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领导陷入海格立斯效应,批评像家常便饭,换个吃法吃出顶级盛宴

导语:胜败乃兵家常事,赞美和批评也都是人之常情。

本文推荐阅读者:有时候被领导骂的没头绪,不知道 为啥被骂的总是自己的职场上进者,有果必有因,找出原因,才能重新结出好果,不让坏原因重复循环。

其实没有人天生就爱夸人,也没有人天生就爱骂人。人都是在学走的过程中,学习到各种技能。

你知道,爱骂人的领导里,曾经也都是被骂着走过来的吗?

所以先确认他们是否陷入海格立斯效应。

首先、判断领导是否陷入"海格立斯效应"

海格立斯效应:希腊神话故事中有位英雄大力士,叫海格立斯,一天,他走在坎坷不平的路上,看见脚边有个像鼓起的袋子样的东西,很难看,海格立斯便踩了那东西一脚。谁知那东西不但没被海格立斯一脚踩破,反而膨胀起来,并成倍成倍地加大,这激怒了英雄海格立斯。他拿起木棒,继续砸那个怪东西,那东西竟膨胀到把路也堵死了。海格力斯奈何不了他,正在纳闷怎么回事?

一位圣者走到海格立斯跟前对他说:“朋友,快别动它了,忘了它,离它远去吧。它叫仇恨袋,你不惹它,它便会小如当初;你若侵犯它,它就会膨胀起来与你敌对到底。”仇恨正如海格力斯所遇到的这个袋子,开始很小,如果你忽略它,矛盾化解,它会自然消失;如果你与它过不去,加恨于它,它会加倍地报复。

陷入“海格立斯效应”的领导通常会扮演以下几种“角色”:

1、批评家:面对领导没有逻辑的批评,不知所云何意

有一天销售部开例会,主题是这一季的销售分析报告,部门每个人准备的内容也都挺充分,但是老板还是和往常一样,花了半小时的时间,做了个“批评演讲”,内容都是重复再重复,批评内容,总是70%和主题无关,仿佛批评已经成为例行公事之一了。

有人说若批评无逻辑,则低分无意义。老板噼里啪啦扯了一堆旧账,或是绕了一大圈也听不懂表达的核心重点,看起来就像是为了批评而批评的批评,让人不知如何是好。批评到最后,也不知道从何下手去改进。不知其意,只能不断揣测领导的意思,也不知道自己猜的对还是不对。

2、挑刺狂:项目完成后,领导总以批评代替掌声

小美说,她有一个非常吝啬给予赞美的领导,即使一个项目做完了,也总是开检讨会议,而不是庆功宴。有一回项目都完美达标,领导还是会挨个点评批评一顿,就像是怕下属被夸一样,最常说的一句是:“这里不好、那里不好”。好像永远都做的不够好,总是在进步的路上,永远抵达不了终点。

不善于给予掌声的领导,总是以批评的话语来进行指导沟通,有时候明明表现的很好,领导还是会在那表现不足的1%里,就像是鸡蛋里挑骨头,最后这样的批评习惯,变成了领导的惯性思维路径。

3、出气筒:领导刚被上级领导批评对待,怒火未平

小蒋还笼罩在低情绪中,因为刚才领导怒冲冲地骂了大家,怒火冲天的念了一个小时,好像什么都不对,一下说大家的习惯不好、左一下说不遵守上下班制度,右一下说大家吃饭时间不合理,就像是在让领导当出气筒一样,宣泄领导的怒气。

迁怒式的批评,也是职场最常见的批评之一,就像接力棒一样,一棒接着一棒不断传递下去。甚至怒火传递的过程,火气越烧越旺,被迁怒者有时候会用更偏激的方式,继续往外传递这份怒火,造成规模损伤。

小结:受到批评的领导,就像海格立斯遇到那个小袋子一样,会不自觉的拿起棍子敲打它,越打越膨胀,直到阻碍了自己前行的道路。或是将袋子丢到别处,阻碍别人的道路。

就像是为了批评的批评家,或是只接受过批评模式的复读机,亦或是不断将批评进行传递的出气筒,都是受到外界批评的刺激,于是“只学会了批评”。

其次、了解领导为何会陷入海格立斯效应

人都是一张张白纸,纸上会绘制出各种彩色的图样,这些图样来自何处?领导也是人,又为什么会陷入海格立斯效应怪圈?原因有三。

无意识的模仿:

