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常常看港剧,里面有个经典桥段:A想不通,找B开导。
一般来说,A表达完困惑后,B从不急于给意见,而会以这么一句话开头:想听故事么?
A肯定想啊。
B讲完故事,会反问A:你怎么看?
这时,冰雪聪明的A就会有自己的看法,B再指点一两句,烦恼就解决了,皆大欢喜。
1
这么多年过去,我对这个桥段记忆犹新。可能很多人在生活中会像我这样觉得:你有疑问?行啊,给你方法,去吧。
但真正的大师,从来都不会给方法,而是不慌不忙的讲故事,讲前人的经历。小时候,父母和老师给我们讲小红帽,乌鸦和狐狸,龟兔赛跑的故事,所以我们才知道接受背后传达的道理。我们明知道举例子如此重要,但为什么到了自己身上,就低估了他们呢?
这就是「高估知识,低估实践」的后遗症之一——忽略「例子」的重要性。
在练习雅思口语和写作时,我们往往会陷入一个困境:方法都学了呀,为什么就写不出来呢?甚至很多人习惯用“憋”这个词。我想了很久,终于在《反脆弱》这本书找到了答案。因为很多学生压根没有例子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雅思口语p3和雅思大作文写作,都是和社会话题相关的,例如科研,教育,文化,老龄化等等,这些东西在阅历尚浅的学生眼中,简直就是另一个世界。所以即使背诵了很多的观点,一到自己写就憋屈啊,平时吹水2500字都没问题,现在得绞尽脑汁想如何写满250个字。
2
怎么办?多积累素材,多看新闻,多收集案例。因为你不可能靠所谓的方法,框架,思路,来完成一段饱满的,有理有据的发言的。什么叫有理有据?有论点,也得有证据啊。
大多数人写文章或者与人交流,内容都是苍白无力的,因为都是一堆理论和感受的堆砌。所以往往是自我感动到天黑,发了文章后失眠到天亮。包括以前的我在内,我虽然知道要“举例子”,但是,在实际与人交流中,我完全不会想到举例子。为什么?因为我没有实践经验呀,因为我以为有知识就很牛逼了呀。
事实证明,没有例子的文章,没有例证的沟通,只是一厢情愿的抒情而已。
3
由此及彼,一个困扰已久的问题:为什么很多人都害怕写作?
严格意义上来说,写作,其实是经验合集,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我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超级无敌害怕写作,在第一期的写作营,更是发现“我不是一个人”。
我仔细研究他们的文章,发现一个共通之处:看书少,经历也少,想法却很多。
这就导致一种情况:奋笔疾书,全是感受,说不出所以然,自己没经历过,手头上也没素材,于是硬着头皮找资料啊,找到眼瞎。
所以整篇东西写完就虚脱。我甚至需要睡7天懒觉,吃5个冰激凌,看3部电影才能缓解。
你会发现,看书多的人,写作对他来说更容易(因为有素材);喜欢旅行的人,也会更容易写东西(因为见识广),而大多数生活像流水线的每天三点一线的打工族,能写啥呢?只有在遇到不寻常事件(如黑天鹅)时,才能足以唤起他们的指尖敲下一堆文字,好不容易凑够字数。
这说明了什么?没有输入,没有输出。足够输入,才有比较像样点的输出。
这里的输入 ,包含两个东西:
阅读-书中自有素材,自有理论。
生活实践,只要是自己经历过的,说起来洋洋洒洒几千字都不成问题,最后一个道理,完美升华,搞定。
写作不难,难的是你有没实践。
这就是为什么市面上很多所谓课它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什么8个方法,10个套路,但其实对于一个缺乏实践和经历的人,写流水账都难。
所以笑来老师曾经在写作课中,讲过一个很高阶的思路:成为素材本身。
和很多人不同的是,笑来老师是一个做到了才说的人,所以他写的东西比那些指点江山的专家学者们更有说服力:案例本例摆在你面前,还有什么好质疑的呢?
所以哪怕我转发和笑来老师一样的文章,影响力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因为例子不是我的啊,我的说服力又怎么能和他比呢?
4
至此,做一个实践者的好处已经非常明了了。
重视实践,可以让你在现实世界过得更好;更为重要的是,成为一个信得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