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作,毛姆抖出了家底——读《毛姆自传•总结》

毛姆在人生暮年,回顾了自己一生的成长历程,以非常迫切的心情写下了《总结》,有心的读者一定能获得很多信息:毛姆的形象性情、职业规划、如何走上职业作家道路,最为可贵的是,毛姆抖出了家底——写作的独家“秘籍”,读来感觉酣畅、过瘾、解渴!

真实的毛姆可能不似我们的想象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我们读毛姆的作品,自然也应该首先了解这个人。或许毛姆的读者们早已在心中勾勒出其大体形象:冷静、透彻、不动声色、永远的旁观者……。他还有着强大的内心,是个不可战胜的人物。那么真实情况又如何呢?

毛姆自幼父母早亡,叔叔成了他的监护人,缺少家庭的温暖,没有正常家庭孩子的归属感,处于寄人篱下的生存状态。儿时的成长经历,使得毛姆敏感、内向、胆小。最要命的是,他小时候有比较严重的口吃,更增强了自卑怯弱,换来小伙伴更多的鄙夷与羞辱,在群体中很难融入,这种性格保持到成年。

毛姆在人前不敢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总是闪烁其辞,虽然他内心对这一点非常厌恶。他经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书籍是他最可靠的朋友,让他躲避人世间的苦难;他总是默默的躲在一边,观察着身边的人和事,更早明白人情世故;他渴望友情,渴望爱,却是永远的奢侈品。

读毛姆的小说作品,常能感到他内心情感的丰富细腻,对人物的观察细致入微,心理揣度准确深入,何以如此?从一个细节或可溯其源:毛姆一生都珍存着母亲留下的一绺长发,书桌上摆放母亲的照片。曾经坦言,母亲的去世是他最大的损失!我们可以看到,那个过早失去母爱的孩子,曾经的无助与痛苦,他一遍遍地从仅存信息拼凑、想象着母亲的音容笑貌,令人动容。

好在,他承继了家族的优秀基因,祖父与父亲都是律师出身,有着缜密的思维。毛姆的头脑清醒,逻辑性强,或得益于此;外祖母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音乐素养,许是毛姆先天优势的源头。

只可惜,父祖的矮小身材,其貌不扬,也毫无意外的传给了毛姆。如此,矮小个子,说话口吃,见人回避,卑怯内向的毛姆形象便呼之欲出了。

毛姆自定的写作标准

毛姆在写作过程中,一直致力于三个标准:清晰、简洁、悦耳。

清晰,就是把话说明白。毛姆最看不上有些作家的语言,包裹着华丽的外衣,故作高深莫测,其实内容极其寻常的风格。

简洁,不拖沓累赘,不冗词烂调,像发电报怕花钱一样,绝不多写一个字。

悦耳,语言要讲究音韵和谐,读起来好听悦耳。

文字既有重量,又有声音,还有形象,只有把这三者都考虑其中,你才能写出既美观又动听的好句子。

毛姆认为,任何狂妄自大,晦涩难懂,自以为高深的作品,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

毛姆给出了可以学习的表率——伏尔泰。这个作家的作品,曾经被争相仿效,似乎不如此,便不是好作品。但多数人都没有学到精髓。他作品中所表现的“娴静持重和准确”,是仰慕者难以企及。

毛姆的作家之路

毛姆认为,写作和绘画、雕塑、作曲一样,都需要经过长期的专业训练,不断试错,经历很多次痛苦的失败,才能获得成功。他最遗憾的是,起步阶段无人引领,曾走过弯路。

毛姆曾经系统地研究过很多作家的作品,并做了认真模仿,有莫泊桑、司汤达、巴尔扎克、龚古尔、福楼拜和法郎士等。也就是照葫芦画瓢,模仿他们的风格。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莫泊桑:他上一位所讲的故事烘托气氛,语言简洁明快。这种仿写的做法,在富兰克林的自传里,也曾看到过,看来是写作者的一个重要阶段。

