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原著: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不会被辜负

最近一口气看完了豆瓣评分8.0的电视剧《庆余年》,被结局撩拨得心痒难熬。于是找来猫腻老师的同名原著《庆余年》,一读之下不由得又惊又喜。原著非常精彩,相对于看电视剧来说,是另一番别样的体会。

看完小说的第一部分,我已经被书中恰如其分又精彩绝伦的景色描写、诙谐有趣又笑梗迭出的对话、巧妙构思的故事情节所折服。

《庆余年》原著是作者猫腻首发于起点中文网的一部架空历史小说。讲的是少年范闲穿越到古代,依靠积累的两世学识和众高手的帮助,身经无数阴谋恶战,逐渐成长,身世的真相也呼之欲出。书中,我们看到几代风云人物起落更替,历史画卷徐徐展开。作者用范闲、叶轻眉母子二人两条线索,把政治风雨尽揽其中,并在人类文明的延续和进步上展开了脑洞大开的想象。

要说读书的力量,范闲的体会再深刻不过了。他在前世饱读诗书,转世后来到“崭新的封建社会”。凭借前世背诵积累的唐诗宋词、《红楼梦》安身立命,范闲站稳脚跟、赢得名声和财富。也为后来寻找身世真相、延续和发展现代文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穿越到古代的范闲,教科书般地向我们展示了,什么叫“知识就是力量”。而原著的有力、有料、有趣,和景色描写的精妙,有很多是电视剧无法表现出来的。我就从以上这几个方面,来说说我们为什么要读《庆余年》的原著。

全家福

01、读了很多书,就是范闲的顶配战斗力

成为畅销书作者、皇家诗神,范闲的名气靠读书打响。何谓畅销书,那得是《红楼梦》那样的:上至皇室、下至布衣,人手一本。厅堂上、深闺中,无处不在。

范闲默写《红楼梦》,本是为了给妹妹范若若解闷。哪知一经流出,立马风靡京都。范闲的弟弟范思辙给他算了一笔账,一卷书就能卖8两银子,据说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六千多元。不仅如此,《红楼》这本书养活了大量的盗版书商、售卖者,大妈们看孩子的时候就把钱赚了。

范闲读的书当然不止《红楼梦》,唐诗宋词元曲更是信手拈来。在诗会上,他以杜甫的一首七律之冠《登高》,力压众才子。参加宫宴,范闲在御前面前狂背唐诗宋词元曲,把北齐文坛巨匠庄墨韩气到吐血,一夜之间成为整个庆国的“诗神”,声名远播!

而当有人质疑他才华时,他说:

我看过的每一个字,读过的每一本书,都记得丝毫不差,历历在目。

一句话堵得对方哑口无言。对了,根据范诗神背诵,民间整理出版的《诗神》后来也成了畅销书,并在邻国北齐为范闲大大提升了知名度。连北齐皇帝都爱不释手,并且因此倾心于“作家”范闲。

范闲狂背诗词

《庆余年》编剧王倦谈诗词在剧中的运用时说:

最难忘的世界,回不去的世界,这一刻和他梦魂相连,这些诗词,是给这个时代的,也是给他自己的。哪怕只剩一个人,依然会有传承。

读诗词,是对文化的传承。正如人类群星闪耀的智慧,都在书中。也无怪范闲可以未动武力,仅凭腹中诗书,就获取了京城皇室子弟的认可,铺平了走向政治斗场的道路。因为,读书,就是范闲的顶配战斗力!

此外,范闲坚持常年和范若若通信,在信中指点范若若阅读、作诗的方法,以一己之力,生生培养出了京城第一才女。范若若和同龄女孩对比,更为理智、成熟、独立,不得不说,这都是读书的功劳。

读书的好处,仅从书中主人公的经历,就可窥知一二。那么,为什么说读《庆余年》原著,和看电视剧《庆余年》,是另一种更加美妙的感受呢?这就不得不说到原著的优势了。

红楼这本账

02、《庆余年》原著它比电视剧更有力、有料、有趣

有位文学大师曾说过,好的文章可以无用,但一定要有力、有料、有趣。《庆余年》正是一部这样的作品。

①有力:原著写法多处借鉴《红楼梦》,表现更为有力

电视剧中,《红楼梦》的影子无处不在。它是范闲扬名立万的利器,是禁书,又神奇般改变了范闲、范思辙的命运。

书中首先交代了《庆余年》书名的由来:

《红楼梦》第五回揭露贾巧姐命运的一支曲子《留余庆》,“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剧中也提到了这支曲子,但只是一带而过。而书中,作者把这支曲子放在小说简介中,非常明确地告诉了读者书名的由来。也是侧面提示了本书故事的情感基调,以及隐藏的人物斗争关系。在书中,《红楼梦》的影响力远不止这些。再看这段:

虽然范闲为了掩饰自己,不可能用言语去调笑她们,但这个时候总是可以享受一下香泽腻脂的拥抱。他安慰自己,自己还是个小孩子,还处在需要触摸的期间,这些不算无耻,只是很正常的需要。

电视剧限制较多,范闲的童年作者并没有展开描写。而在书中,范闲小时候和丫鬟们的相处,趣事非常之多。在描写方法上,作者多处借鉴《红楼梦》,并结合现代人的心理活动,把小范闲写得骨肉丰满、十分生动,更为有力。《红楼梦》的读者群体广泛,每个读者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每个人对《庆余年》的解读也不一样,从而引发思考和讨论。