在人生的经历上,我们都是从一张白纸开始上色,受外界影响的过程中,尤其是对“高层”心生敬畏,高层比如身份高、地位高、权势高、能力高、情商高等等,容易将重要的领导,作为自己的导师看待。这时导师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中形成的。

如果遇到良师,那是幸福,但是人非圣人,很多人会遇到不那么完美的导师,于是有样学样,延续过去老师(以前的领导)的做法。

前阵子爆红的钟美美,就因为模仿老师的“不良示范”,而引起网友大量的讨论。钟美美所模仿的,其实都是他在无意识中记住的(当然后期拍摄成视频,肯定会在刻意收集脚本),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久而久之都会在他的言行举止中表现出来。

无处释放,憋在心里:

海格立斯效应中,当人们受到恶性刺激时,会产生不良的情绪,让人陷入无休无止的烦恼之中,错过人生中许多美丽的风景,再没有真正的快乐,再没有新的进步了。

通俗来讲,就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你跟我过不去,我也让你不痛快”。这是一种人际间或群体间存在的怨怨相报、致使仇恨越来越深的社会心理效应。

潇潇是高级秘书,每次陪领导去参加总公司的会议,都是在参加检讨会议,每次都在听着领导被挨训,领导就把这个模式,复制回来给他的团队。于是开大会在检讨,开小会也在检讨。

因为在这个领导的认知中,这已经是一个“正常的模式”,而模式也会不断被复制和传承,变成公司的隐形文化。

排解不掉怨恨,模仿后不自觉的应用:

恶劣的批评,是会被复制模仿,然后无止境的传递下去,直到气消的时候。

很多公司都有老带新的制度,小钱进入一家公司以后,发现组长小芳对她的态度,老是凶巴巴的,做什么都不满意似的。有一天小钱准时打卡下班,被小芳狠狠斥责一顿,但是问小芳:“我今天的工作已经做完了,那我现在还要做什么?”小芳居然说:“你不会自己再找点事做啊!”小钱对此感到无语,考勤表明明写着正常上下班时间,为什么正常下班点还要被批评?后来小钱才知道,以前小芳就是这样被组长带的,在前组长的批评中,度过刚进公司的一个月。

小结:

遇到陷入海格立斯效应的领导,是很难保持理性沟通的,因为他们的白纸上,画满了批评的元素。如果直面冲突还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损伤,所以要学习其他方法来进行应对。

创建3个解法,应对领导的海格立斯效应

当我们遇到“以怨报怨”的领导时,一定不要学习“坏榜样”,并且通过这三个解法,找到自己的“新榜样”。


1.寻找批评的来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传统文化中的传承意识,学生对老师的尊崇与信任,是非常高的。古语中,就表达了师徒情谊深厚,尊师重道的文化意识。有人形容:新人就像是刚出生的小鸭子,而导师就是他们印随的对象,新人看到什么动物都会跟着走,学着做。尊师这个观念,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只是需要加点东西。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姜太公《太公家教》

面对模仿型、不合理的批评,加入调料:客观的放空能力

有样学样,是人之本性,我们总会不自觉模仿,对我们影响力较大的人、事、物。当局者容易迷失,就是因为容易陷入到“因为尊敬而忽视全貌”的视角里。

当我们发现领导的批评,是没有逻辑,纯粹只是在宣泄情绪时,我们就需要学会略过批评者的声音,不去面对充满夹带情绪的批评声浪,让声音左耳进、右耳出的放空掉。

学习当一个旁观者,来重复咀嚼发生的过程,不要主观的对号入座,认为领导就是在骂自己,“旁观者清”才能客观发现:原来是这样。

当我们走出了主观,是不影响我们对于师者的敬意,但却又帮助我们找到问题,走出批评本身带来的痛苦。

这就如同在家庭里,面对父亲的批评,不管批评得对不对,我们总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从来不会因为受到父亲的批评,而对父亲产生怨恨一样。

