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是谁为简•奥斯汀披上了“独立女性”的外衣

“爱会让人变傻,不管是哪种形式的爱。情感都是荒谬的,你一旦对某人付出情感,你就是愚不可及。”

这是电影《成为简·奥斯汀》中的一段经典台词,在当今社会中,有很多女性朋友,把奥斯汀看作了一个对待感情头脑冷静,拿得起放得下,又能靠写作来养活自己的独立女性,事实真的如此吗?

原来,在她生活的那个年代,英国女性的地位是很低下的,她们没有外出工作的权利,而写小说更是一份被人看不起的职业,就算奥斯汀后来成功投稿了,她也依然无法用自己的真实姓名去领取稿费,签署合约。而她的初恋男友,由于家庭贫困,虽然始终深爱着奥斯汀,却还是转头娶了有钱的贵族小姐为妻,令奥斯汀情伤难愈。

看到这里,你还会认为她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独立女性吗?

其实,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本书中,除了简·奥斯汀,作者还揭露了很多蜚声在外的大作家们的生活真相和传奇故事,现在,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本书的作者到底是谁吧。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1874年1月25日生于法国巴黎,不满十岁时,由于父母双亡,被伯父接回英国抚养。他曾先后在德国海德堡大学和伦敦圣托马斯医学院学习,后弃医从文,进行专门的文学创作。代表作有《人性的枷锁》、《月亮与六便士》、《面纱》和《刀锋》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毛姆曾在比利时火线救护伤员;随后又进入英国情报部门工作,负责在日内瓦收集敌情;接着他又出使俄国,劝阻俄国退出战争;后来他也曾多次到过远东地区,包括中国。

晚年时期的毛姆,可谓享誉文坛。他不仅分别被英国牛津大学和法国图鲁兹大学授予为显赫的“荣誉团骑士”称号,并于1954年,被英国女王授予“荣誉侍从”的称号,成为皇家文学会的会员。1961年,其母校德国海德堡大学,还授予他名誉校董称号。1965年12月15日,毛姆在法国里维埃拉去世,享年91岁。

鉴于毛姆在世界文坛上的影响力,所以有很多年轻读者给他写信,向他寻求阅读方面的建议,为此,他总结出了一些被公认为是世界一流杰作的书籍,加以评论,希望以此为年轻读者们提供帮助。

在本书中,不论是针对具体的小说艺术,还是对名家名作的点评,亦或是对哲学、艺术和人生价值的思考,随处都可以看见毛姆对阅读的趣味性的坚持,他告诉读者的第一件事,就是——阅读应当是令人愉悦的。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本书众多主人公的生平趣事中,去了解那些昔日里供人膜拜的文坛偶像们,丰富多彩的个人生活吧。


1,终身未婚的英伦玫瑰

她身材苗条而高挑,脚步轻盈而稳健,肤色白皙,气色娇艳,她拥有着饱满的脸颊,明亮的淡褐色眼睛,以及小巧而精致的鼻子和嘴巴,棕色的头发在脸颊两侧自然地卷曲垂落。

她们一家人都是善良、诚实而正派的人,生活水平处于当时社会的中层与上层阶级之间的边缘地带,既不贫穷也不富有。

她和姐姐关系非常亲密,她们从小到大都生活在一起,直到她去世,她们姐妹二人都共用一间卧室。

她年轻时喜欢跳舞、调情和戏剧,也喜欢漂亮的小伙子,她不仅擅长安静的针线活,连棒球和杯球的游戏,也十分在行。

她言辞犀利,幽默感绝佳,她不仅自己爱笑,也爱逗得别人开怀大笑。但即便是她最为尖锐辛辣的言论,也让人感觉不出丝毫恶意,因为她的幽默感,是建立在敏锐观察和过人智慧的基础上的。