毛姆的仿写不是从一开始就成功,有时会“跟错了人”。他也曾经追求华丽的辞藻,追求华而不实的写作手法,写作学习绕了弯子。他发现,这样的写作没有生命力。

毛姆以写作为职业时,曾经为了圈钱而写过两部小说——一是为生存,一是为了漂亮女生。说得很实在,但“目的不纯”,作品质量就会打折扣。

毛姆自学过多国语言,在精通英法语的基础上,学习过德语、希腊语、西班牙语、俄语等,至少达到通览该国文学作品的水平。这样的语言学习能力,还是令人惊叹的。为了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毛姆是花费了很大力气。

毛姆对自己的语言能力没有沾沾自喜,他觉得自己的“词汇量贫乏,想象力较弱,不擅长用比喻,写对话还可以,写场景比较困难”。对其自陈的缺憾,读者很难认同,尤其是比喻句,常觉妙极了。比方这本书里的一句话,“他的语言完全没有流动性,也无法营造适当的气氛,就像是火车站餐厅里的壁画一样,装修的很用心却不能给人艺术的感觉。”简直信手拈来,完全不费力气。

毛姆写作的取材来源

毛姆的写作素材哪里来?书里有大段详细的介绍:从阅读中来、从生活中来、从异地旅行中来,也从“以我观物”的人生经历中来。

毛姆经历过苦难,品尝过孤独,伴随着痛苦长大,只有在书中获得片刻的逃避,他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因而,书籍是他最可靠的伙伴。

阅读绝不是一种任务或者一种负担,他是我最好的修行方式,就像别人随意闲谈或者打牌一样,而且还不仅如此,读书是我生活中必须品,如果有一段时间我无书可读或者抽不出时间来读书,那我就会想瘾君子得不到毒品一样痛苦万分,百般抓狂。如果身边实在无数可读的话我甚至会随手拿起一张产品目录或者广告,细细的读上一番。

书籍也从来没有辜负过他,其中精彩的语言、深邃的思想、娴熟的写作技法等,为毛姆后来的职业作家道路,打下坚实基础。

毛姆小说里面所有的人物都来自于真实生活,他觉得作家要积极参与世俗的生活,“这个世界就像一座矿产丰富的宝藏……”,他总会睁大眼睛看各种人和事,仔细玩味人性。

他能看出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毛姆的“透视能力”,应该是后天习得,他始终没有彻底脱去童年的“自卑、内向、不合群”,上帝关闭了他的社交活性,又打开了其心灵之眼。

毛姆头脑中总在盘桓着过往的人事,无论是散步时,宴会时,还是其他任何时候,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把它们统统写出来。当《人生的枷锁》完成后,他如释重负。如果我们的生活轨迹和毛姆有过交集,哪怕只是一面之缘,也很可能被他改头换面写进小说。

毛姆的很多作品完成于异地,他时常做长途旅行,而不是短期的观光客:短则一两月,长则三两年。他几乎是环球旅行者,也曾到过中国,对见到的人物和景色做了细致描写,单笔记就用了好几个大笔记本。后来出版了旅行笔记,小说《面纱》也取材于中国。

也就是说,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就是写作素材的来源,但应该注意毛姆所强调的,不只是好奇的观察者,还必须是积极的参与者,置身其中,方可于自己内心的那一股“神秘源泉”发生交融,转化为生花妙笔下的文字。

《总结》似乎透露出一点:毛姆的人生经历、遗传基因、志趣爱好都在成就他,成为一名成功的作家。他的艰苦探索,自我训练,也在启发我们:请如饥似渴的读书,这是必要的的储备;适当练习仿写名作,或许是写作“捷径”;投身生活,永远的探索人性。向书本学习,挖掘生活宝藏,不断试错,逐步完善。

“一位艺术家的每一件作品,都应该能够表现他灵魂的一次冒险,我们不求其有多么完美,但一定要出自真心。”惟其真,才有强大的生命力。让我们记住毛姆的这句真言。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写作,毛姆抖出了家底——读《毛姆自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