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践行者:怎样有效学习这套课程

导语

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你将会看到48节多元思维模型课程,这组课程就是我们精心替你研发和奉上的。说是“替你研发”其实也不精确。做这些课程的过程,我们也满足了好奇心,也学到了很多。我们是带着好奇心去看世界,关心世界怎么了、怎么回事、怎么办。然后找到的这些奇妙的答案,把故事和方法都在课里分享给你。

这就是我们的目的:训练我们的多元思维,推动我们这群共同学习者,一起探索和讨论,一起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你已经开始了这趟学习旅程,在第一站,我想要跟你讨论的问题是:怎样有效地学习这组课程。在真正进入课程里,在开始听课、写作业、参与我们这个大脑共同体的讨论和输出之后,你才会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一个践行者。怎么样成为一个践行者,更有效地学习这组课程呢?我有两个招要给你,每个招是一个问题。

怎么用

第一招,是每看完一节课,请你问自己:课程提出的这个关键问题,我在我的工作生活里遇到过吗?我有什么补充思路,或者别的思路?

我们的课程都是用具体案例来回答一个通用问题。比如怎样探索未知、怎样呈现更好的自己、怎样快速了解别人、怎样整合资源。其实我们人生的根本问题也就那么几个:怎么赢、怎样理顺自己、怎么理解世界等。对应的,根本的解题原则也就是那么几招,比如,明确目标、削减成本、把经验方法化。

你可能是一个医生、创业者、公务员,但你的经验和阅历,可能对一个教师、工程师,或者编剧会有启发。所以,我非常希望你多讨论、多留言、多认真写作业。这也是在帮你结构化你的思考。

第二招,同样是问自己另一个问题:这节课里这个思路还能用来干什么事?

关于这个问题,请你逼自己给出3个以上的回答,越详细越好。为什么要给三个以上的回答?这是在训练自己跨界思考。

我看过一个纪录片,讲的是以色列的儿童教育。你肯定知道以色列非常擅于创新,他们怎么从孩童时代就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呢?在纪录片里,以色列教育家讲了一个小练习我印象特别深刻,他说,我们随意指定两个东西,比如你手边有手机,头顶有云朵,那么,我们会请孩子们说出手机和云朵之间的35到45种联系。从任何角度发生联系都可以。

你注意哦,是35种到45种。当你说前5到10种的时候可能是相对容易的,比方说它们都能被看见,它们的中文名都是两个字,手机也有“云”服务等。但等你讲到第20个的时候,你就会一定会词穷了,这种时候,你要是不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你就没法说出剩下的答案。

类似的思路,如果你稍微懂一点辩论或者脱口秀,你也会有共鸣。打辩论的高手遇到一个辩题的时候,他想出的前十个辩论角度,是一定要扔掉的。因为这算常规思路,对手一定也能预料到,一定会设计好怎么反驳你。脱口秀也是类似。脱口秀的编剧高手们拿到一个主题,想到的前十个段子,基本也要划掉。这么一来,你能听到的段子,思路才会非常清奇。

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迪士尼法务管控知识产权的严苛程度是非常强的,怎么表达这种严苛程度呢?有一个经典段子是,如果你流落荒岛,想要返回大陆,没有人救你,你怎么办呢?你可以在沙滩上画一个大大的米老鼠形状,这样过不了两天,迪士尼的法务就会开着直升机来找你,给你送侵权的律师函了。

但我不建议你对自己像辩论高手或者脱口秀高手的要求那么高,你学了一套思路,要求自己想出三四十种用法的话,我敢保证你第二天再也不想学习了。想三种,就很好。

这就是我告诉你的两招,一个是去问,“我遇到课程里这个问题我会怎么解决”,第二个是“课程里这个解题思路我还能怎么用”?

