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第一》

论语:儒家经典!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今天都会讲半部论语可以修身,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共同编写,记录平常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遇到事情的时候弟子们在问,孔夫子在作答。这样一部语录体,包罗万象,儒家的思想,儒家的思维方式,儒家德精神。处事之道,学习之道,为政之道,礼乐之道,都蕴含在其中。

讲论语的目的是为了修正自己的行为,论语更偏重于如何去指导大家的生活,指导我们的行为,我们不会过多的把精力放在古时候的某一个文字,很多文字不可考证的,我们更重视的是其中所蕴含的道理,能为我们所用,可以指导我们的身心成长,生活,工作,人生的方向。

论语开篇就讲学而篇,如何去学习,学习是我们人生头等大事,也是贯穿始终的事情,如果我们不去学习,没有新的思维,每天过的生活没有方向,没有智慧,只有让自己变得更博学,让自己变得更有智慧,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美好!我们的心才会变得更豁达!我们才能懂得:《就有道而正焉》,我们去按照道的规律,按照圣贤所教给我们的处事之道,去修正自就有道而正焉,我们如果没有更多的知识作为支撑,我们的生活有可能是浑浑噩噩。

【 论语讲: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质:是是我们最质朴的那个东西,性格特色,比如说有的人性格能说会道口才很好,有的人做事情坚韧不拔,有的人做事情有奉献精神,有的人做事情认真严谨负责任,这是一个人本质上的东西,但是论语告诉我们,【质胜文则野,我们如果只有本质上的东西,可是,没有文化做支撑,就是野路子。不成系统,所以通过学习让我们文质彬彬,相得益彰,这时才有君子之风,我们不光有自己性格上的特质,还有文化底蕴作为支撑,所以学习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儒家还有另外一部经典叫做《荀子》当中讲,《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如果我们不学习圣人的教诲,我们就不知道学问到底有多大,所以呢,论语开篇就讲学而篇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学而时习之:就是经常的意思,现在大多数人是不学习的,还有一部分人是只学不习,习:是温习,实践,应用。领悟,证悟,如果我们只是学习,而并没有用到生活和工作当中,并没有去实践和自己求证真理,这个时候就是学,无法生成变成自己的智慧,只有通过不断的学,并且在生活当中去求证,去验证,去应用,去实践,这个时候不亦乐乎,我们内心才会生出喜悦。

比如很多孩子学习是越学习越痛苦,不是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吗?怎么越学习好像越痛苦呢,成人学习也是一样的,【学了很多东西反而让我们变得更痛苦,更迷茫,原因就是因为没有求证,就是没有习的过程】

例如:学习了一个开车的技能,只有自己学会后亲自开车上路的时候,可以出去看风景,才体验到了驾驶的乐趣,这个时候内心是喜悦的,才有某种成就感,生活当中学习任何一个文化,任何一个技能都是一样的,只有我们学习了,在生活当中去应用,去求证,他才是美妙的。

学习圣贤文化,更是如此,我们讲的论语,更偏重如何在生活和工作当中,去应用。修行也是学习,就是你要不停的应用实践,你自己体悟到了真理,这时内心自然升起喜悦。

《有朋自远方而来,不亦乐乎》古代同门,志同道合的人称为朋友,在生活当中来了一个远方的朋友不一定很高兴,那什么样的朋友来到我们会特别高兴呢?和我们志同道合的朋友,比如说我们是一个爱写字的人,可能来的朋友也同样爱好书法,可以交流探讨分享,我们是修行之人,来了一个修行的朋友,我们是志同道合的所以很高兴,如何才能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来到?首先我们要学而时习之,我们自己是有某一方面的兴趣爱好,有某一种志向时候,才会吸引到同频的朋友。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烦恼,抱怨,情绪,【我学了很多文化,学了很多知识,我懂得修养身心,即使别人不知道,我也不会因此生出烦恼,生出抱怨,也不会有任何不高兴的情绪。这岂不是君子之风范】。

整个论语的第一句话讲养了三重境界:

1: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是创建内在喜悦的通道,只有通过学百会生出内心的喜悦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外在快乐的境界,外在快乐的境界一定是从内在喜悦而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换一个关键词不光是有朋自远方来,我做任何事情都可以是快乐的,经营家庭,事业,人际交往都可以是快乐的,为什么呢,通过不断的学习有了智慧,内在是喜悦的,所以这个时候,我外在的快乐很容易得到,不光是有朋友来快乐,所有的事情我都有能力让自己快乐。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起任何情绪,即使没有人了解我,没有人知道我的学识和智慧,也不起情绪,烦恼。

《中庸讲: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居止》,即使别人都看不见我的学问,我也不会后悔的,只有圣贤之人才能做到这个样子。所以论语的开篇,很美,给我们阐述了人生的三种境界,贯穿我们的一生。

创建自己内在的美好,这个时候我们就有能力得到外在的快乐。让自己修到没有情绪的境界不为任何人而活,不加外求,都是向内求,就可以有喜悦。有了内在喜悦就可以创建外在的快乐。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古代学者:学习都是为了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更有智慧,合道,合德,合仁义礼智信,是为了让自己的内在变得更富足,更喜悦。

今之学者为人:今天很多学习的人,都是为了给别人看的,都是为了我要去得名,为了做好生意,为了有人必,这些都是外求,所以我们要去体会,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当我们不需要向外求,不需要证明给任何人看,我们学习,没有任何的目的只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内在,这个时候就是坦然的,

有的人就会说:那我学习了,这难道不是为了让事业变得更好难道不是为了让人际关系变得更好吗,?当然是的,可是我们的思维要有转变,我们不需要刻意取悦任何人,我们也不需要刻意的去表现自己和向外追求,当我们自己内在有修养,外在有德行,有智慧,知识,一切不就是自然而然会来到我们的身边了,一切水到渠成。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而篇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