其次,从科学视角来看,混乱有重要的价值,混乱中蕴含着动力和创造力。而为人父母早就对童年的混乱有深深的体会了,了解了混乱的价值,我们下次面对每天如战场般的房间,是否能够更加坦然接受了呢,因为混乱本就是童年的主旋律,因其混乱才有更多的探索可能。另外,到了青春期,孩子的混乱转向内在,他们游走在独立与依赖的边缘,在混乱中寻找自我认同。这个时候混乱的价值,更容易被忽视,我们急切想要用安全和秩序来代替冒险和探索。但是他们必然踏上这充满冒险和探索的自我成长之路,和父母渐行渐远,最后和曾经的我们一样成为新生的一代。(童年和青春期)
    • 再次,从认知心理学来看,作者作为儿童心智理论的共创人,深化和修正了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她发现了孩子其实才是真正的宇宙最强学习者。孩子雷达般的注意力,活跃的脑神经远远超过成人。比起成人孩子们是更像训练有素的科学家,他们无时不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善于模仿,不仅能模仿你的动作,甚至比你自己更能理解你的目的和意图。此外,他们还乐于进行试错,越挫越勇,百折不挠,世界在他们眼里就是一个巨大的游乐场。这就是孩子最初的学习的样子,他们两周学到的东西比成人一两年还多。当然这儿基数有关,但不得不让人叹服。
    • 最后,从哲学的多元价值观来看,其实养育没有定论。不能用功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养育,也无法用统一的最高标准来约束养育行为。养育如人类生活的多个方面一样,具有其自然的丰富性。而多样性恰好是对抗未知的最好武器。所以,我们也不必苛求最完美的育儿方式,适宜才是王道。
    • 基于上面的论述,作者提出养育的本质其实是一种爱的关系。我们无法也没必要将孩子按照特定的方式去教养和打磨,试图将孩子培养成一个特定类型的人才。人类需要多样性,我们的孩子本身就各具特点,他们不是白板一块,他们应该成为他们本来的样子,他们也有潜能成为他们的样子,父母帮助成就他们自身的天赋,这就足够了。其实这背后的普世价值就是生而为人,本自俱足。努力做自己就是最重要的使命,成就别人做TA自己就是最大的善意。而我们的爱和照顾就是让孩子能够拥有安全、稳定和可靠的环境及资源成为他们自己。基于这样的的儿童观和人性观,因此作者在本书中提出的核心养育方法论就是成为园丁式的父母,将孩子视为一个充满可能性的种子或花园,而不是卷入当下木匠式的教养竞争之中,试图把孩子当成一个被动的木材,精确打磨成一个个特定的产品。
  • 二、读完有什么直观感受
    • 震撼。进化的历史视角一出来,个人的喜怒哀乐就仿佛一滴水融入大海,获得一种非常广阔的连接感,变得平稳而踏实。我们对后代的照顾和爱是刻在我们的基因里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也相信孩子。
    • 感动。理性的出发,感性的回归。读到后记的部分,真的非常感动。

      “作为孩子的父母甚至祖父母,我们都会看着他们无法挽回地走向我们永远无法抵达的未来。这是一个简单的事实。我不会有机会看到奥吉(作者的孙子)40岁以后的生活,我也无法猜测那种生活是什么样子。但是即使我不会到达那里,但奥吉会,所以我的一部分也会随着奥吉传达到未来。”