她从未结过婚,却给予了侄女范妮一种近乎于母爱的情感,她很喜欢孩子,也很受孩子们的欢迎。孩子们喜欢她活泼诙谐的谈吐,还有她给孩子们讲的那些情节丰富的、长长的故事。

在她生活的年代,女性从事写作,被视作一件非常不符合淑女标准的事情,当时的小说,也被视为一种不入流的文学体裁。在这种情况下,她完成了自己的处女作《第一印象》。

一八一三年,《傲慢与偏见》出版,而她本人正是书中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原型,凭借出售这部小说的版权,她获得了一百一十英镑的收入。

沃尔特·司各特说:“她的书中没什么大事,然而你每读完一页,都会迫不及待地翻开下一页,想要知道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实际上还是没什么大事,但你还是贪婪地一页又一页地不断读了下去。”

她,就是犀利刻薄但又善良可爱的简·奥斯汀。


2,忧郁痴情的癫痫病人

一八一二年,他出生于法国鲁昂,他的父亲在一家医院担任院长,这是一个外人看来幸福美满、值得尊敬的家庭,然而他们虽然富裕,却也迂腐守旧,节俭乏味。

十五岁那年夏天,他们一家人,来到当时的海边小村庄特鲁维尔度假,在当地唯一的一家旅馆里,他遇见了音乐出版商莫里斯·施勒辛格,以及他的妻子伊莉莎,一个金发白肤的二十六岁美人。这次偶然的邂逅,让伊莉莎走进了这个懵懂少年的内心,并且令他越陷越深。

十七岁时,当他再次来到特鲁维尔,得知伊莉莎尽管来过,却已离开的消息后,怅然若失之余,他发现自己对这个女人的感情,并没有丝毫减淡,反而因她的缺席而更加浓烈。

十九岁时,他已经拥有着令人羡慕的瘦削而优雅的体态,漆黑的长睫毛遮着海绿色的大眼睛,一头长发垂到肩膀。据一位青年时代与他相识的女性回忆,那时的他,就像希腊神祗一样俊美。

在巴黎学习法律期间,他再次联系到了施勒辛格先生,并与这对夫妻共进晚餐。他还借机向伊莉莎开口表白,伊莉莎没有像他担忧地那样生气,只是平静地告诉他,自己并没有准备好与他缔结好友之外的关系。

一八四四年的一件事,彻底改变了他的一生。在一个幽暗的夜里,他突然毫无征兆地“感觉一股燥热冲昏了自己的头脑,他就像掉入坑底的石头一样摔了下去”。后经诊断,他得的病叫做“癔病性癫痫”,此后几年,他先是使用大量的盐酸奎宁,后来又改用溴化钾,并且终身都没有摆脱这种药物。

由于疾病的发作无法预料,他的生活方式随之发生改变,他决定放弃自己的法律学业,并下决心终身不娶。

他在爱上伊莉莎三十五年之后,才提笔给她写了第一封情书,开头的称呼不是常用的“亲爱的夫人”,而是“我的旧爱,我此生唯一的挚爱”。

由于常年饱受疾病的折磨,他后半生一直深居简出,大部分时间都在家读书写作。他的代表作《包法利夫人》,便是在这种情形下创作出来的,这部小说刚一出版,便在读者中激起了热烈的反响,几乎立刻就成为了畅销书。

一八八零年五月八日上午十一点钟,女仆发现他倒在沙发上,嘴里说着难以理解的胡话,等找来医生时,已经无能为力了,过了不到一个小时,他就撒手人寰了。

在他去世一年后,他的一位朋友在打猎时,不知不觉间来到了伊莱诺精神病院,恰巧看见结队而出的女性病人,在看护的陪同下外出散步。其中,有个病人向他的朋友鞠了一躬,此人正是他长久以来徒劳地爱恋着的女人,伊莉莎·施勒辛格。

