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品格的由来》:一书在手,育儿早知道

孩子长大了之后,再回头去看他的成长历程,总是会百感交集,常常会感慨:早知道……就好了。可是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没有回头路可走,当年也没有“早知道”。
不过,如果你的孩子尚小,或者你打算在二胎三胎的路上继续努力,读了这本《儿童品格的由来》,相信在育儿这条路上,很多知识你可以“早知道”。


儿童品格.jpg

本书作者戴维•谢弗(David R. Shaffer),是美国佐治亚大学的心理学荣誉教授,佐治亚大学本科课程前教导主任,毕生发展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课程前主任,曾给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授毕生发展心理学课程35年。他发表的许多研究论文涉及诸如利他、态度与说服、道德发展、性别角色与社交行为、自我表露、社会心理学与法律等主题。他也曾担任《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人格与社会学学报》和《人格》杂志的副主编。1990年,谢弗博士获得了Josiah Meigs杰出教学奖,这是佐治亚大学的最高教学荣誉。

本书于40年前初版,这些年来不断更新迭代至今年的第6版,已成为科学养育的教科书,内容系统丰富,通俗易懂,即便是普通家长也能读得懂。
近日细细翻阅这本砖头般厚的育儿宝典,再回溯我家孩子的成长历程,有几点颇有共鸣:
01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纪伯伦《先知·论孩子》)

一个孩子的成长,除了基因的遗传之外,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也非常大,这就是本书讨论的儿童的“社会性”。社会性是生物作为集体活动中的个体、或作为社会的一员而活动时所表现出的有利于集体和社会发展的特性。社会性是个体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生存的属性。
孩子从出生之日起,就被包围在各种社会物体和关系之中,与多方面的人们发生着联系。在与其他人的相互交往过程中,孩子逐渐表成其社会性和个性,发展起其整个心理。
历史上有名的孟母显然深知环境对人的影响,不然也不会“三迁”。现时愈演愈烈的择校,不也是一个有力的佐证吗?
02 我是谁?我们都需要有清晰的自我认知
前段时间做过一个活动,破冰环节就是用三个标签来介绍“我是谁”,但是大部分参与者都没办法清晰地表述出“我是谁”“我与别人有何不同”。
我是谁?这是我们终极一生都在寻觅的答案。而孩子同样对这一问题持有满满的好奇,并经常产生困惑: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我适合从事什么职业?当孩子对自我的认知不清而陷入焦虑时,这就是埃里克·埃里克森提出的“同一性危机”。
同一性状态有四种:同一性弥散、同一性早闭、同一性延缓和同一性获得。孩子的同一性获得至少受到四个因素的影响:认知发展、教养方式、学校教育和社会文化大环境。
假设一名孩子比较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父母的教养方式很适合他的气质,给到足够的爱、民主、学习的引领,他能够接受到高等教育,并且接受了传统文化教育,有民族自豪感,有意趣相投的朋友,那么,他就能够形成积极的同一性,更能接纳自己,更能与他人及这个社会相处。
03 父母如何养育高成就动机儿童
一个没有成就感的人,很容易失去对生活的热情和信心。亨利·莫雷认为人有28种基本需要,其中一种就是“希望尽可能既快又好地做事情的愿望”的成就需要。
父母的教养方式则对孩子的成就动机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怎么样的教养方式可以培养出孩子的高成就动机呢?
第一,鼓励孩子独立做事情,并且强化孩子的独立行为。在孩子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主动为孩子搭建脚手架;
第二,给孩子设定他们努力一把可以达得到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放手让孩子自主探索,当他们战胜挑战时,及时予以肯定以强化这个挑战的行为。
第三,当孩子遇到失败的时候,不过份指责失败,针对事件本身引导孩子分析失败原因;当孩子挑战成功时,表扬孩子为解决问题而付出的努力,而不是对个人特质进行表扬。
反过来说,如果你对孩子漠不关心、视若无睹,或者对孩子高度控制,对孩子的偶然失败加以抨击和惩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内疚感和耻辱感,那么,这样的孩子就很难建立起成就感,他们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为人父母,确实是一门深奥的学问。而且每一个孩子都与众不同,无法用统一标准的教材进行养育。这本专业教材,为我们养育孩子提供了更科学的指导,让我们在面对孩子层出不同的新状况时不至于束手无策。

你可能感兴趣的:(《儿童品格的由来》:一书在手,育儿早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