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2

传习录(卷下)

 

【三三五】心念不可留滞

先生尝语学者曰:「心体上着不得一念留滞,就如眼着不得些子尘沙,些子能得几多,满眼便昏天黑地了。」又曰:「这一念不但是私念,便好的念头亦着不得些子,如眼中放些金玉屑,眼亦开不得了。」


【译文】

先生曾对学生说:“人的心体上着不得一念留滞,就好比眼睛里揉不得沙子,稍有一点点,便会满眼昏天黑地。”

又说:“这个念头不只是指私念,就算是好的念头也不能存留一点。就好似眼睛里哪怕是有了一点点金玉屑,眼睛也会睁不开一样。”

留,止也,是说心着于念头;滞,凝也,是说心被念头牵制。二者大略都可以理解为执着,但精微处会有所差别。不留不滞即是正念,正念无念,是说无善无恶,故无论念头善恶,执于其中,就会迷失本性,其表现即是过犹不及。

致良知,即“格心物”,是要复那心体的本来。“本来无一物”,不做善思,亦不做恶想,当下即是所谓“无善无恶心之体”。

但凡做得丁点儿善恶思想,即是意念的生发,有所留滞,便“失”了那空空如也、虚灵明静的本体,也便失了良知的引领。


先生认为要随时保持心体澄明,不能有预置的偏倚,无论是好的念头还是坏的念头,只要是不能切中于当下事理的念头,都应该扫除干净。念在呼吸之间,人岂能无念?(无念:无妄想、念者念真如)

只不过任凭念来念往,我自“如如不动”而已。

曰:“心之所安处,才是良知。”

良知莹澈不容尘,沙进眼中天地昏。

无善无恶是本体,大公无私显圣心。


批注:

①语本《镇国临济禅师语录》:“金屑虽贵,落眼成翳,又作么生?”(卷二十二)

参见周海门《九解》:“盖凡世上学问不立之人,病在有恶而闭藏。学问用力之人,患在有善而执著。……象山先生云:‘恶能害心,善亦能害心。’以其害心者而事心,则亦何由诚,何由正也?夫害于其心,则必及于政与事矣,故用之成治,效止欢虞,而以之拨乱,害有不可言者。后世若党锢之祸,虽善人,不免自激其波;而新法之行,即君子亦难尽辞其责,其究至于祸国家、殃生民,而有不可胜痛者,岂是少却善哉?”(《明儒学案》卷三十六《泰州学案五》)又参见第184、206、215条。


②佐藤一斋云:“此条之后,王本有二条,诸本并佚,独张本载在卷末。二条如下。”(今移至卷末作《拾遗》第六篇,第七条。)


③此条之后,王本有二条如下:

[if !supportLists](1) [endif]先生曰:“舜不遇瞽瞍,则处瞽瞍之物无由格。不遇象,则处象之物无由格。周公不遇流言忧惧,则流言优惧之物无由格。故凡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者,正吾圣门致知格物之学,正不宜轻易放过,失此好光阴也。知此则夷狄患难,将无入不自得矣。”

[if !supportLists](2) [endif]问:“据人心所知,多有误认欲作理、认贼作子处,何处乃见良知?”

先生曰:“尔以为何如?”

曰:“心之所安处,才是良知。”

曰:“固是。但要省察,恐有非所安而安者。”


净心斋笔录

2022年10月4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10-12)