来学习,不是来评论

第一个重要观念是:请你自私一点,经常提醒自己,我们是来学东西的,不是付费来当评论员的。

这可不是教训你啊,因为我也在向你学东西。我想提醒这件事是因为,大多数人在工作以后已经不是纯粹的学习者身份,已经很习惯用评论员心态来看待和指指点点听到的所有事情。

你把精力用来给我们提意见,我们当然首先非常感激。因为你指点我们,我们会获得进步。实际上,在每个思维模型交出来的同时,我们就已经做好了不断完善它的心理准备了,就是等你挑刺儿的。你看世界上这么多伟大的经济学家,对世界提出了这么多合理的解释体系,但这些体系仍然不是完备的,不能精准地预测未来,一遇到黑天鹅事件,这些体系自己也得不断修正调整。

另一方面,我们其实更关心、也更担心的是,你有没有收获。这不是说我们留了一手,不给你好东西,我们不遗余力地给你好东西了,但你的注意力如果只放在当评论员的话,你的学东西那条大脑通道其实是关闭的。

举个例子。我们曾经有过一节课,是讨论瑞幸咖啡是怎么快速崛起的。当时瑞幸刚刚做了不到一年,崛起速度超级快,我自己也很好奇它是怎么做的,就做了很多功课,包括采访了瑞幸的高层,然后把这个案例做了出来。

这个案例的思路因为很有参考价值。结果特别好玩,我要花时间跟个别同学沟通这个案例,因为同学反对这个案例。反对什么呢?“我不看好瑞幸,我觉得它的模式长久不了。”然后每一次,我都回应同学说,我们其实关心的是瑞幸快速崛起的这一段过程中,它的思路和方法,不是它最后的命运。

同样是学习,别的怀着学习者心态的同学,思考的角度就会非常有建设性。深圳有个同学,是做珠宝行业的,他就感叹说,瑞幸的“最小化犒赏”这个思路我们珠宝业也可以用啊!珠宝一般都很贵,普通向往的人也买不起,但我要是做一条产品线,是只贵一点点,让那些向往珠宝但无力消费的用户也能买得起,可能是个新市场啊。还有个同学是酒店业的,也举一反三说,酒店业在最小化犒赏的消费趋势下有什么机会吗?他自己还回答了,他说,在低星的连锁酒店、民宿等等领域都有机会。

所以,同样是讨论,前一种是在评论案例对象的命运,后一种关注的是案例对象的思路和方法。关注思路和方法的讨论,不但帮教研组看到了我们所不熟悉的新世界,也打开了同学自己的思路。

这就是通过利己主义实现了互惠互利。你看,这就是我说的,自私一点。你可能想说,评论别人也是锻炼我自己的思考,也是在自我精进?当然这个是对的,这种精进,精进的是批判性思维。但你别忘了,我们的课程设定的目的,是一起塑造“多元思维模型”。你只要批判性思维不要别的,是不是太可惜了?

所以你想啊,当一个人怀着评论员心态来看待事件的时候,他就只会关心两个问题:眼前这件事符不符合我设想的标准答案,有没有漏洞可以挑刺。而且他挑漏洞其实也就是在他的既有经验里找不符合的地方,他也不会另外再去做新的功课。所以,这类评论,等于完全是在帮教研团队和研究员进步,那要是一个人交学费来帮我进步,自己毫无长进,这么无私,我真的过意不去。

这是第一个观念:自私一点,我们是来学东西的,不是来当评论员的。

树立“为我所用”的意识

好,有人接着会说,那有的行业确实跟我八竿子打不着,对我没用。我是一个公务员,你给我讲怎么开店,我听它做什么?我是个猛男,你教我化妆,我学这个干什么?

这就说到第二个我想跟你确认的观念了。它叫做:相信别人的智慧可以“为我所用”。讲一个我听到的故事,简直是“为我所用”这种智慧的最高境界。这个故事是台湾的一个外科医生写的。他叫刘育志。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天,有个中年患者带着各种化验报告来找刘育志医生,刘医生翻看完报告之后,小心翼翼地跟病人沟通说,你这个是胃癌,要做手术切掉大部分的胃。你看,不但是癌症,而且要切掉大部分胃。按说病人听到这两个消息,都会很受打击。但这个病人特别淡然。病人回答说:“嗯,我晓得,这个吴真人有说,大概要切掉八成的胃,另外还要处理淋巴结的部分。”

