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每天都会给表现好的孩子发一张漂亮的小贴纸,贴在孩子的脑门上,或者胸前。每次我去幼儿园接二宝的时候,若老师没有给他小贴纸,他就不肯走,抓着幼儿园门的铁栏杆,喊老师给他小贴纸。老师考虑二宝刚上幼儿园不久,就会破例在他的头上贴一张小贴纸,二宝就高兴地跟着我回家了。
这个月二宝满三岁了,我跟老师说,孩子上幼儿园有一段时间了,他也已经3岁了,是时候给他立规矩了。于是,那天我就接二宝的时候,老师就没有给他小贴纸,他像往常一样开始撒泼,抓住幼儿园的门不肯离开,大哭大闹,我没有理会他,把他放到车上,接了回来。期间有一个阿姨劝我说:“不就是一个小贴纸吗?让老师给他一张就算了,孩子哭的这么厉害多难受啊!”
是的,从表面上看这就是一张小贴纸,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如果我们不给予纠正,孩子就会认为只要我哭我闹,老师和妈妈就会满足我的要求,让他误以为父母的爱是没有底线的。我这样做是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底线,知道“不”的含义,“不”就是坚决不能做的事情,不会因为你哭你闹父母就会妥协的。
早点对孩子说“不”,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孩子
2018年8月,浙江宁波妇儿医院的唐医生发了一条朋友圈,引发了数万网友的关注。
8月的一天,唐医生一个夜班接诊了两个孩子,一个自残,一个自杀,而事情的起因都是玩游戏。
14岁男孩小孟喜欢用手机玩游戏,爸爸劝他不要玩,并责骂了几句,小孟转身进了厨房,拿起菜刀连砍手腕6刀,刀刀见骨,爸爸赶紧把孩子送进了医院,侥幸捡回了一条命。
然而,10岁男孩小童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想玩手机,姑姑担心对他的眼睛不好,便制止了他。谁知,小童打开窗户,从六楼跳了下去,最终小童没有抢救过来,年轻的生命戛然而止,令人无比心痛。
每每发生这样的案例,都会引发人们的广泛议论,有不少人认为现在的孩子受到的批评太少了,以至于孩子说不得、不让说,以前的孩子就是被父母打骂,也没有见到动不动就跳楼的。
细细想来,这句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我们从小没有拒绝过孩子,没有对孩子说过“不”,总是没有底线的包容孩子,溺爱孩子,那么,孩子长大了,就会没有规矩,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只要想得到的就可以通过各种折腾来让父母屈服,以此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前些日子,我去幼儿园接二宝,老师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二宝很霸道,非要玩小朋友手中的玩具,不给就哭,老师就问他,“你在家也这样吗?”二宝回答:“我在家就哭,我一哭爸爸就给我买好吃的,给我买玩具。”
当老师给我讲这件事的时候,我很震惊,我开始反思我们的教育,从本意上说,我们并没有这样做,但肯定我们的某些无意识行为让二宝误以为他的哭闹能得到好处,二宝才刚满3岁,就能准确地揣测出父母的意图,可见现在的小孩有多厉害。
当孩子还是个小婴儿的时候,他哭闹是因为身体不舒服,需要父母的帮助,比如饿了、渴了,需要换尿片了等。但是,随着孩子一点点长大,你会发现孩子哭闹就代表着更为复杂的意义。
比如,带孩子去超市,孩子想买棒棒糖,你觉得孩子吃太多糖不好,没有给孩子买,孩子就开始坐在地上大哭。很多家长怕孩子哭,孩子一哭,我们的心情就会非常烦躁,恨不得一秒钟就让孩子止住哭声,所以,不得不妥协,“别哭了,再给你买一次”,反复几次,孩子就会意识到,可以把哭闹当成一种让父母屈服的武器。
这样一来,孩子每闹一次就会比前一次厉害,等到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发现孩子不管不行了,都要上房揭瓦了,却无计可施了,因为孩子会跟你要死要活,轻则离家出走,重则跳楼闹自杀。
心理学中有一个拆屋效应,它是指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着再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使人们迫于压力不得不接受较小的、较少的要求。以孩子玩游戏为例,你不给我手机,我就跳楼自杀,家长害怕孩子跳楼自杀,不得不妥协,答应孩子玩手机的要求。当孩子灵活地运用了一次拆屋效应之后,他就会屡试不爽。
俗话说,小孩要管,小树得坎。父母早点对孩子说“不”,让孩子知道父母的底线是什么,给孩子树立规则意识,孩子长大了,才不会各种作,这本身也是对孩子的一种保护措施。
如何明确地对孩子说“不”
明确地对孩子说“不”是学龄前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3岁以后就应该逐渐给孩子树立规矩,因为3、4岁是自我意识的形成时期,尽早地给孩子懂得是非观念,意识到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就为今后的教育奠定了基础,以免出现到了青春期无法管教的局面。
那么,如何对孩子说“不”呢?我以看电视为例,我家的规定是看动画片每次只能看3集,时间大概在半个小时左右,我不规定看电视的时间,只规定看3集,一是因为孩子对时间没有概念,二是如果规定时间,动画片的情节在中间被掐断,会引起孩子的不满,容易起冲突。第一次执行这样的规则时,孩子肯定会哭闹,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1.坚持原则,明确地告诉孩子“不可以”
播发完三集动画片之后,我会告诉孩子时间到了,必须要关电视了,第一次这样做,孩子肯定会哭闹。这无论对孩子来说,还是对家长来说,都是一个很难熬的过程,其实这就是一个拉锯战,考验的是双方的耐力。
当我关上电视后,二宝就会哭闹,让我打开电视,我会明确地告诉他不可以,当然,他不会轻易地败下阵来,就这么妥协了,他会依然哭,那么,我在确保他安全的情况下,就陪在他身边,任由他哭好了。
我这样做是在传递一个信号——哭闹是没有用的,第一次孩子可能哭20分钟,第二次他可能只哭15分钟了,到最后你在关电视的时候,他就不会哭了,甚至有可能说,“妈妈,该关电视了。”
要执行好这个环节,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妥协,不能心软,否则就会功亏一篑。
2.家庭成员不能拆桥,要补位
在教育孩子之前,家庭成员之间必须达成一致意见,如果有一方在孩子哭闹时示弱了,孩子就会哭得更厉害,他会发现这个弱点,每次达不到要求时就会向这个人求助,所以家庭成员之间千万不能拆桥,而是要补位。
比如,我将电视关掉后,二宝哭闹不止,老公就会在一旁说:“看了三集就必须要关上电视,这是不能改的,宝宝下次再看。”这样一来,二宝就知道他是没有任何靠山的,他也就哭闹地不那么厉害了,因为他知道改变不了了。
3.千万不要说“下一次”
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哭地实在太厉害了,就心软了,对孩子说:“这次我可以答应你,下次一定不能这样做了”,这句话会让孩子下次哭得更厉害,因为他觉得“还有下一次”。
4.孩子哭完之后,要安抚孩子,再次重申规则
孩子哭完之后,家长要抱抱孩子,安抚一下孩子,在严厉的同时也要让孩子体会到爱,同时我们要再次重申规则,让孩子进一步强化认知。
随着孩子的长大,特别是到了小学以后,我们要学会和孩子沟通,不能一味地我们来定规则,孩子来执行,可以考虑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选择,只要是孩子的做法合理、有道理,我们适当让步也无妨,在双方沟通后,制定合理的规则,但前提是我们要明确自己的底线在哪里,父母的爱有底线,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孩子才有一个美好未来。
以上图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