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田
为什么我们学习了很多和孩子沟通的技巧,却还是会和孩子发生冲突?
为什么我们全心为孩子付出,孩子却感受不到?
由武志红推荐的这本《这样和孩子相处——给孩子足够好的原生家庭》帮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答案。
作者刘颋颋博士用十多年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空间育儿法”来帮助我们疏解养育困惑。
01
什么是“空间育儿法”?
作者把亲子关系用房子打比方,父母不仅为孩子提供容身之所,也提供内在的精神空间。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从一所熟悉的房子开始,那所房子的环境和气息决定着我们的成长。
如果父母没有为孩子提供独立的房间,孩子就没有自由的独处空间。
物质形式的空间,能让父母和孩子的精神空间相互依存,又彼此独立。
可是,生活中,父母常常忽略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有独立的、被充分尊重的空间。
随着孩子的不断长大,孩子所需要的空间也要不断变化。
具体来说,房子的内部空间呈现着一个人精神的内在空间。
1.房子的干净、整洁对身心的影响
例如,混乱的房间容易看到各种事物的缺点和不足,容易让人产生烦躁、抱怨的负面情绪。
过于干净整洁的房间,身心都被束缚,生活并不自在。
2.房子的安全、宽敞以及房门是否能够关闭对身心的影响
完整、坚实的房子是住所的基础保障,能给住在里面的人带来内心的安全感。
如果住所没有安全感,人的内心也会充满焦虑和恐惧。
宽敞的房子能让人感到很自在,如果房子的空间太小,住在里面的人就会感到压抑,容易产生混乱的思维。
房门让每个房间的人既可以相互沟通,又可以相互尊重。
特别是孩子的房门是否可以关上,代表着父母对孩子的尊重。
3.房间所住的人的关系和气息的影响
有些成功人士虽然住着大别墅,有时却愿意独自去酒店里休息一会。
究其原因,主要是家里的房子虽然大,但感觉随时都有人打扰。
他的内心里,需要一个可以坚定地关上房门的安静的空间。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与家人建立有界限的关系。
有些房子虽然并不奢华,但走进去就能感受到气氛非常温馨。房子的气息由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构成。
比如,孩子的房间布置是否和孩子的个性相符,取决于父母在多大程度上尊重孩子的个性。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特别的存在。
02
为母则刚,但母亲不是一座孤岛
我们常常称赞母爱的伟大,伟大的背后是母亲失去了自己的价值感和独立性,成为了牺牲者。
正如作者所说:
“如果将母亲比喻成一个养育孩子的房间,让母亲只能不断付出和牺牲。
最终,母亲会变成一个空空如野的房间,没有任何属于自己的生命特点。
这个“空”,会严重破坏孩子和母亲的身心健康和发展。”
一家医院门口,一位年轻的母亲提着大包小包,小孩正在哭。
这位年轻的母亲耐心地哄了很多回,但是孩子还是在哭闹。
这位妈妈忽然冲着孩子吼:“你哭什么哭,我也想哭,谁来管我。”
如果你读到这里,感觉戳中了自己,让你回想起育儿路上,你一个人孤立无援的过往,说明你的育儿路上,缺少支持。
如果在育儿的路上,有丈夫和家人的支持,说明你是幸福的。
有这样一位母亲,她养育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每天的时间完全被两个孩子的需要所占有。
有了孩子后,她没有好好吃过一顿饭。哪怕是上个厕所,也会有孩子在喊妈妈。
她完全没有休息的空间,让自己恢复体力和精神,也没有空间感受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经历了困顿和挣扎之后,她决定向家人提出自己明确的需求,她需要一些独立的空间和时间。
有了家人的帮助和支持后,这位母亲脸上开始有了笑容,对孩子也更耐心和温柔了。
一个母亲如果长期缺少支持,就会没有丰盈的内心空间,也无法给予孩子成长所需要的滋养。
正如作者所说:
“如果养育者的内在空间是一座孤岛,她会有多少情感资源来养育自己的孩子?”
所以,母亲特别需要得到家人和外部的关爱,特别是孩子父亲的保护和支持。
03
父母的过度牺牲,是对孩子的控制
父母的过度付出,会导致对孩子的过度期待和过度控制。
热播剧《小欢喜》中,英子的妈妈宋茜本来是一名优秀的中学老师,为了英子的学习辞去工作,专门陪伴英子读书。
她不仅给英子打造了隔音书房,还每天坚持给英子做营养药膳。
这样的爱,英子感到压力山大。
《小欢喜剧照》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妈妈100分的付出,压垮了优秀的女儿英子。
2021年3月,留美学霸张一得离世。让网友深感遗憾的同时,一些细节也值得父母们总结思考。
“一得他爹”高管辞职专职带娃,17年为儿子一得拍了20万张照片,平均每天拍32张照片,拍坏了5个相机。
一年做菜不重样,亲手为儿子做了200多个玩具:
不仅如此,父亲还将儿子的成长物件收藏起来,设立了一个“一得博物馆”,向外界展示。
父母的“一切为了孩子”,这份沉甸甸的爱把孩子的精神空间夺走了。
为了回报父母,孩子不得不活成父母想要的样子,回报父母期待的成就感。
就拿照相这件小事来说,很多父母都有体会:
孩子稍微大一点,便不喜欢父母为他们拍照,更不喜欢自己被爸爸妈妈公开在自己的朋友圈里。
当孩子的个人空间被剥夺,情绪只能深深隐藏在心里,最终导致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
毕淑敏说过一段话:
“父母的过度付出,是亲子关系的一大杀手。毁掉一段亲子关系很简单,拼命付出就可以了。”
网上有很多人,表达过对拼命付出的父母的束缚感。
比如,以下这些情景:
只买一份肯德基,没事,妈妈看着你吃。
孩子觉得父母的累都是自己造成的。
孩子觉得妈妈为自己而活,不堪重负:
“一切为了孩子”,这句看起来无私奉献的话,背后是一个对孩子过度付出的父母。
这样的过度付出,无法培养出有独立性和创造力的孩子,也无法让孩子学会爱与被爱。
其实,成为父母,不是失去自我、牺牲自我的开始。
在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
只有成为更好的自己,我们才能引领孩子热爱生活,走向未来。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
“父母对子女的爱,应该是一个从100分渐渐变成60分的过程。”
04 写在最后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身的成长经历,这些经历影响着我们和孩子的关系。
作为父母,我们要关爱好自己的内心空间,放下恐惧和焦虑,才不会压缩孩子的心灵空间。
这本书不仅为我们揭示了父母的过往经历和养育孩子之间的内在逻辑,
也帮助我们学会在容纳和被容纳的空间中共同成长。
愿所有的父母都有一个稳定、宽广的内心空间。
用恰如其分的爱容纳孩子,
做更好的父母,成就自带光芒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