刘医生一下子反应不过来,吴真人是谁?一问才知道,吴真人就是民间的保生大帝,是台湾民间都相信的神明,是管医术的。病人还说,就是保生大帝指示我们来找你的。刘医生听得心情复杂。后来他又跟病人的太太单独沟通,告诉太太说,这是大手术,死亡风险挺高的,你们要做好心理建设。

按说听到这种消息,一般的病人家属也会很难接受,怎么也得消化一阵子。结果病人太太也特别淡然,说:“我晓得。保生大帝有说过啦,我先生这是个大劫,想过这一关,只有六成的机会。”

刘医生简直惊呆了。等看完了病,他忍不住跟同事聊这件事,说:“今天居然有神明指示一个患者来看病。而且这个神明超靠谱,不但没给患者乱吃香灰、喝符水,还告诉病人说,要开刀切掉八成的胃,而且还要清理淋巴结呢!”

同事听完却不意外,神秘一笑说,“呵呵,我带你去见个人吧。”见谁呢?同事开着车弯弯绕绕,走了好久来到一座道观,看见一个道士,这个道士竟然是刘医生以前在医学院的一个姓曹的师兄。

两个人一聊天,刘医生才知道,这个师兄以前一直考不过医师资格考试,拿不到行医执照,也就进不了医院工作,后来终于心灰意冷,认命回老家,继承了爷爷传下来的济慈灵宫,当上了道士,平常帮人算命,还顺便指点病人去求医。

曹师兄感叹说:“我年轻时候没想过会回来继承家业,但有一天突然发现,这才是大有可为的事业啊!”

怎么大有可为呢?曹师兄发现,鬼神之说,原来也可以用来行医救人。谁来拜神求药,他就问清楚病情,然后借神明的名义,给病人指点去哪儿求医,还把初步的医学判断当成神明的判断告诉病人,帮对方做好心理建设。

这在百姓听来,比医院有说服力多了。在医院里,病人和家属经常上个网或者听别人说了两句,就自认为懂得医学,经常提出各种莫名其妙的要求。医生要是不听,就会被骂、被投诉。可是,任何人进到道观里,听到神明的判断和指示,都会宁可信其有。道长和神明说要朝东,他绝不敢向西;道长说想要什么谢礼,他就给什么谢礼,一点都不讨价还价。

这样一来,曹师兄彻底想明白了。与其拼命去走医学那条坎坷的路,又耗费精神、又有压力、又饱受苛责,还不如走这条康庄大道。

最后,曹师兄还开玩笑跟刘医生说:“你看我这里,环境好,病人态度好,收入好,准时上下班。没有住院病人,不用值班,急诊也不用看。虽然要学点干支四柱、阴阳五行、六壬七曜……但你想想,这些再难,难得过神经解剖学吗?”

故事讲完了。我们想想,阴阳五行、紫微斗数,这些东西对一个想要救治病人的医生有什么用?曹师兄硬是发现了它的用法,而且用起来,比专业的医学知识的效果还要更好。

我们日常都知道怎么做到“我注六经”,就是我尽量去理解六经的原著本义。而曹师兄做到了“六经注我”,就是借六经的话语和思想,来解决他自己的真实问题和挑战。

同样,虽然给你讲的是案例,但我们也在不断提醒你,在那些场景里,高手们解题的底层方法论是什么。所以啊,你看到的可能是星巴克讲它怎么选址开店,其实我们是在讲怎么算大账;你看到的可能是毛戈平在讲怎么化妆才好看,其实我们想给你讲的是背后的战略布局意识;你可能看到我给你讲怎么在赌大小这件事里赢钱,其实我是想跟你说怎么训练纪律性。

我们作为共同学习者,目的是一起变得见多识广,是在准备着,有一天你遇到了想要实现的目标、想要解决的那个问题和挑战的时候,所有别人的经验、策略,就会像漫天神佛一样,化成你的思路,来加持你。

总结

我们的学习旅程毕竟刚刚开始,我虽然还有很多话想跟你聊,但就不拉着你絮叨太多了。请你记住,时刻问自己这两个问题:

第一,课程里提到的这个问题,我有什么解法?

第二,课程里给出的这个思路,还可以用在哪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01 践行者:怎样有效学习这套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