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真的很唯一吗?

写了半天,我都不知道自己在说啥……

最近,我看到一篇文章,题目就叫《我为什么建议你留在一线城市》,看了以后让人很有感触。全文分三篇,洋洋洒洒几千字,细细阐述了待在一线城市的种种好处。一线城市,不论从资源、环境还是机遇,确实有十八线乃至三四线城市所不能比拟的好处,但是,待在一线城市,真的是很必要的么?

从上小学的时候开始,课本就教导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到了中学,就又变成了:“努力学习,备战高考,改变自身乃至家族的命运。”在漫长的读书生涯中,许多人形成了一种共识,就是做人一定要成为人中龙凤,这几乎成了每个人在学生时代定下的唯一目标。读了大学,目标不知不觉得就变成了去大城市工作,在一线城市生活。逢年过节,回乡以后如果周边的亲戚朋友听说你是一线城市工作生活的,都会投来赞许的目光,似乎在一线城市待着,就完成了自己从小到大目标,达到了自己的成就。这有关系么?待在一线城市,就是人中龙凤了?

是,一线城市尤其是北上广深,有着许多其他地方所没有的机遇与资源,故宫只有一座,但他只在北京,东方明珠塔也只有一个,但他只在上海。在北上广,你可以在不经意间就见到某个你从电视上期待已久的大明星,或者是随随便便就能进入自己读书时代想都不敢想的高等学府去参观,这些都是独特的地区所带来的便利。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在你自己需要享受这些便利的同时,究竟要有怎样的付出?

没错,北上广的升学率就是高,在我们这种偏僻的地区,整个省一年能够进入清华北大的人都不够100个,而在北京,光一所学校进入清北的可能就不止两百人;在北上广,你可以很轻松就找到月薪过万的工作岗位,但是在三四线城市,一份四千以上月薪可能都很难找。光看数据的话,一线城市确实是我们努力的目标。如果,你多考虑一下,事实可能并不像你想象得那样简单了。一所学校升入清北的学生超过两百人,上那些学校的都是哪些人?月入过万是很好,但是生活成本估计更高。

也许有人会说,活在一线城市,机遇多,竞争也多,人们因而也就更守规矩,人人都按规矩办事,就不会出现类似于三四线城市“拼爹”“潜规则”,更讲究人情世故的现象。是,一线城市竞争是多,但竞争多并不代表就没有“潜规则”,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人情社会”,这在中国长达五千年的历史中就已经形成了一种刻在骨子里的印记。你没见过并不代表他没有,很可能是因为你的能力相对来说很低,根本用不着别人用“潜规则”来干掉你。也有人会想,一线城市汇集了大多数精英,人们素质都很高,比起三四线城市哪些“低素质人们”,活得更加轻松自在。话没错,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哪个地方的人都会有三六九等,你能遇到什么样的人完全取决于你自己,即使身在大城市,如果你本身就是自己最讨厌的那类人,很大的几率在你周围都是那样的人,你所向往的高素质人才,可能只是上下班路上点个头,微微一笑就过去了。

我并不是建议大家离开一线城市回老家生活,我只是觉得大家在做出一项决定的时候,应当结合自己的能力去实际考察一下,能留下来当然是最好的,留不下也不要以他为唯一目标去死撑,只要努力,机会无处不在。在我周围,存在着太多太多去一线城市打拼的亲朋好友,他们用太多太多的实际行动告诉我,城市有风险,入行需谨慎。一个大学里玩的比较好的同学,大学毕业风风火火的奔向上海,每月拿着8K的工资,前一阶段向我吐槽:“我现在急需生一个喜儿来给我还房租抵借款。”她的这番吐槽我很惊讶,这样的收入在我们当地,完全可以活的风风光光,没事了还能出去旅个游,但她现在却过着996的无休止的加班生活。

我一直都觉得,不论在哪,人都是呈金字塔形分布的,永远有人在顶端,也永远有人处在最底端。在一线城市中,处在顶端的人可能比其他地方处在顶端的人能力要高一些,但是处在底端的人并不比其他地方高多少。而且,一线城市人口多,机遇多,金字塔分级也比较多,这就造成了要想在一线城市上升要付出的比在三四线城市付出的多得多。

可能有人觉得,人在年轻的时候,就应该多去拼搏一下,哪怕自己最后失败,至少自己度过了一个无悔的青春,在三四线城市做个公务员,每天喝茶看报,过着五六十岁的老人们才有的生活,有什么意义?想法很好,人应当奋斗,应当拼搏,在年轻的时候尤其应当如此。但是,奋斗只能在一线城市才可以么?三四线做个公务员就不能奋斗了?资源与路子都是自己找来的,只要有一颗拼搏的心,哪怕是在十八线的小县城,都能闯出一片天地,光会空喊口号的话,即使是生在钻石堆里,又有多少人肯擦亮钻石上的泥土,让他发光呢?

一线城市只是一个选择,并不是唯一,在冷静分析自身条件的情况下,找出最适合自己的路子,才是最正确的做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城市,真的很唯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