他,就是久病缠身而痴情不改的福楼拜。


 3,嗜赌成性的文坛巨擘

他一生重视自己的贵族出身,实际上,他的家庭只属于清贫的白领阶层。他的父亲是莫斯科圣玛丽医院的一名外科医生,为人严肃冷漠,对待孩子们极为苛刻。

他和家人们,住在医院中两三间拥挤的医生宿舍里,不能独自外出,没有零花钱,也交不到朋友。在外求学期间,他甚至连鞋子和书本都买不起,更不用说支付学费了。

一部名为《穷人》的小说顺利出版,令原本寂寂无名的他一举成名。刚刚进入当地的文学圈子时,他又矮又瘦,长着一头金发,一双灰色的眼睛不自在地转来转去,苍白的嘴唇总是焦虑地抽动着。

凭借着这股成功的势头,他又签了一部长篇小说和一系列短篇的合同,收到预付款后,就过起了放浪形骸的生活,对于好友的善意劝阻,他则回以争吵。此时的他,认为自己是天才,是全俄国最伟大的作家。

他曾参加过一个青年组织,因推行解放农奴和废除审查制度,而遭到逮捕,被判在鄂木斯克监禁四年,刑满后再服兵役。

后来为了重获自由,他毫无羞耻地宣称对自己过往的罪行供认不讳,并表示自己彻底悔改,还特意写了几首爱国诗歌,分别是为亚历山德拉皇太后祝寿,庆贺亚历山大二世加冕,以及为驾崩的尼古拉一世所作的挽歌。

在西伯利亚参军期间,他结识了热情高贵的金发美女,玛丽亚·迪米特里耶夫娜·伊萨耶娃,两人于一八五七年结婚。几年之后,妻子染上肺结核,长期缠绵于病榻之上,他对妻子的爱意也日渐消退。

四十岁时,利用创办文学期刊的机会,他诱骗了二十岁的波琳娜·萨斯诺娃,还丢下病重的妻子,邀请对方与自己去国外旅行,并带着从贫困作家基金会借来的一笔钱,在威斯巴登的赌桌上挥霍一空。

等他回到俄国后,妻子已生命垂危,六个月后便离开了人世。此时的他早已债台高筑,于是再次依靠贫困作家基金会的借款和预支稿费度日,可惜,最后还是把所有的钱在赌桌上输个精光。

当他向波琳娜求婚时,遭到了对方的拒绝,穷途末路时,他又写信向对方要钱,结果也是没有回音。在维持生活和时限逼迫的双重压力下,最终,他开始了一本新书的写作,这本书就是《罪与罚》。

晚年时,他成为了一个狂热的斯拉夫至上主义者,他以《作家手记》为名,撰写了一系列广受欢迎的呼应时事的散文,让他开始以先知和导师的身份自居。一八八一年,猝然去世时,他的葬礼被称作“俄国首都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几次公众聚会之一”。

他,就是嗜赌如命却也想象力惊人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在本书中,毛姆运用巧妙精炼的语言,流畅自然地展现出了,与他以往的“毒舌”风格极不相符的一面,这里没有自命不凡的视角,也没有故作高深的姿态。

翻看此书,读者朋友们便会感到,自己好像和作者相对而坐,轻松地听他侃侃而谈,为你讲述读书的乐趣、名家的八卦、对名作的吐槽,以及作者本人的一些情怀与思考。

除了上面介绍的三位作家,你还可以看到,从来不用真心谈恋爱的司汤达,因生活奢侈而经常欠债的巴尔扎克,对妻妹情有独钟的狄更斯,性格迥异却又相亲相爱的勃朗特三姐妹,以及早年打猎酗酒私生活混乱,晚年却抛弃物质享乐,全身心追求精神超脱的托尔斯泰等等。

在每一个时代,往往都是聪明人才能够发现,唯独由知识与智慧带来的愉悦,才是最令人满意,也最为持久的。如果你也想了解这些举世闻名的大作家,想知道他们生活中最真实最鲜活的一面,那么,快跟随毛姆的指引,走进这本书的魅力世界吧。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是谁为简•奥斯汀披上了“独立女性”的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