同学阿迪说,他曾经特别敬佩的一个学长,成为了他的上级,但是有一次居然在开会时,对着大家拍桌子说滚dan,一开始他是无法接受的,但是学会了客观忽略,认知到领导也是“普通人”,也有情绪失控的时候,他放下了“滚dan对自我的杀伤力”,而是尝试去解决问题的根源。

2.制作批评的解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并不是所有的批评都只是情绪,青出于蓝,还有一句后话:“青成蓝,蓝谢青;师何常,在明经。”这句话实际打破了老师的定义:谁当老师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明白道理。批评也可以是老师,通过“批评”这位老师,让自己学习进步与成长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面对带有情绪、却有意义的批评,加入调料:抽丝剥茧的能力

当我们曾经陷入“以怨报怨”的经验时,有没有发现,明明一件好事也成了坏事。带有情绪的批评,容易打破原本单纯的事件,让事件变得越趋复杂。

就像一颗鸡蛋,如果将外壳和鸡蛋一起打碎,整个鸡蛋就没法吃了。

我们可以将批评本身,看做一个独立的事件,就像剥鸡蛋一样,把负面情绪语言当做鸡蛋外壳,一层一层将它剥掉,里里外外的巡视反思,最后让蛋白、蛋黄完美融合。

当我们撇除了情绪,对事不对人,自然可以青出于蓝胜于蓝。

一个人身上,不会完全是缺点,也不会完全都是优点。网友小雅说,她曾经面对批评特别玻璃心,但是后来她才学会,其实认真去对批评声抽丝剥茧,才能成就自己,那些太好听的声音,不过是令人纸醉金迷的捧杀,是不能让自己变强大,反而只能成了温室花朵。

3.面对批评的分水岭: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批评如何出现、批评出现之后怎么做、如何面对批评,答案有很多种,有的人会说“玉不琢不成器”、“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等等来形容面对挫折、考验的重要性。

有的人面对挫折,会陷入海格立斯效应里,你不让我好过,我也不会让别人好过的心态里,但是也有人会走出来,你不让我好过,我很难过,所以我不会这样做让别人也难过。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增广贤文》劝学篇

面对蜜蜂蜇人般、令人疼痛的批评,加入调料:智慧的学习能力

圣人,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圣人,当我们遇到批评时,我们有很多条路径可以选择,大胆去尝试走走每一条路,总有一条是自己最喜欢的(比如逃避、但是未来会后悔)、或是最值得的(比如面对,但是过程很辛苦)、又或是最讨厌的(比如哭泣,抱怨的怼回去)。

当我们发现每一种路径都尝试了以后,我们就会演变成不同的“下一阶段”。有些人历经了以怨报怨的痛苦,最后学会了以德报怨,在最后不再有怨。

于是一样被领导批评的事件,但是因为具备了学习意识,最后找到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路,成就自己。

小娟说她很幸运,曾经经历了各种各样的领导带人风格,经历过暴风雨式的打压批评,也经历过糖衣炮弹的溺爱危机,当然也看过骂人不带脏字,甚至骂人还让人感觉开心的超高级批评领导,最后她在这个过程中告诉自己,以后千万不要成为前种类型的领导者,而要努力做后种类型的领导者,而她对比了这些人的差异,最重要的就是:自己希望成为哪一种人,才能有意识避开雷区,学习能帮助自己的技能、技巧。

把日常吃出盛宴的总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论语》

批评,其实就像是一位老师,从它的身上,可以学到很多,好的、不好的,重点是自己如何看待与消化。是学会把自己变成批评,还是拥抱批评把自己进化成磨炼。

学,很简单,难的是你选择怎么用?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其实意思是万物皆可作为老师,而挫折,不过就是其中一位老师。只要我们从中学到,让自己有所成就的方法,因此重点在于学习方法上,给自己好好加餐。

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当我们遇到不正的上梁,与其成为一根不正的下梁,不如给自己创造契机,成为一根新上梁。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领导陷入海格立斯效应,批评像家常便饭,换个吃法吃出顶级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