  • 三、最具启发性的观点有哪些
    • 首先,如前面所言,作者的理论视角的宽阔而丰富,我们很多时候对问题有误解或不解,往往是因为站的不够高,看的不够全。
    • 其次, 深入理解了养育中的爱的悖论,包括依赖和独立的悖论以及爱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悖论。孩子的成长依赖我们的爱和照顾,但同时他们也将注定走上自我的独立,两者的拉扯始终是养育中的重要背景。我们对自己孩子的爱的特殊性,在公共的普遍的儿童发展中会有多重影响。大同世界毕竟是一种理想,但值得憧憬。
    • 再次,更多了解了学习的悖论包括玩耍和工作、继承和创新的悖论,孩子以玩耍为工作,他们无目的的玩耍就是自由的探索和学习,不是一定要正襟危坐在书桌前奋笔疾书才是学习。孩子越来越需要保留创造和创新的精神来持续成长以应对多变的未来。但是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我们需要传承给孩子们足够丰富的传统知识、技能和价值观,让这些成为他们创新的基础元素,再此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 最后,在养育路上,清晰的why,将如一盏明灯,能安抚养育的焦虑和疲惫。所以理论的研究和学习其实是真正的基石。
  • 四、读完后的改变有哪些
    • 首先,增加了对孩子和自己信任感,不再那么焦虑,因为我相信我们天生至少可以成为合格的父母的,因此这多多少少刻在我们的基因里。其次孩子本身就蕴含了无限的可能,我们何需画蛇添足。
    • 其次,放下教养的执着和焦虑。相信细心培育,不负初心。
    • 最后,变得更有耐心,更能纯粹地享受亲子时光。我们放下木匠式的各种计划和目的,放下功利心,关注每个当下亲子之间的深刻连接,没有什么比这个更滋养生命的了。
  • 总之,孩子是我们离开这个世界以后还要生活很久的人,是生活在未来的人,我们不能确定现在让他们学习什么能对他们有用,能让他们在未来生活中产生效益,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切的教养式的传统育儿理念似乎已无处着力,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宽松的环境,当然应该是安全的环境,提供尽可能多的场景,让他们可以在各种不同体验中,无所顾忌地提出前所未有的想法,做出意料之外的行动,让他们的激情得以最大的释放,让他们的潜力得以最大的激发,不断提升他们应对不同场景的能力,做到真正的面向未来而生。父母能做的是全神贯注的关注和陪伴,与孩子共同成长。面对如此多变的现实和未来,我唯一确定的一件事就是:无论他长成什么样子,都是我一生的挚爱。
  • 五、存疑和补充
    • 首先,合作养育的矛盾。在书中提到了养育中对孩子的爱的三面手,包括父母、祖父母和异亲。记得有一句谚语:用一个村庄养育一个孩子。合作养育自古就有,孩子也非常受益于这种合作养育。合作养育历经时代的变迁,在现代受到了很多挑战。时代转变很快,信息丰富,观点的碰撞和更迭也很多,反映在育儿领域就是爱的多面手之间相互拥有不同甚至相左的养育观,因此会造成养育的矛盾。这里如果用多元价值观来调和的话,显然又无法解决具体的家庭养育矛盾。但换个角度想如何孩子能够生活在多元的价值体系之中,能够习得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也未尝不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
    • 其次,照顾与爱的矛盾。本书提出我们越照顾孩子越爱孩子,因为照顾所以爱。这其实很写实。毕竟我们总是会为自己的行为赋予意义。但是我们对孩子的爱,又不能仅仅用照顾行为来诠释。有些时候,父母无法照顾孩子,但是对孩子却仍然是难以言喻。当然现实中也有因照顾的疲累和无助而泯灭父母之爱的例子。总之爱和照顾,更像是彼此影响的两方面。
    • 最后,社会竞争和园丁模式的矛盾。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社会提供给孩子的资源和环境,其实不容乐观。教育改革等了一年又一年,但是孩子们大多数还是沦陷在分数的挣扎里。学校教育只是手段,并非教育的最终目的,但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我们更多需要面对的却是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带来的压力,园丁的养育方式对解决问题真的会起作用么?总之,家庭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中去调和这种矛盾,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附:本书是养育修行所共读的第一本书目,大家共同发布一百多篇的打卡日记,形成了丰富的理解的网络,让这本书的阅读变得立体、深刻。这篇文章是大家最后一起基于六顶思考帽模型分工写作而成。感谢修行所的每个小伙伴相互陪伴和支持,期待我们后续继续一起努力。此外特别鸣谢提供六顶帽思考模型的小能熊伙伴张老师。

你可能感兴趣的:(放下教养的焦虑,做个快乐的园丁 ——共读01《园丁与木匠》集体复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