《红楼》

②有料:原著中名家名篇、名句迭出

书中,除了“诗会力压众人”和“御前与庄墨韩斗诗”等桥段,还借鉴了很多名篇、名句。比如范闲对贺宗纬的讽刺,是借鉴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

“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怯懦的那部分,只不过往往需要某些事情将这部分逼出来,这,便是所谓儒袍下面的小。”

范闲给范若若解释什么叫“本心”,借用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名句:

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我临死的时候我可以骄傲的说:我已经做了所有自己想做的事情,就算没有成功,但我毕竟努力过。

范闲既回答了范若若的疑问,还侧面表明自己对“阶层”的看法,也为将来所做的一切行为,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对名著、唐诗宋词的引用和借鉴,使得书中很多讲述道理、挖坑填坑这样比较容易引发争议的细节,显得更加可信。

“思虑凝滞如猪,横行霸道留辙”

③有趣:许多细节比电视剧有意思

用现代人的认知习惯去看古代人,本身就自带呆萌感。书中有趣的小片段比比皆是,这是电视剧无法完全表现出来的。比如这两段:

范闲无意中吟出辛弃疾的《丑奴儿》,被识破后谎称辛弃疾是“收海盐的二道贩子”。被怀疑后,范闲知道手段老辣的费介会追查到底,只好哀叹一声:“上天保佑这个世界上……也叫辛弃疾的可怜人。

他腼腆的一笑,拱了拱手,没扎个花头巾冒充艺术家。毕竟他是范闲,不是范伟

电视剧中,有些角色的名字和书中不同。剧中范闲的好朋友“滕梓荆”,在书中名叫“滕子京”,出自《岳阳楼记》。而范思辙的名字,被若若解释成了“思虑凝滞如猪,横行霸道留辙”。读来令人哑然失笑,又顿感作者文思巧妙。文字梗和段子包袱俯拾即是,比看电视剧有趣得多了。

03、读《庆余年》原著,欣赏和学习精妙的景色描写

写人记事,交代介绍走过场;写景状物,浮光掠影粗线条。这是写作者常犯的毛病。在《庆余年》原著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经常写景,但无一不精细、生动,和主人公的心情、遭遇十分贴切。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学习其中精髓。

开头描写澹州港的自然环境:

澹州港往西十里的海边,是一片礁石密集的险恶地带,海风卷着蓝水往这处扑来,然后在坚硬的岩石上砸得粉碎,激起一大片雪沫子。

海风裹挟海水,蓝盈盈的海面本来平静如镜面,海风偏要将它“砸得粉碎”。处于暗处的力量如此强大,“险恶”二字,也暗示澹州港并不像表面那么平静。港内的安宁是假象,这假象终有一天会被现实的风波击得粉碎。

再看书中一段非常出彩的景色描写:

四月末的一天,京都城外道旁长草早除,飞莺也被往来踏青的男女们吓跑,只有沿着护城河的那两排青青柳树,正摆动着婀娜的身姿,自矜地审视着城外那些从天下各处前来的士民们。

范闲初入京都,在路上滕子京已经将此行的目的透露给了他。范闲对京都的第一映象并不十分美好,心情也有些忐忑。因此,“飞莺”被“吓跑”,“柳树”摆动得非常敷衍,例行公事一般,态度倒是十分“自矜”,对外地来客那是“审视”着的,一如范府的姨娘一样不真诚不友好。

太平别苑美景

和上一段景色描写对比鲜明的,是下面这段:

流水平缓如镜,倒映着小桥的影子与道路上青树伸到水面上的枝丫,看上去十分幽静美丽,偶有远处桃花丛被风吹落的花瓣,漂浮在水面上,缓缓行走着。

此时,范闲已经对京都有了一些了解。他摆脱了护卫的跟踪,回忆起自己此行要体味人生的初衷,心情从之前的复杂、紧张中平静下来。因此,他看流水“平缓如镜”,看河面倒影“幽静美丽”,看花瓣飘落水面,也是在怡然自得地“缓缓行走”的。

书中最令人惊喜的,是一句只有十八个字的景色描写:

山崖上一朵无名的小黄花瑟瑟缩缩地开着。

在这十八个字之前,少年范闲正在五竹的魔鬼训练营,接受史上最残酷、最惨无人道的训练:徒手攀爬悬崖,并随时被大宗师级别的无情高手戳棒子。“没有碎,只有痛,难以忍受的痛。”范闲此时的境遇,正如山崖上的小黄花,在狂暴的海风中哀叹自己的渺小和可怜,瑟瑟缩缩,拼尽全部力量扒住悬崖。画面感油然而生,令人拍案叫绝!

写在最后

命运翻手云覆手雨,谁也无法预料到最后的结局。但读书这件事,一定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无论是书中主人公范闲,以前世的书本知识击败对手,安身立命。还是我们阅读《庆余年》,从中品味出比电视剧更妙的滋味,并偷得一两手写景状物的好本领。

不管身处何时何地,请记得读书。书里不一定有黄金屋和颜如玉,但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不会被辜负。

你可能感兴趣的:(《庆余年》原著: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不会被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